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品质的特点及培养路径

2024-07-13 14:47:30柳萌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0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家校共育

柳萌学

摘要:坚毅性是个体必备的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品质。为了探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坚毅性特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重庆市S区和D区564名小学高年级学生集体进行数学学习策略水平施测,并对4名不同教龄的数学教师和9名学生进行访谈。研究表明,五年级学生的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六年级;独生子女学生的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班干部学生的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坚毅性不具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有必要渗透坚毅理念,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品质;还要发挥家校的合力,营造信任有爱的家庭氛围,适当增加生活挫折教育,以期培养学生的坚毅性品质,增强其逆商。

关键词:坚毅性;家校共育;小学高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0-0013-05

坚毅(Grit)的英文原意为“砂砾”,即坚硬且耐磨的颗粒。Duckworth、Peterson和Matthews等[1]在2007年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除天赋外,坚毅能最有效地预测成功,并指出坚毅中包含“坚持努力”与“持久热情和兴趣”两个层面的含义。2013年,Duckworth指出,坚毅“是一种保持激情,朝着长远的目标坚持努力下去,即使遭遇失败也不放弃的品质”[2]。

“坚毅是成功者必备的一项品质和能力,是决定青少年终身竞争力的核心品质”,是青少年战胜低效拖延、自我怀疑等困惑的关键,与学习成绩、智力及外貌等相比,更能预测学生成功,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3-4]。坚毅品质高的个体能够坚持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长远目标,并收获成就感和自信感[5]。从动机和归因上讲,坚毅性的两个维度“兴趣一致”和“坚持努力”对学习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且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高坚毅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归因,拥有更乐观向上的成长心态[6-7]。小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加强坚毅性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重庆市S区随机选取2所学校,D区随机选取1所学校,排除前测的班级外,随机选取12个小学高年级班级,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施测。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在自习或课间休息期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发放问卷,时间为15~20分钟。共发放问卷655份,得到有效问卷为564份,有效回收率为88.8%。其中,五年级200人(35.5%),六年级364人(64.5%);男生293人(52%),女生271人(48%);独生子女185人(32.8%),非独生子女379人(67.2%);班干部278人(49.3%),非班干部286人(50.7%)。另外,对9名学生和4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官群、薛琳和吕婷婷[8]修订的坚毅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制。该量表的两个维度分别是兴趣一致和坚持努力,共12个题项,其中兴趣一致的6个题项均为反向题。转换反向题后,坚毅得分越高,说明研究对象的坚毅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3,兴趣一致和坚持努力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687和0.756,说明信度较好。验证性因子分析可知,X2/df=3.346,GFI=0.949,RMSEA=0.065,IFI=0.915,TLI=0.893,CFI=0.914,拟合指标均基本达标,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坚毅性水平总体情况

被试学生的坚毅性水平如表1所示。学生坚毅性均值(M=3.62)显著高于理论中值3.00(t=23.14,p<0.001)。坚持努力维度(M=3.92)高于兴趣一致维度(M=3.32)均值,且均显著高于理论中值3.00(p<0.001)。可见,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坚毅水平较高。

(二)坚毅性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特点

1.坚毅性的年级差异

年级差异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五年级学生的坚毅性、兴趣一致和坚持努力均值均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高于六年级(p<0.001)。因此,五年级学生的坚毅性及其维度的均值显著高于六年级。吴明隆[9]指出,对差异显著的可进一步求出效果值,即实际显著性,用η2来表示。若η2在0.06以下,说明变量间为一种低度关联强度;在0.06~0.14间,为一种中度关联强度;在0.14以上,为一种高度关联强度。由此可知,年级变量可以解释各检验变量总方差中1.0%~4.0%的变异量,均呈低度关联强度。

2.坚毅性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坚毅性、兴趣一致和坚持努力均值均在性别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

3.坚毅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独生子女学生的坚毅性和坚持努力均值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而在兴趣一致维度上,虽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独生子女的得分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η2表示效果值,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可以解释各显著变量总方差中1.0%的变异量,均呈低度关联强度。

4.坚毅性在是否为班干部上的差异

是否为班干部差异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班干部学生的坚毅性及各维度上的均值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p<0.05)。η2表示效果值,即是否班干部变量可以解释各检验变量总方差中1.0%~4.0%的变异量,均呈低度关联强度。

三、讨论

(一)坚毅性水平的特点

由表1可知,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总量表的均值为3.62,坚持努力维度的均值为3.92,兴趣一致维度的均值为3.32,得分均显著高于理论中值3.00,可见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坚毅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品质的发展水平比较好,能够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相比而言,坚毅性的坚持努力维度均值要高于兴趣一致。这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克服困难,但保持持久兴趣的能力相对较弱。坚毅性作为重要的非认知能力,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兴趣作为成功的秘诀,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的关键,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坚毅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特点

1.五年级学生的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六年级

由表2可知,五年级学生的坚毅性及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六年级(p<0.05)。即坚毅性水平会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10-11]。但与Duckworth、Peterson和Matthews[1]及杜帅领和朱艳丽[12]得出的结论不同。造成坚毅性随年级的升高而减低的原因可能在于,相较于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压力更大,易滋生倦怠、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他们去努力和奋斗。六年级学生的升学压力不仅来自升学带来的直接压力,还来自家长的期待和教师的要求。从学生C2的访谈可以得知,“自从升入六年级后,自己的压力很大,作业也很多,并且都很难,考试的频率也在增加……周末还要参加特长培优班和奥数班,之前自己还是比较喜欢上数学课的,但现在对数学学习没有一点兴趣,也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所以比较排斥或害怕上数学课。”在教师的访谈中也谈到,“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已经将六年级的数学学习内容学完了,有的已经学初中的内容了。其实这样对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外边的培训机构教学生怎么做,但没有教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虽然课堂教学中注重讲算理,但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点的算法,因此在学习上缺乏兴趣。”

2.坚毅性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性别上的t检验结果表明,坚毅性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12-13]。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面对失败,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主要来自学习成绩。通过对高年级学生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在学习上比较刻苦,也承受着比较大的升学压力,因而都会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男尊女卑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淡化,性别歧视日渐式微,学校对男女生的教育理念日趋一视同仁。因此,坚毅性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独生子女的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由表3可知,独生子女学生的坚毅性总体水平和坚持努力维度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而兴趣一致维度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与张楠[14]的研究结论一致。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抱有更大的教育期望,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养成坚持努力和不轻易放弃的学习习惯。但胡恒德、刘敏和黄荷等[11]对军校学员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坚毅性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的研究对象为军校学员,而本文研究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日趋增加,使得最初源自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日趋拉平。我们认为,家庭的教育影响对知识经验缺乏的小学生影响更大。

4.班干部的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

由表4可知,班干部的坚毅性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且坚持努力和兴趣一致维度也显著高于非班干部(p<0.05)。首先,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小助手,在班级中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及引领作用。因此,在面对困难时更倾向于努力克服,为其他学生起到良好带头作用。其次,班干部具有较强的期望值。班干部在班级中具有“上传下达”的职能,在教师和学生心中都赋予了较高的期望,正是这种隐形的期望效应时刻推动班干部要着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效完成自己的职责,进而造就班干部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最后,由于班干部的学习成绩大多比较好,而研究表明,坚毅性水平越高,学生成绩就越好。因此,班干部学生的坚毅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

四、坚毅性品质提升的路径探析

(一)学校教育中渗透坚毅理念,提升学生成长型思维品质

成长型思维强调“智力和能力并非由基因决定,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进行提升”,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个体能够准确理解学习的价值,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支持,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15]。有研究表明,“培养坚毅品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16]。可见,成长型思维能力的塑造是培养坚毅性的有效路径。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首先,学校应根据学情的需要开发成长型思维能力塑造系列课程,该课程主要由“成长型思维”“自我管理”和“学习模块”构成。各课程主题围绕不同内容的主题展开,如“成长型思维”主要围绕“努力比天赋更重要”等主题,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引导其归因努力[15]。另外,学校可以开展名人传记导读、团体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长远目标,并制定不同期限的学习目标,形成有效的学习目标群,通过不懈努力将学习目标“化整为零”,逐个有效突破。

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情感、意志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教育是爱与智慧的启迪,要给予小学生适当的关爱,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克服困难,历练坚强的意志。同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布置难度和能力处于“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多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有梯度的“数学问题链”。在尊重课程内容和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遵循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等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锤炼学生不轻易放弃的品质。另外,有必要成立学业帮扶互助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后进生,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

最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完善学生的坚毅品质。如发挥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和班集体的民主功能,引导学生集体约定规则,进行自我约束,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教师也要敏于捕捉学生身边的案例,使坚毅品质的培养更加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名人传记中的人物或身边具有坚毅品质的人作为榜样,进行自我约束。同时,增设班干部岗位,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使得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体会。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学生家校共育
利用App Inventor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探索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18:02:30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47:37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黑河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7 19:51:16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浅述幼儿良好品质习惯的培养
如何快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21:51:32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