基于“形散神聚”的散文教学设计策略

2024-09-14 00:00:00朱莉莉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设计

摘 要 散文之“形散神聚”,是散文教学的切入口与重要内容。散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形”与“神”的衔接与连贯。为此,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散文教学设计:遍察其“形”,捕其神韵,整体感知;如影随“形”,品析重点,深入探究;于可疑处,寻“迹”觅“形”,追根究底;出乎“形”外,读写结合,拓展迁移。

关键词 形散神聚 散文 教学设计

散文有着“形散神聚”的特色。这一特色既影响着文章的结构形态,又或隐或现地体现着作者的情感走向,还与散文的线索、文眼、手法、素材与主题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恰恰是散文教学的切入口与重要内容。通过认识与实践“形散神聚”,能从模仿到创造,提高散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实效。

一、整体感知:遍察其“形”,捕其神韵

整体感知通常作为阅读教学的初始环节,这一阶段或初步体会情感,或熟悉主要内容,或梳理文脉,或了解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就散文而言,其涉及的内容,无一例外地与“形散神聚”密切关联。因而,借助“形”的载体,捕捉散文之“神”,实现整体感知,是散文阅读教学最为常用的手法。

余映潮先生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整体感知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有一种爱叫作" " " " "。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细节,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沉而伟大的母爱,这就是遍察其“形”,捕其神韵。类似的教学设计在余先生的课堂中经常可以见到:针对《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一段教学,他让学生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在《老王》一课中,余先生先后紧扣“三轮”“病了”“愧怍”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语言支撑点。通过梳理、品析、感悟散文的“形”,继而捕捉和深入体味散文之“神”,有助于学生完成对散文的整体感知。

散文之“形”,是人与事;散文之“神”,是情感体验。从“形散神聚”的角度来看,散文最主要的结构形式,或如百川到海,即选择诸多人、事,逐一或以句群的形式集团铺开,最终汇聚或升华;或如众星环拱,即围绕主题,写与之相关的人、事、物;或如阳光散射,即看似无意实是有意的率性抒写。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设计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征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因而,抓住“形散神聚”这一特点,进行整体感知,能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知识的内化。

二、深入探究:如影随“形”,品析重点

在一篇散文诸多的“形”中,一定有相对重要之“形”出现在文章极为重要的地方,辩证地统一于文章的整体之中。重要之“形”,往往是文章肯綮,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思。阅读教学需要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即如影随“形”,品析重点,深入探究。先从整体入手,继而深入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体,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重点,对局部进行深入探究,是散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寿镜吾是一个严而不厉、质朴博学又比较开明的私塾先生。然而,先生的不厉甚至可亲的一面,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王君老师抓住相关语段进行深入探究,针对关键词语进行揣摩品味,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太多”“太久”“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等语言点,先生的另一面性格便浮现在眼前。余映潮先生在《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设计了“有味地欣赏”环节。他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深入文章,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独特的美,并体会作品复杂的情感。上述两个教学片段,都是通过抓住文章之“形”,来品析重点。这种教学路径可以更加深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精髓。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更注重依据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作者丰富的情感;更注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感知形象、把握情感、赏析语言,散文阅读的三部曲既适用于整体感知,也适用于局部探究。如影随“形”,即咬定目标这一“青山”不放松,立根于重点的“岩石”之中,攻坚克难,从形象、情感、鉴赏等多种角度,体会和理解散文之“形”的精妙之处。

三、追根究底:于可疑处,寻“迹”觅“形”

散文中常常出现令人捉摸不透、心生疑惑甚至茫然的“形”,有时文章的“神”也会如此。事实上,大部分散文都讲究含蓄深沉的艺术性,愈是优秀的作品,愈是如此。疑点往往是作品的精髓,值得揣摩,并且需反复体会才能悟出真味。解决之后,就可以“拨得云开见月明”,窥得作品的奥妙。从课堂教学目标上讲,其价值取向之一便是发展思维,这是阅读教学目标的题中之义,也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

《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作者多次写到“我的小桃树”“可怜的小桃树”,也让学生感到疑惑。如何理解“小桃树”,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培东老师在这样一个“可疑”之处,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文章当中,“我”从来没有对小桃树说过它“没出息”,“我”都是怎么说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肖老师带领学生不断研读,品析词语,在重点段落反复着力,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最终拨云见日,让学生领悟“写桃树即是写‘我’”的写作意图。

散文抒发的是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表露着作者的思想与价值观。因而,探究散文的“可疑之处”,重要的是结合作者经历,前勾后连,揣摩品味段落、语句、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寻“迹”觅“形”,达到追根究底的目的。

四、拓展迁移:出乎“形”外,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读是基础,写是实践与升华。阅读可以培养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拓宽知识视野。写则可以让学生锻炼更清晰、更鲜明、更系统、更有深度的表达能力。读写结合,相辅相成,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读到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最好的桥梁就是教材。拓展迁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促进语言的实践与运用。

还是《济南的冬天》中的“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段教学,余映潮先生认为贯穿全段的一个字是“小”。在学习完这段文字后,余先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写作任务:根据本段文字完成一篇短文写作,要求做到一字传神之妙。这一教学片段,即是在学习之中的一个拓展迁移练习。从片段中,可以看到这一训练既要学习教材的写法,又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创造,从课文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实现出乎“形”外,读写结合。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这也为仿写提供了无尽的空间。出乎“形”外,即围绕散文之“神”,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实现拓展迁移。

遍察其“形”、如影随“形”、寻“迹”觅“形”、出乎“形”外,都是从散文的选材入手,旨在通过对人、事、物的探究,结合语言品析,进而深入理解散文的主旨。“形散神聚”作为散文这一文体的重要特征,对于散文教学,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基点之一。离开了这一基点,散文教学就如无根之浮萍,缺少了依据文体教学的强劲支撑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锦绣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设计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红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20
散文五章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5:20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作品(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02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