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实践策略

2024-08-11 00:00:00苏晓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交流活动

表达与交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聚焦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发展,针对当前学生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包括自信心稍显欠缺、自主能动性有待提升、个性化表达的缺失以及情感真挚性的不足等。通过对教学研究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反思,我们力求探寻更多元、更有效的语言实践路径,助力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自主表达

新课标针对“表达与交流”在不同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从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到深化表达的坚定信念,进而乐在其中”这一递进式的发展目标,清晰地勾勒出学生在表达自信心与自主性方面的成长轨迹。在课堂这一至关重要的学习平台上,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表达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1.“畅聊式”分享。一是利用课前几分钟给学生“畅聊”的空间。在话题内容上,可以无主题,聊见闻聊趣事,也可进行主题式探讨。话题要能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想说、敢说、有话说。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母亲节,让学生说说怎样表达对母亲的爱;可以结合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二是创建“班级流动日记”,让学生轮流当“班级流动日记”的主人,记录班级趣事、读书体会、心灵感悟,实现全班交流共享。三是利用网络空间建立互学共进的交流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2.探究式交流。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交流的话题和问题的价值。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缺乏思维引导的简单问话,多通过“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说说你的理由”等语言进行启发式引导。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节奏,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学生产生表达的需求和愿望时,及时给予表达的机会。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思考与发现,当学生提出问题、表达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在品析作品后,发出感叹:圆明园被毁灭之前太美了,我们能不能重修圆明园呢?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富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以“圆明园是否可以重建”为主题的辩论赛。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

3.情境化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创设贴合实际、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在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课中,教师巧妙地结合当地特色美食,创设了一个“美食节”的情境。这不仅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文化,还通过模拟美食节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对美食的见解和感受。这样的情境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关于美食的知识。

二、开发项目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意表达

1.结合学习内容开展活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同学习任务群表达交流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结合不同任务群的核心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设计“孙悟空成长史”的探究活动,以孙悟空的多个名号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孙悟空不同名号背后的内在意义。

2.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活动。比如,在节假日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精彩在我手”图片展评活动。学生通过“确定主题、采风拍摄、组图配文、作品推介、赏析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深入参与了多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了综合素养。

3.结合思想成长开展活动。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难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助力学生成长。

三、重视经典阅读交流,丰厚学生人文积淀

1.进阶式传统文化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精选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诵读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这样设置课程:一年级学生学习《弟子规》,二年级学生学习《三字经》,三年级学生学习《千字文》《百家姓》,四年级学生学习《笠翁对韵》,五年级学生学习《声律启蒙》,六年级学生学习《论语》。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名家名篇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教育部推荐的书目,精选合适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组织学生通过海量阅读,积淀文化底蕴,丰厚人文素养。通过名家名篇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还能够拓展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读书”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读书”主题活动,比如,走进人文古迹“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进山村乡野“跟着节气去旅行”,沟通课内外,将阅读与实践相融合,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成长需要。

四、构建立体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体验

1.校园文化课程化。学校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延展性、实践性,创编多彩的校园文化课程,组织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努力让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沉静的书页中走出来,立体地呈现在校园的每一处景观上,鼓励学生与这些静态的校园文化元素进行对话交流,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2.校园文化生活化。教师要努力优化校园的主题学习区,在校园内设立不同主题的学习角、阅读区、“涂鸦”墙、科技探索角、艺术创作室等,将校园文化生动地展示给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放松身心、自由表达的场所。

3.校园文化活动化。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节”等实践活动,搭建起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展示自我,更能深化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语文实践的空间是广阔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拓宽语文实践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作者简介:山西省高平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交流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活动随手拍”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