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逆向思维;非正式群体;班级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68-01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组织而言的,不具备时空上的普适性。在一些情况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之间还有可能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甚至是合二为一。班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并非先天具有性质上的优劣。称其“正式”和“非正式”只是所处立场不同,是就其所占有的地位、所得到的认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种实然描述,而不应带有价值上的褒贬判断。从性质、功能来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优劣并存、瑕瑜互见,并无本质上的区别。班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都是班级组织的有效构成。班级文化是多源合流的结果,只有在多种文化的滋养和丰盈下,才能源流丰沛,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对待非正式群体,既不能轻易“定性”“贴标签”,又不能听之任之,对其不管不顾,而应运用底线思维,科学设置“护栏”,夯实基本保障。
第一,给予尊重与宽容。大多数非正式群体,因兴趣、需要“三五成群”“抱团取暖”,不会产生破坏作用。班主任对待这类非正式群体,如果过多干预甚至取缔,离心力会越来越强,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战略定力,给予尊重与宽容。
第二,确立基本规则。对待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可以先确立基本规则,如学生可以参加非正式群体活动,但不得影响班级秩序等。这样,非正式群体既有“合法”的身份,又有了“守法”的规则,才有可能会激发内生活力。
第三,建强正式组织。一般来说,班委会和少先队组织威信高,组织活动有方,能满足学生需要,班级凝聚力就强,非正式群体影响力也较小。因此,管理非正式群体最好的办法还是建强正式组织,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四,抓好“关键少数”。每个非正式群体都有一个核心人物,他们往往个性鲜明,才华出众、敢于出头,且影响力大,发挥作用时能带动一批人,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少数”。班主任要重点做好这些“关键少数”的教育工作,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适时派任务、压担子,让他带动一批人向着健康成长的目标奋进。
(作者系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二级教授,国培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