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审美课堂建设,不仅是一种育人方式、方法,也是一种育人主张、理念。高中语文课堂建设不应当停留在技术性、工具性层面,更应当致力于通过课堂影响、引导学生审美。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是个性化的语文课堂。审美课堂是感知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品质的课堂、创新的课堂。成人之美是高中语文审美课堂建构的基本取向。
审美课堂是一种感性的课堂。感性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全面地、深刻地感知。感知是建构审美课堂的基础。审美课堂感知包括对文本的感知、对学习情境的感知、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感知等。感知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全面性、高质量的感知,审美课堂建设就无从谈起。教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学生的感知。
比如,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荷塘月色》,笔者有意识地引入了一些文本,如余光中的《莲恋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张佐香的《洁净之莲》等,丰富学生的文本感知量,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在感知中思考、探索,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这些文本中对荷花的描写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更有助于学生在文本比较阅读中互动、交流,了解到这些文本写的是同样的题材,却表现出不同的旨趣。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内容,丰富了阅读体验,形成了个性化理解。
建构美的课堂,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感知,还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情感体验是建构审美课堂的关键。教师一方面可以依托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外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情感能缩短学生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文本描绘的故都的秋的自然特点“清”“静”“凉”,赏析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也就是欣赏作者采用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从网络上搜集了展现秋天景色的一些图片,结合文本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在头脑中勾勒“故都的秋”的画面,感悟文本描绘的“故都的秋”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一文中对相关景物的描绘,感受、体验故都的“秋味”;对比“南国的秋”,进一步体会“北国之秋”的悲凉、孤寂,体会文本蕴含的悲凉之气。作者通过对北国之秋的自然生命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自我的生命的思考。
建构高中语文审美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鉴赏美的过程,是对文本的审美认知、审美理解的过程。当然,审美理解不仅包括审美认同,同时也包括审美质疑、审美批判等。在高中语文审美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辨,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百合花》的教学为例,《百合花》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叙述的故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理解文本。在教学中,笔者以文本中的“百合花”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其象征意义。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的写作旨趣,促进学生的文本审美理解。笔者还精心设置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比如,“课文中的‘我’的眼中,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人”“课文中的‘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认识到“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体会到作者对普通民众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体会到军民之间的纯洁感情。
建构高中语文审美课堂,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更要引导学生创造美。创造,是建构高中语文审美课堂的旨归。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审美创造,能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彰显语文课堂的精彩。
比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笔者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比如,笔者立足文本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别里科夫死亡时的情状是怎样的?当别里科夫周围的人听说他死亡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怎样的想法?”此外,笔者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的死因、病因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你认为别里科夫的病因、死因是怎样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可憎、可恶,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建构高中语文审美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文本的美的形象,引导学生展开美的思考、美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美的感悟。审美课堂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课堂,是学生情思勃发的课堂,是成才、成人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与文本的主题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文本的审美思维、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过程中抵达语文文本审美化阅读的自由之境。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人之美’:高中语文‘审美课堂’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N2021029]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