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发展理论”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价值转型

2024-07-31 00:00:00李菁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5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摘 要]“兴趣发展理论”视域下,学生的音乐学习主要包括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其中技术兴趣致力于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实践兴趣致力于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解放兴趣致力于引导学生音乐学习建构创造。在诸多兴趣中,“解放兴趣”置于最上层,其价值指向主体的诞生。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远离浮躁,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回归音乐学科课程的本体、本质、本真、本然。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回归音乐学科课程的本体、本质、本真、本然,才能彰显音乐课程对学生的解放功能。从技术兴趣走向实践兴趣、从实践兴趣走向解放兴趣,其价值指向主体的诞生。

[关键词]小学音乐;兴趣理论;课堂教学;价值转型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以“兴趣发展理论”为指导,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基于“兴趣发展理论”展开,从而丰富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载体,让兴趣成为驱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引擎。兴趣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音乐再表现、再建构、再创造之中。在学生的诸多兴趣中,技术兴趣是基础性兴趣,实践兴趣是关键性兴趣,而解放性兴趣是旨归性兴趣。

一、技术兴趣:让学生获得音乐的知识技能

“技术兴趣”是实用性兴趣,也是基础性兴趣。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一点音乐知识、技能,就难以产生真正的音乐学习感受、体验,就难以获得真正的音乐学习感悟、体悟。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静态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获得动态的音乐技能实操、训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一种认知误区,即认为小学生仅仅需要引导他们聆听音乐,而无需分析。试想,如果学生仅仅聆听音乐的声音,而没有音乐的节奏感、旋律感,没有对音乐调式、调性、和声、力度、速度、曲式、织体等的认知,是很难真正理解音乐的。音乐知识、技能是学生音乐审美鉴赏的必备。

技术兴趣,就是对音乐知识、技能等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音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既要有识谱、读谱等的训练,又要有听觉技能的训练,还要有歌唱方面的训练。乐谱的认识、乐理的理解以及音乐的聆听、歌唱、律动等的训练,都是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有机构成。这些内容的训练,既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技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安排好音乐知识、技能等的难易度,要关照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能力等,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切入学生音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繁。在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里,笔者以“节拍的掌握”教学为例,“节拍”的认识、掌握,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背定义,如“四二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一小节两拍,强弱规律是一拍强、一拍弱”。这样的机械识记音乐知识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知识教学。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节拍教学,应当是让学生和着音乐的旋律,判定哪些音乐的节拍是四二拍的,是拥有一种四二拍的节奏感,能跟着四二拍的韵律挥拍或者做简单的动作,当然也包括能看懂四二拍的符号。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小动物告别会》,笔者就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歌曲,让学生比较第二部分的节拍与第一、第三部分节拍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地分辨节拍,而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从纸面上去分辨节拍。

技术兴趣不仅是一种操作方面的兴趣,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性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音乐学科课程作为一种静态“跑道”意义上的课程,更要作为一种动态“奔跑”意义上的课程。在音乐学科课程教学中,对音乐乐句的听辨、对音乐结构的分辨、对节拍、节奏、旋律等的把握,都是技术兴趣的有机组成。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借助于网络等进行多样性、丰富性的音乐教学。借助于信息科技、借助于网络,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从而让学生展开更为全面、更为多样性的音乐学习。现代信息科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现代信息科技能丰富学生音乐学习的技术兴趣,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具体的音乐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技术兴趣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支撑、支持,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断进阶,才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二、实践兴趣:让学生丰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音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是对已有、现成的音乐知识、技巧等的学习,更是对音乐本体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全面性教育理念、全纳性教育理念、全程性教育理念,以便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感受、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音乐学科不仅作为学术形态的学科,更是作为教育形态的学科、生命形态的学科。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面向音乐学科本身”“面向音乐作品本身”。只有让学生与音乐课程、音乐作品直接对话、交往,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让学生勇于进行音乐实践、善于进行音乐实践、乐于进行音乐实践。

音乐实践,能让学生的音乐思维激荡、想象丰富,能让学生的音乐情感共鸣、心灵洗涤,能让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滋养等。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音乐滋养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应用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体验。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育人功能、彰显音乐作品的育人价值,让音乐作品中的多重元素体现其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唤醒、激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具身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传统的音乐问题问答、音乐问题思维、思辨等,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音乐多通道的联想、想象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音乐通感功能。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大鹿》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音乐知识、技能,为此,笔者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大鹿、小兔子、猎人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大鹿听到了什么声音?它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小兔子的状态是怎样的?小兔子应该用怎样的感觉来歌唱?猎人在干什么?他的状态是怎样的?如此,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角色体验。在愉悦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不仅把握了音乐学习的内容,同时还体验到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以及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绪、情感之间的关联。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创设外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借助于音乐作品本身、发掘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直接对话、交往,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深度对话、交往,不仅能深化学生的音乐认知、情感,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实践兴趣,是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实践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肤浅学习转向深度学习、从单一维度学习转向多维度学习。实践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成为其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过程,成为其生命实践活动过程。音乐的实践兴趣,是一种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全方位感受、体验的兴趣。相比较于对音乐学科课程学习的技术兴趣,学生的音乐学科学习的实践兴趣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层面更深入,它不仅能让学生把握学科知识,更能让学生揣摩到音乐作品表达的主题、表现的主要旨趣、精神等。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多维实践,不仅依赖于学生的听觉,而且必须配合学生的视觉、动觉以及整个的身体的呼应、感应。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音准水平,能不断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力度、音色等方面有所感受、体验、鉴别、表达。

三、解放兴趣:让学生展开音乐的建构创造

学生的音乐学习“解放兴趣”,彰显着音乐课程的生活化、生命化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让音乐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无缝对接,从而让音乐课程的学习成为对学生的经验改造与重组。追寻解放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自我音乐学习的主体性力量,就是要让学生不再成为一个被动的音乐学习者,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音乐建构者、创造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音乐建构、音乐创造,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自主性、能动性的意义建构。学生的音乐学习,应当实现学生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

追寻音乐学习的解放兴趣,要引导学生彼此之间展开多元性的互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智慧等得以分享、共享。解放兴趣能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以有效的指导、引导。追寻解放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感性的、直观的感受、体验,而且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智性的、理性的认知、理解,还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建构。对于学生来说,音乐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音乐知识、技能,还包括音乐学习智慧的累积等。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学习,推动学生音乐生命的生长,人生意义的价值实现等。如,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郊游》,笔者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创造性表现,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歌舞动作。为了体现郊游主题,学生可谓动足了脑筋。如,有一组学生是这样设计的:开始学生是散点位站立,当听到了第一、第二乐句时,让小组中的女生不动,男生穿插女生行走;而当听到了第三、第四乐句时,让小组中的男生不动,女生穿插着男生行走等。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郊游的自由、解放的特性;有小组则设计出一些定点性的造型;而有小组则让男生两两组合、让女生两两组合,形成一些美的组合性的音乐表现等。这样的一种多维、多向音乐创造,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仅是用听觉、视觉去感知,而且更为重要的事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音乐,用自己的声势律动去表现旋律等的变化、意义。这样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现了很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解放兴趣,引导学生的音乐生命实践活动创造,就必须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创造更多的、更为精彩的惊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点燃学生音乐创新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想象,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开展反思性、质疑性、批判性的建构、创造。追寻解放兴趣的音乐学习,要求学生始终“以音乐为本”,要求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始终围绕音乐的本体展开,要求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领略到音乐的音律之美、音韵之美、动情之美。

“解放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方面对“技术兴趣”“实践兴趣”的超越。其基本的价值追求就是“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音乐、人人获得必需的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主动的、全方位的发展,让学生“乐学”“善学”。小学音乐课程,不仅要关注音乐知识、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体验,更要催生学生的音乐建构、创造,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创新,关注学生的音乐文化、精神等的濡染。基于解放兴趣的音乐教学,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音乐创造潜力、潜能。从技术兴趣到实践兴趣、从实践兴趣走向解放兴趣,是学生音乐课程学习发展、进阶的必然。

小学音乐教学要求音乐课程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音乐能濡染学生的心灵、润泽学生的生命。解放兴趣的音乐教学,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原则,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理念,注重学生音乐学习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与音乐作品发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

参考文献:

[1]杨俊庆,班翠艳.关注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音乐天地,2012(2):28-29.

[2]唐军琳.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7):49.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9:18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9:58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