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隽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辅导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0-0070-03
一、引言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博耶尔(Ernest L. Boyer)在1995年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of learning)报告,用到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之后,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共同体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学校层面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而是扩展到社会层面的一切学习者如何构建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共同体环境。与此同时,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也认识到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014年11月,根据上海市黄浦区继续推进区域学区化集团化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的要求,上海市格致教育集团成立。2018年初,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集团组建涵盖所有学科及班主任的格致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由集团校内资深教师领衔担任主持人,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导师,带教青年教师。“教心工作室”自此成立。“教心工作室”由黄浦区教育心理学科带头人、格致中学心理教研组长担任主持人,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担任副主持人,指导并带教曹光彪小学、格致初级中学、明珠中学、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和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心理教学教龄不满十年的心理教师们。
二、实践探索
(一)一体化构建学习共同体
1.从60后到90后: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工作室成员们年龄跨度大,教学经验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成熟教师在课程的深入设计和课堂生成资源及突发情况的应对上更有经验,而年轻教师们思维活跃,常有新鲜点子迸发。在这个群体中,名义上有导师和学员之分,但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共同进步。
2.请进来,走出去:提升专业自信
专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工作室每学期都会根据成员们的一线需求,邀请市区心理专家来为成员们开设专题讲座。小型团体的讲座更契合工作室教师的实际需求,专家的贴身指导和成员的体验互动也更为充分。
这些市区心理专家开设的专题讲座既包括增强心理课程与咨询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的专业讲座,也有舒缓身心、唤醒内在生命力的减压体验活动,让经常吸收来访者“心理垃圾”、容易能量枯竭的心理教师们在提升专业自信的同时,也留出时间和精力关照自身的身心健康,缓解工作
压力。
(二)跨学段联动,促进专业发展
1.共同学习交流的微信群:“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工作室微信群是一个成员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工作讨论和分享的安全空间,大家可以交流专业的资源和信息。在谨遵专业的保密原则前提下,大家无论遇到什么烦恼、困惑和难题,都可以在微信群里随时提问,其他教师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和讨论中收获心理和专业上的支持。这种有组织依靠、有专业支持的“集体归属感”,有助于增强心理教师尤其是年轻心理教师的自我效能和工作效果。
2.集体磨课:突破“舒适区”,提升专业成长
心理课和其他学科有非常大的不同,它需要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教学的目标,这就对主题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流程的安排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不像大多数学科有标准答案,学生对于心理课教学内容的回应可能五花八门,甚至千奇百怪,课堂生成性资源常常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经验储备和临场反应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由此导致有的教师不敢提问、追问,导致课程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架下运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再加上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心理课,如何设计出让学生眼睛一亮的主题活动,如何避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教学窘境,如何设问和追问,如何既让学生乐意参与,又能静下心来产生触动并真诚分享,如何将课堂生成性资源与教学设计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年轻的心理教师经常面临的
难题。
所以,无论是准备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奖赛,还是各种公开课、评选课、展示课,“痛苦折磨”的磨课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心工作室磨课的重点主要落脚在课程的设计、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和如何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上。
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从工作室成员群策群力到专家把脉指导,各位教师在一遍遍精磨中集思广益,仔细斟酌,反复研讨。当“美好的理想”在“骨感的现实”中一遍遍重来,最后脱胎换骨时,无论是试讲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深深感受到“突破‘舒适区的磨课是痛苦的,但也是痛并成长的”。
(三)学以致用,助推“心育”工作
1.开拓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教心工作室经常组织各类线上线下的研讨活动,用集体的智慧来启发大家的思考,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下面是一些教师的心得分享。
王老师说:“我的设计思路从‘我得上这节课,转变为‘学生能从课堂中收获什么。我切身体会到何为课堂教学的‘层次感,每一次活动都需要指向教学的目标,但不是一次性达成,而是在每一个回合中逐步递增,最后让学生自己‘悟出里面的味道。”
颜老师说:“对于追问技巧的反复打磨是‘当时最折磨也是成长最多的环节,如何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追问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现在成为我课后反思的重要部分。”
张老师说:“不断地推敲,让我大胆突破了以往放不开、不敢问的教学习惯,深刻感受到教师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开放性问题,成为‘一名穿针引线者,把舞台交给学生。”
黄老师说:“在伙伴们专业的指导、真诚的回应、中肯的建议和温暖的支持下,我尝试着跨出自己课堂教学的‘舒适区,在课堂中用适时、灵活、启发式的追问来推进课堂教学,遇到意料之外的学生提问也能更沉着、更有技巧地回应。”
2.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案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升此项能力是每位教师的迫切需求,由此工作室开展了多项专家授课活动,教师们获益良多。
梁老师说:“从沈之菲老师的OH卡培训体验中,我学到了新的技能,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及个别辅导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成功地辅导了几例考试焦虑和心理危机的个案。”
颜老师说:“在心理专业领域内的不断学习,对我在自己学校开展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帮助。陈瑾瑜老师的‘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应对,让我对于学校开展危机干预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学到了很多实操性的技能,增强了信心和能力。”
曹老师说:“我是参加教心工作室活动的编外成员,教心工作室的运作就像是一股洪流,让身处其中的我在这个集体中不自觉地被带动,被影响,促使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其中的收获是无形的,可观的。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我们,更是我们的学生。”
三年来,教心工作室的每位成员都获得了成长,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工作室成员和市内外同行一起编写的《心理课怎么玩——心理教师实战进阶手册》,自出版以来已经再次印刷。我们期望能在更多的平台上和全国心理同行分享交流,共同促进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和发展。
三、启示
教心工作室立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以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增长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智慧,也温润了学生心灵。
(一)搭建了彼此关心的学习平台
一般学校通常只有一位心理教师,无法形成教研组、备课组, 日常工作中缺少可以随时请教、学习和观摩的同事。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虽然可以寻求校外教师的帮忙,但有疑惑不能及时问,遇困难无法及时解,也是心理教师时常面临的困扰。这种缺乏及时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和学习的情况,很容易让心理教师产生人单力孤感。集团教心工作室通过名师基地建设这个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加强校际研修,成为集团成员校心理教师的“娘家人”和“靠山”,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促进集团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就像颜老师所说:“工作室就像是一直站在背后的‘靠山,总有周老师、余老师和各位小伙伴的支持和陪伴,让我觉得很温暖很踏实。”
(二)形成了共同进步的教育合力
工作室创设的氛围让教师们早已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有任何疑问不解都可以随时同伙伴们探讨,教师们也形成了这样的自觉,随时分享自己的观点,一起寻求答案。大到课程的设计,小到道具的修改,各种疑惑都在大家智慧的碰撞中得到及时的解决。
这种基于“有共享的愿景、能够彼此交流、人人平等、有规则纪律约束、关心照顾彼此、气氛是快乐的”的原则成立的小型的开放性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三)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成长
教师的进步也带来了学生的成长。比如,王老师发现,工作室一直以来的引导也转化成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吸收的效果。
以情绪调节这一主题为例,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从图中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相比2018年的三个年级,2019年的三个年级在情绪沉浸和行为冲动两个调节方法上的倾向有了大幅度降低。经t检验发现,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这种变化也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一种佐证。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