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非正式群体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4-09-13 00:00:00马莲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家庭教育

【关键词】人际交往;非正式群体;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59-02

【作者简介】马莲,上海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上海,201800)教师,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曾获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在班级中,学生“三人一帮”“五人一伙”的现象较为普遍,他们会一起上学、写作业、参加活动,或者像情景中描述的那样一起迟到、一起起哄……这种自发“抱团”形成的小团体就是班级非正式群体。

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班级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群体具有两面性,如有组团学习、积极向上的团体;也有对班风班貌产生消极影响的团体。因此,班主任要正确分析班级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紧密关注其发展趋势,对有消极影响的群体及时干预、正确引导,使其转而发挥积极作用。

一、非正式群体现象成因分析

一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些学生因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而时常聚在一起,比如擅长唱歌跳舞、热爱阅读朗诵,或者喜欢一起探讨学科学习等,这样的小团体是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也有一些会对班集体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沉迷网络游戏、痴迷追星并经常在课间讨论的。前者的表现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而对于后者的行为,班主任一般会进行干预和制止,于是他们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二是家庭温暖的缺失。一些家庭的教养方式以权威型、专制型为主,表现为简单说教,甚至通过打骂的方式让孩子被动服从;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缺少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情感呵护,内心缺乏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为在家庭中缺乏有效沟通,他们在学校里也不善交流,鲜有同伴,于是,小群体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是自卑的心理。有些学生有自卑心理,如成绩较差、行为规范出现偏差等,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嘲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可能会因为有相似的经历,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来实现心理平衡。他们遇到事情较容易冲动,情绪易失控,所以在班级中容易形成破坏性小团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

对于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如果任其盲目发展,势必影响班集体正常、健康地发展;而过度地否定或限制,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使群体成员关系更加紧密。如以小李为主的班级小团体已经释放出一定的负能量,并给班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班主任既不能放任,又不能采取高压政策,而是要正确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1.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转化

在非正式群体中,往往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这个核心人物虽然不是正式选举产生,但因其具有某方面较突出的才能,影响力较大。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转化工作。情景中的小李是小团体里的核心人物,对其引导教育直接影响着这个小团体的发展走向。要先充分了解小李,包括其思想动态、日常表现、家庭状况等,然后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唤醒小李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他的班干部身份,强化他的责任心,增强他的归属感,激发他的上进心,通过角色转换,以点带面,引导他们“回归”班集体。

2.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生活中,指导家长全面认识和评价孩子,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既能减轻家长的烦恼,又能有效地带动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让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避免学生走向边缘化。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邀请家长进课堂,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情况;组织班级活动时,班主任可以征求家长对方案的想法和建议,邀请家长参加班级亲子活动,为家长创造亲近孩子、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德行发展,通过表扬、强化、树立榜样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呈现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变化,向家长普及多元智力发展理论,让家长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做出积极的评价,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得不到正式群体的认可,他们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也往往被忽略,缺少表现机会。班主任可以搭建多样化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努力让全体成员都参与进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合理需求,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让其才华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如可以开展班级达人秀、校园艺术节、校园运动会、学科节等活动,鼓励学生把个人爱好和集体荣誉相结合,融小我于大我,让非正式群体成员从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投入集体之中。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他们在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身的价值感、效能感、成就感,也能大大增加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将小团体转化为班级的正能量。

班级中非正式群的出现在所难免,最终决定这种群体的去向,还是取决于班主任的引领、转化能力。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班主任既要理智呵护、智慧引领,又要有底线意识,进行规范教育,让小团体融于大集体,让非正式的聚合生发出大能量,弹奏和谐发展的育人旋律。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家庭教育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2:27:17
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25:33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3: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45:08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9:41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1:12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