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好课”到“写好文”

2024-08-23 00:00:00张咏梅姜树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论文写作写作策略

[摘 要]课例赏析型论文适合一线教师进行起步写作。把一篇篇躺在听课笔记中的鲜活课例变成充满教育思想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论文,首先要厘清课例和论文的区别,其次要明晰课例转化成论文的意义价值,最后是找寻课例转化为论文的有效路径。在课例转化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选准角度,把课例主题转化成新颖的命题点;把握热度,把课例重点转化为论文的切入点;提升效度,把课例方略转换成论文的操作点;挖掘深度,把课例做法转化成论文的观点。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论文写作能力,而且能积淀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课例赏析;论文写作;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21-03

一线教师听到名师的精彩课例往往激动不已,恨不得每个字都要记录下来,听课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还不时旁批点评。可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曾经触动心弦的精彩瞬间逐渐淡忘,好课仅仅停留在听课笔记中。如果能将听到的好课转化成好论文,那么这堂好课所承载的实践价值就不一般了。课例赏析型论文,容易入手,非常适合一线教师进行起步写作。那么,如何将听到的一堂好课(亦称“课例”)进行系统化梳理,使其理论化、概念化、逻辑化,转化为一篇好论文呢?

一、厘清:确认课例和论文的区别

教学课例,也被称为课堂教学案例,侧重于描述和记录真实的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展现教学的过程。教学课例强调实践性和具体性,通常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并探讨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旨在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以便其他教师学习借鉴。相比之下,教学论文则更加注重理论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论证,深入探讨某一教学问题或现象的本质、规律。教学论文通常会引用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论证和支持其观点,更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

教学课例和教学论文在教学研究中常常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审思:明晰课例转化为论文的意义

课堂教学从课标到学情、从教材到情境、从提问到理答、从活动到板书,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将课例转化为论文,具有“后教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视野的开阔

任何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那些高质量的观摩课、研究课帮助教师打开了一扇扇能看到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生产力的窗口。将课例转化为论文,能避免教师把观摩课当成一种简单的模仿对象,机械地效仿他人的教学、他人的做法,从而形成一种固化的教学思维。课例转化为论文有利于教师追根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琢磨优秀课例中每个教学活动设计背后的意图与理论支撑,探寻教育教学的规律。

(二)有利于专业化发展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课例转化为论文,能不断扩展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的宽度。思想越丰富,越有利于教师发挥创造力。教师在实践、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视野被打开,知识结构得到更新,那些模糊、杂乱的心得逐渐清晰化、系统化,进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深度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从“心有所得”到“写有所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未来的教学

课例转化为论文,选题相对聚焦,写作素材丰实,创新点明确,教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深入地探讨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形成系统思维,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受益,推动教育领域的整体进步。

三、探察:找寻课例转化为论文的路径

如何能将听课笔记上记载的实录和点评变成一篇篇教学论文呢?下面就结合几篇写作实例与大家分享。

(一)选准角度,把课例主题转化成新颖的命题点

写文章要先找准选题,起个好题目。题目就好比文章的眼睛,要做到简、明、新。“简”即简洁,好的题目一定是简洁的,不是啰唆的。“明”是明确,让人一看就明了文章写的是什么,而不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新”即新颖,好的题目一定是有新意的——角度新、立意新、表达新。例如,笔者在写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赏析时曾对题目做了几轮修改。

1.0版:特级教师姜树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赏析

2.0版:在想象中呼吸 :让童心与童话相逢相融的“323”路径——特级教师姜树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赏析

3.0版:聚焦想象:让童心与童话相逢相融——特级教师姜树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赏析

一对比便知,1.0版普普通通,朴实无华,看不出写作的角度;2.0版能看出角度,追求新鲜却又显得繁复;3.0版则做到了选题三要素的简、明、新,让读者一看便知文章是对特级教师姜树华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进行深入剖析,鉴赏姜老师是如何聚焦想象,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并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来教好这篇经典童话的。题目的表达形式有新意,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把握热度,把课例重点转化为论文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讲究情境导入,写文章则讲究话题切入。切入的话题就是课例的重点之处,最好要有热点。“热度”话题从何而来呢?可从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点而来,或从时下讨论频次很高的问题点而来,抑或从教学研究的最新问题而来。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一线教师对此普遍存在困惑,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海上日出》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时,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围绕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表达三个层级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带领学生经历感知、鉴赏、表达三个完整的文学学习过程,直指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结合的审美力的培养,给笔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笔者在写《“言”“意”相融,将文学学习走向深入——特级教师姜树华〈海上日出〉教学赏析》一文时,以此为话题切入。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对学习任务群的讨论与研究是时下研究的热点。对单篇精读课文而言,如何抵达学习任务群中教与学的目标和要求是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急需找到可供学习效仿的样式。笔者以姜老师的课例为话题切入,形成教学论文,让读者对语文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定位与教学着力点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对《海上日出》一文也有了准确的定位,同时对此课例中的教学走向有了整体的把握,激起了读者细读全文的阅读期待。

(三)提升效度,把课例方略转换成论文的操作点

基于教学课例赏析的教学论文一定要把可供借鉴的教与学策略提炼清楚,行文脉络要十分清晰,各板块的小标题需要有逻辑层次、有参考价值。无论是从教师教的层面上可效仿的操作性,还是从学生学的层面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都必须是有效的。比如:

《搭船的鸟》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个写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笔者以姜树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案例,撰写论文《悟对童心:与写作一见钟情》。下面是论文的结构。

概览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一眼就能看出,教者在教学《搭船的鸟》这篇课文时,从学会观察、学会联想、学会描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教学生写作,使学生与写作“一见钟情”并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童眼”“童心”“童语”连用三个“童”字,提醒教师一定要关注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任何课堂教学主张最根本的落脚点必须基于正确的儿童观,如成尚荣先生所说:“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

可见,有效的策略提炼,让一线教师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这是基于课例的论文写作的不二法门。

(四)挖掘深度,把课例做法转化成论文的观点

由课例到论文,需要深入挖掘课例的潜在价值,要有必要的理论支撑,行文夹叙夹议,可适量引用部分教学实录,“叙”“议”相融,这样不仅观点明确,可读性强,而且有利于进行深度阐述。下面是教学论文《“言”“意”相融,将文学学习走向深入——特级教师姜树华〈海上日出〉教学赏析》的一个片段。

师:第一自然段“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很短,请你琢磨着读读,再读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做人想要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生:“常常早起”说明巴金爷爷不止一次看日出,他是好多次看,才总结出了这篇文章。

师:巴金爷爷话里有话,也许是说,要冲破困难,看到光明;也许是说,先苦后甜,要慢慢地努力上升。《海上日出》是他的作品《海行杂记》中的一篇,他想把自己在海上旅行的所见以及感受告诉大家。眼中景源于心中情,让我们再次默读全文,触摸巴金爷爷那颗火热的心。

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语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眼中景源于心中情”,写文章,是因为“有话要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读懂文字的背后作家还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充分思考,进一步提升审美品位。姜老师引导学生透过巴金的文字,看到太阳已不仅仅是太阳,而是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负着重荷、默默奉献、努力向上的人。学生在对“海上月出”的文字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笔下的月亮也不仅是月亮,还变成了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其中,文学活动担负着文化传承、语言教育、社会认知的作用,具有育人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在语文教育中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姜树华老师主张的“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着力于“言”与“意”的双向往来。“言”的能力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的能力旨在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教学中,他以言语能力为骨架,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同时垒厚其“精神的底子”,生长语文“学养”(学习能力)与“素养”(学科素养),令听课教师受益匪浅。

这一段选文,前面是课堂实录,是对真实课堂的直观呈现,接着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目标的第三层“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度剖析,再上升到“言意共生”理论层面,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观点,使文章有了高度,更有了深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除了名家名师的精品课,那些灵光乍现的家常课、精心打磨的公开课,都是极好的论文写作素材。一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育写作,把一篇篇躺在听课笔记中的鲜活课例变成一篇篇充满教育思想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论文,多多练手,定会收获满满。

[ 参 考 文 献 ]

[1] 颜莹.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2] 张咏梅.在想象中呼吸:让童心与童话相逢的“323”路径:特级教师姜树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赏析[J].辽宁教育,2022(11):93-96.

[3] 张咏梅.悟对童心:与写作“一见钟情”:对特级教师姜树华《搭船的鸟》一课的教学赏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2(25):88-90.

[4] 张咏梅.“言”“意”相融 让文学学习走向深入:特级教师姜树华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海上日出》教学赏析[J].辽宁教育,2024(7):94-96.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论文写作写作策略
高校科技论文撰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如何指导研究生学习和写作
探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青春岁月(2017年1期)2017-03-14 18:06:11
刍议考场作文与个人写作
谈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
史学理论意义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3:37:59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考试周刊(2016年11期)2016-03-17 04:54:18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期)2016-03-12 06:46:36
刍议书面表达教学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纠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