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

2024-08-26 00:00:00周亮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学改进

【摘 " 要】教研成果成功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度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教研过程中,“人数多,参与少”“听得多,想得少”“输入多,输出少”等原因造成小学语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成效不佳。为了突破区域教研困境,教研员通过课前研、课中研、课后研,有序推进教研进程,引导教师聚焦小微问题,破解实践难点,形成成果简报——“轻海报”,以此支持深度教研发生,使“形成教研成果”走向“促成教学改进”。

【关键词】深度教研;教学改进;轻海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板块,强调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理清不同发展层次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教师遇到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和跟踪指导,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力的教研支持。[1]

基于此,笔者作为区域教研员,积极探索与开展指向教师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深度教研。实践证明,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深度教研的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结合教研工作实际,笔者探索以“轻海报”为工具,推进小学语文深度教研的实施。

一、为何需要“轻海报”:了解区域教研活动的现实困境

为了全面地了解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真实现状,笔者开展了针对区域、校域两级教研的调查研究,共有876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55位教研组长参与座谈。调研发现,多数教研往往还只停留在“形成教研成果”阶段,没有达到促成教师改进教学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数多,参与少。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体量大、人数多。就区域教研而言,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研普及面,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参加人数总是相对较多,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卷入教研现场。久而久之,有些教师进入教研活动“舒适区”,主观上不想参与教研。

二是听得多,想得少。在调查问卷中,针对“您发现身边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会做哪些事”一题,“坐着听听,记点笔记”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占比最高的一项,达到85.50%。可见,“听一听、记一记”已成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常态。没有好的教研任务驱动,有些教师就认为没有必要参与教研活动。

三是输入多,输出少。当前的很多教研主要还是以“听一听、记一记”等信息输入性活动为主,以“做出来”为特征的输出性活动相对较少。没有好的成果转化场景,只内化不外化,久而久之,有些教师就缺失了参与教研的能力。

基于此,需要合适的教研工具支持教研过程,驱动教师主动、深入地参与教研活动。于是,“轻海报”应运而生。

二、什么是“轻海报”:促成教师教学行为改进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海报”是指戏剧、电影等演出或球赛等活动的招贴。“招贴”是指贴在街头或公共场所,以达到宣传目的的文字、图画。可见,海报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聚焦活动现场,二是重视成果物化,三是强调成果共享。将这一概念引进小学语文教研,倡导制作“轻海报”,就是要突出教学研究的根在教学活动现场,研究的目标要从“做过”走向“做到”,研究的过程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研究要越来越具有生长性。

那么,什么是“轻海报”?“轻海报”就是一次或一系列教研活动的成果简报,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全体活动参与者公开展示。其中的“轻”,有轻量、轻锐之意,强调聚焦小微问题,破解实践难点。图1、图2是教研活动中形成的两份“轻海报”。

以这两份“轻海报”为例,教研时聚焦单元统整教学中的“统整学什么”“统整之后怎么学”等微观问题,通过教研活动的有序推进,形成了“统整学”“展开学”的结构化策略,指导教师在单元视域下有效设计并实施统整教学,突破了从“形成教研成果”到“促成教学改进”的行为转化困境。实践证明,“轻海报”是支持教研深度发生的有效工具,引导教研成果物化,促成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三、如何使用“轻海报”:推动深度教研的实施

教师教研需要形成科学、客观和有针对性的教研任务,满足教师持续性成长的需要。[2]基于此,在利用“轻海报”开展深度教研时,要在活动的预热、推进和总结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教研任务,引导教师卷入教研过程。

“基于学·进阶学”是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围绕市小学语文教研项目“单元统整教学研究”而确定的区域教研主题。在该主题的统领下,2024年3月,南湖区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以“轻海报”教研的方式设计与推进。表1为基于“轻海报”的深度教研实施进程表。

(一)课前研,引导教师有准备地走进教研现场

教研活动预热很重要。在调查问卷中,针对“教研活动时,您最需要获得哪些支持”一题,“有明确的教研内容”“活动前有预告”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占比最高的两项,分别达到了90.41%、82.65%。可见,有准备地走进教研现场是教师所需要的。因此,伴随教研活动发布了表1中“课前研”阶段的两项导研任务,即观课思考、研读教材和荐读材料。

1.关联目标,研读教材在前

自启动“基于学·进阶学”研究以来,教师已经历一个学期的教研探索。本次会议在此基础上设定两个目标:一是以“现场会”的形式,深化对“基于学·进阶学”这一主题的认知,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二是以“轻海报”为工具,借助对具体课例的研讨,提炼“基于学·进阶学”的具体实践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力。很显然,目标二是本次教研的核心目标,即促进教师围绕研究主题,深度卷入教研过程,探索结构化策略,对“基于学·进阶学”的研究能够看得明、想得透、做得来。“观课思考”提出的“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如何实现学习有增量”,引导教师从具体的观察视角出发,思考《猫》的文本里有什么,与学情的联结点、增长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在学生学习之后实现素养发展,等等。结合教研主题的教材研读,能帮助教师突破“就单篇论单篇”的局限,走向“立足整体,观照单篇”,有助于实现学习内容结构化,达成教研活动目标。

2.围绕主题,阅读资料在前

“观课思考”开门见山地点明“基于学·进阶学”。“基于学”指向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现在在哪儿”的问题;“进阶学”指向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关注“学生将要去哪儿”的问题。“基于学·进阶学”研究的是如何让学生一堂课学下来,不仅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还能形成正向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课前研”提供了与教研主题相匹配的荐读材料。结合教研主题与教材课例的荐读活动,让教师的“阅读”变为“研究”,真正实现读在前、研在前。有了这样的认知储备,教师的个体教研与区域的群体教研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教研主题下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众所周知,无准备地走进教研现场,可能得到两种结果:一种是因为无准备而“躺平”,另一种是因为无准备而“焦虑”。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个体参与教研活动的合适状态。课前研,既以轻量的任务驱动教师提前做点事,克服教研惰性,又以“活动预告”的方式提示教师教研的内容与任务,避免其产生教研焦虑。

(二)课中研,引导教师有效地卷入教研过程

教研活动的推进很关键。“课中研”的主要抓手是“轻海报”教研现场观察单(如图3)。

观察单的核心元素是“说明”:一是提示看的内容,即体现“基于学·进阶学”理念的教学场景;二是提示看的方式,即用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等方式呈现看到的内容;三是提示看的结论,即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基于学·进阶学”的实施策略。观察单引导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看得清”“抓得住”且“能解决”问题,促进教研证据的积累、成果的梳理、实践的反思。[3]主要来说,要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1.观摩课例,独立自研

教师根据观察单的提示,独立观课并捕捉课例中能够体现“基于学·进阶学”的教学场景,用自己的方式做好记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评析,梳理课例中落实“基于学·进阶学”所采用的教学步骤、教学支架、教学路径等,同时也可以对课例作批判性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

2.分享结论,合作共研

在独立自研的基础上,全体参会教师以抽签的方式组成若干个临时学习小组,每组人数建议在6~8人。各小组在组员各自交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形成初步的小组教研成果,可以用文字表述、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或进行图像化处理等。

通过独立自研与合作共研,教师不仅用眼看课、用笔记课,还积极动手把体现“基于学·进阶学”的教学样态与实践策略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课中研驱动教师不仅在看中学,还尝试在做中学。

(三)课后研,引导教师积极地转化教学行为

教研活动的总结是重中之重。进行课后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教研成果物化与教学策略推广,以帮助教师转化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改进。

1.区域启动,物化教研成果

在课中研的基础上,课后研首先要集中展评各小组的教研成果。前述图1即为本次会议中各小组教研成果展评后形成的“轻海报”。在课前研、课中研的推动下,教师发现:落实“基于学·进阶学”需要先立足整体,理解语文要素,明确整个单元要学什么;再结合文本、单元内的助学系统和其他教学栏目,明确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最后厘清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可见,图1梳理并呈现了“理解语文要素—统整解读单篇—明确单篇定位”的“统整学”实施路径,形成了“基于学·进阶学”的具体实践策略。这样的教研结论不只是一份教研成果,更是支持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行动指南。

2.校域联动,引导教学改进

在区域教研的基础上,课后研联结校本研修,引导学校语文教研组跟进基于“轻海报”的深度教研活动。教师用“统整学”策略进一步探索“基于学·进阶学”,形成新的“轻海报”,即前述图2。如此,课前研课,运用“统整学”的策略理解与设计单元统整教学;课中看课,基于单篇,展开学习,评析“统整学”的达成效果;课后议课,提炼“展开学”的相关实践策略。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指导教师如何在“统整学”视角下,借助“学习提示”的进阶,设计落实单篇课文的有效教学。以“轻海报”为工具,全区各校围绕区域教研主题,全面跟进校本研修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与运用“基于学·进阶学”的教研物化成果,主动转化自身教学行为,解决“统整学什么”“统整之后怎么学”等教学实践问题。

综上,用“轻海报”可撬动深度教研,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建立教研自觉,转化教学行为,将“教研劳动力”变革为“教研生产力”,使“形成教研成果”走向“促成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南中,陈恩伦,吴云.有组织教研: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研修的有序进化[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125.

[3]陆伯鸿,等.走向深度的上海教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猜你喜欢
教学改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
现代交际(2016年11期)2017-02-15 13:36:46
学时缩减背景下动物学及其实验课程教学改进尝试
小习题大命题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16:37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55:58
小学数学教学探微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15:37
以“实习导师制”为核心的麻醉学实习医师入科专项培训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大学教育(2016年8期)2016-09-30 01:11:50
初中化学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06:46:41
《采掘机械液压传动》教学改进实践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61期)2016-08-16 07:47:45
浅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 03: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