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路径

2024-08-26 00:00:00蒋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素养导向

【摘 "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情境化命题,要求“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以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为例,命题者依照拟定的命题框架,创设主题情境,选取命题材料,设计典型任务,从而以更科学的方式检测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关键词】情境化命题;素养导向;试题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情境化命题,要求“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并指出“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语文试题的命制应坚持素养立意,以真实情境为引领,选取合适的命题材料,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问题或任务,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下面以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的命制为例,详细阐述素养立意的情境化命题路径(如图1)。

一、结合课标与教材,确定命题方向

根据图1,命题者首先按照实践活动的类型,对《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进行深度解析,明确试题应考查的学生素养,然后梳理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和语文要素,有机融合教材的教学内容,确定本学期期末试卷的命题方向,以此渗透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如表1所示。

二、拟定命题框架,设计命题实例

《课程标准》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应重视命题规划,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在正式命制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之前,命题者先从试卷的题目数量、题型要求和考查的能力素养水平等方面出发,拟定了命题框架(如表2)。以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为引领,分积累运用、阅读鉴赏、习作表达三个板块命制试题,并将“梳理与探究”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法融入其中。

随后按照上述命题框架,命题者可分三步设计试题实例。第一步,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且在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作为情境。第二步,选取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能够体现问题或任务目的与要求的命题材料。第三步,设计能充分展现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问题或任务。具体命制过程如下。

(一)以“贯通”为核心,立足整体,创设主题情境

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命题,应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既考查学生的知识建构,又考查学生的价值立场。为此,命题者应树立整体意识,根据单元人文主题或结合学生的生活场域、社会热点问题等创设主题情境,并以此为统领,对命题素材进行整体规划和深度整合。

在命制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时,命题者先依据社会热点,创设“争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小使者”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然后依据这一主题情境,串联“积累运用、阅读鉴赏、习作表达”三个板块的任务情境和具体问题情境,形成结构化的“情境链”(如表3)。

(二)以“组块”为方法,关联情境,选取命题材料

传统的命题方式通常遵循一则命题材料只考查一个知识点的原则,留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空间较小。而情境化命题利用单元统整的理念设计试题,根据测评目标找准每一板块知识点间的结合点,以情境为统领,将具有关联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构成组块,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

1.零散知识点组块

“积累运用”板块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知识点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单元,命题者可以建立零散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构成相应的组块,然后融入真实鲜活的语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新知。

命题者命制试题时,创设了“文化交流小使者初赛”的任务情境,并围绕此设计了“边塞诗誊抄”“根据拼音将宣传栏补充完整”“选择易读错字的读音”“手写字中错别字的判断”“具有多种意思的词语的辨析”“成语在语境中的恰当运用”等题目,分别对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三个能力考查点。这一情境任务富有现实意义,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学生通过答题,不仅能将各个知识点联结在一起,还可以丰富学习体验。

2.教材阅读重点组块

“阅读鉴赏”板块考查的文本均为课外材料。为了促使学生将课内所学拓展延伸至课外,命题者在选取该板块的命题材料时,需充分观照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及其涉及的阅读策略、文体类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共编排了八个单元的课文,包括记叙文、散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涉及提高阅读速度、查找资料、梳理信息等阅读策略。结合这些要素,命题者在“争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小使者”主题情境的统领下,确定了该板块的两篇阅读材料。第一篇为文学性阅读文本——《郑和远航》,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引导学生使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进行阅读。第二篇为实用性阅读文本,是由三则关于现代“一带一路”的材料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图表、说明文、新闻等内容,旨在考查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

3.单元习作要求组块

“习作表达”板块的命题需要精心设计习作提示,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有感可发。为此,命题者需要以任务情境为引领,有机融合教材各个单元的习作要求,设计习作任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习作内容涉及人、事、物、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结合具体事例或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清特点,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情。基于此,命题者以“‘一带一路’文化展征稿”为任务情境,设计了推荐家乡的习作任务。习作要求学生挑选家乡印象深刻的人、物、景进行推荐,确保学生都能够有内容可写。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写作方法,借助具体事例将推荐理由写清楚,并抒发情感,以综合评估学生本学期的习作学习效果。

(三)以“聚合”为目标,凸显思维,设计典型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充分考虑题目与题目之间的逻辑性,依照学生的思维路径,对要考查的能力素养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结构化的“问题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1.聚合“要素链”设计问题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了该单元的核心目标。命题者命制试题时,要以语文要素为准则,充分挖掘教材中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以点带面,形成要素链,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

【第11题】仔细阅读短文,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过程梳理清楚,再列出小标题。

【第12题】请你向爸爸妈妈简要介绍《郑和远航》的故事,不超过80个字。

在第一篇阅读材料中,命题者依据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了内容上有所承接的两道题目。第11题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考查他们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能力。第12题要求学生以第11题的思维导图为支架,向爸爸妈妈简要介绍该故事,完成故事缩写,从而体现学习的进阶。

2.紧扣“能力链”设计问题

情境化命题需要基于真实学情,紧扣要培养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于超出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问题,命题者可提供合适的“答题支架”,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试题难度相适,从而保障试题的有效性。

【第9题】观察右边“冠”的字源图,我猜测“冖”代表的是 "△ "(A.头发 " "B.帽子);结合“冤枉”一词,我推测“冤”的意思是 "△ "(A.兔子被覆盖,卷曲不能伸直 " "B.兔子戴帽子)。

为了让学生推测课外生字“冤”的意思,本题先提供了具有相同部首的课内生字“冠”的字源图,让学生借助这一答题支架,选出部首“冖”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提供两个字义选项,作为第二个答题支架,降低试题的难度。

【第14题】结合短文和“阅读链接”,为郑和写一段颁奖词。

阅读链接:从1405年到1433年,28年里,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到过30多个国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达到了当时世界海航事业的顶峰。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依据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本题为了降低难度,提供了资料这一答题支架,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开展了信息提取、选择、比较、分析、 判断等思维活动,进行个性化表达。试题凸显了思维进阶的特点,使阅读和表达能力都走向了纵深处。

3.勾连“生活链”设计问题

《课程标准》在命题要求里指出:“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命题者应基于实际生活中真实的语言表达应用需求,设计迁移运用语言文字、融合文化自信的题目。

【第19题】《“一带一路”这十年》专题片导演将要到学校采访文化交流小使者,请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1)任务一:专题片导演请你向全世界小朋友推荐“一带一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路”。请联系三则材料,仿造下面的例句,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例:“一带一路”是一条繁荣之路,它实现了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和繁荣。

(2)任务二:专题片导演想采访你,为做好“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小使者,你可以付出哪些实际行动呢?(不少于两点)

第20题围绕《“一带一路”这十年》专题片导演将要到学校采访文化交流小使者这一任务情境,设计了两项子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联系课内推荐喜欢的人物形象和推荐一本书的经验,代入“文化交流小使者”的角色,激活阅读认知,表达个性化的思考与感受。任务二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和跨学科知识,自由表达观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意识到自己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重要的一员。由此,通过还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采访场景,使学生和情境之间形成互动,体现了较强的读者参与意识。

综上,素养立意的情境化命题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提升核心素养水平。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研究者应进一步加强循证研究,提升情境化命题的有效性,用命题的“质”助推教学的“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许月玲.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探析: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8):67-69.

[3]王红霞.语文情境化命题的类型及路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3(9):26-31.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猜你喜欢
素养导向
“素养导向”的命题立意助推考、教、学一体化
关注概念生成过程 体现素养导向作用
高考评价体系下基于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试题的创新与研究
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授课
考试与评价(2021年7期)2021-08-26 00:05:28
知识创生型教师培训模式探究
浅析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速读·上旬(2021年6期)2021-07-23 01:01:54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试题命制
三维导向:班本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基于素养导向的命题创新及教学启示
素养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