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学具,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数学原理,构建起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学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具的意义,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具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策略探索;实践操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情境教育理念下小学‘玩索数学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L280)相关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唐海林(1984—),男,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小学数学学具包括算珠计数器、时钟模型、计数棒等,教师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发挥学具的功能,能够将数学抽象概念形象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学生通过在课堂或课后练习中亲手操作这些学具,不仅能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1]。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具的意义
(一)抽象转化,优化概念讲解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数学概念或原理对他们来说较为抽象,如较复杂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分数的基本概念、小数的复杂计算等。对于这些知识内容,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有效掌握。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学具,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内容。教师通过运用学具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逐步构建起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能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记忆,让其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学具,能优化数学概念的讲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手脑协作,发挥联动优势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应用学具,能促使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手脑协作。这种手脑协作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探究热情,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发挥手脑协作的联动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具的策略
(一)摆一摆,进行实践操作
图形类学具是低年龄段学生的几何数学入门的优质媒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应用图形类学具激发学生的实践操作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摆放、拼装等实践操作,感知图形的形状、大小等属性,从而让其全面认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加深对基础几何概念的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趣的七巧板”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应用七巧板这一图形类学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七巧板的实践操作方式,让其自主进行指定图形的拼组,探究不同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七巧板的形状和组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并用生动的话语引入新课内容:“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非常有趣的玩具——七巧板,它通常由七个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木块组成,当我们把这些小木块组合在一起时,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在教师的介绍下,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会被激发,他们会主动去触摸、摆放七巧板的不同部分,自主感受七巧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特定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发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几何规律,进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托七巧板图形学具,带领学生探索更深奥的几何图形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七巧板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让他们通过多种方法来验证对称性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深入理解对称的概念,获得更深刻的几何学习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处于辅助引导的位置,在进行简单的指导教学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操作,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图形知识的学习。
图形类学具的应用不仅能有效辅助几何图形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实践操作兴趣,为引入其他类型的学具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合理利用学具,设计具体的实践操作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让其更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二)截一截,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学具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评估教学内容的难度,适时使用数学学具进行范例演示,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数的概念与性质,知识点较为抽象晦涩,学生往往难以透彻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本课内容时可以应用分数条这一种学具,直观呈现抽象复杂的分数概念和分数性质,解释复杂的分数问题。比如有以下问题:有两根两米的原木,一根截取三分之一,一根截取三分之一米,剩下的原木哪根长?对于此问题,学生通常会将重点放在题目中的数字上,认为两根原木都剩下三分之二,因此剩余的原木长度相等。针对这一错误观点,教师可借助分数条学具,直观呈现问题疑难与分析过程,将抽象复杂的分数问题转化为可视化图像,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发现两根原木被截取的长度是不同的,进而对问题进行反思。教师使用分数条学具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与分数的运算过程,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本质[2]。
可见,在相关概念解析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分数条学具,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数学学具,结合教学实例进行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应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效突破分数教学的难点。
(三)量一量,培养量感
量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有密切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测量学具,让学生对目标进行细致观察与实际测量,以此培养学生准确感知和描述事物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量感,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有效掌握长度测量的单位——厘米和米。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差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入各种测量学具,如米尺等,让学生自主进行测量操作。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把厘米尺,并解释尺子上的刻度表示的是厘米,然后为学生示范如何使用厘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教师可以演示如何测量作业本以及铅笔的长度,并让学生跟着自己进行测量操作。在学生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刻度,以此让他们理解“1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米尺,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米尺测量更长的距离,如教室的长度或者操场的宽度等,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长度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以此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此外,在学生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能培养学生量感的任务。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估计数学课本的侧边长度,再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以此让学生在脑海中对基础长度形成一定的认知。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测量学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测量学具,学生可以精确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感知不同类型刻度之间的差异,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排一排,探明序列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改变固有思维,进行发散性思考,最终找到序列规律。在教学此类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规律类数学学具,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进行顺序排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探明问题中的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植树问题”是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该问题种类复杂且情形多样,包括封闭道路、非封闭道路等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应用小木棍与刻度卷尺等学具辅助教学,对相应的植树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并引导学生应用学具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在应用学具进行学习时,需要先确定相关问题所属的情况,再结合题目要求,使用刻度卷尺分割种植道路,最后在分割节点上放置小木棍学具表示种植的树木。在这样的学具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树木的种植情况,明白道路两端到底有没有种植树木以及总共种了多少棵树。若缺乏操作学具的过程,学生可能会直接用道路长度除以间隔距离,将这个结果作为种植树木的棵数,忽略起点处仍可能种植树木的情况。在结合学具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后,学生能发现这一易错点,加深对“植树问题”不同情况的理解。借助数学学具,学生可以探明“植树问题”的序列规律,并灵活地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问题。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围绕周长为6米的湖泊进行树木种植,种植间隔为1米,那么总共需要种植多少棵树?该问题是对“植树问题”的一种拓展,对于该问题,学生可以迁移之前的问题解决方法,灵活地应用相应的数学学具来分析,最终有效解决问题。结合小木棍和刻度卷尺等学具,学生可以通过排列操作来探索和理解找规律问题中的规律,同时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逐渐改变固有思维,实现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可见,教师通过引入规律类数学学具,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透彻理解找规律问题的规律并实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学具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堂辅助工具,能够化抽象为具体,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记忆数学知识、探索数学本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学学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创新发展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教师应重视数学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3]。
[参考文献]
邢悦晨.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1):198-199.
石佳琪.借助学具操作 促进深度学习:以活动课“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例[J].教育界,2023(23):113-115.
马小文.巧用学具,让小学数学教学精彩飞扬[J].数学教学通讯,2023(1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