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探究

2024-07-13 13:58赵世兵
地理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考地理教学策略

赵世兵

摘 要:近年来广东高考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2021—202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全国甲卷、全国乙卷等高考地理试题进行比较,广东高考地理试题呈现出时代性强、核心素养凸显、考教衔接紧、难度适中等特点,并从必备知识、学研思维、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地理高考备考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7-0042-0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同为纲领性文件,是教、学、评的“法理”依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高考地理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在新课标、新高考视域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把握地理高考备考策略十分有必要。广东省是全国第三批高考试点省份,近年来,广东高考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具有较鲜明的特点。2021年起广东省高考地理回归广东卷,2023年则是广东省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后高考自主命题元年。本文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并与同期全国甲卷、全国乙卷等高考地理试题进行比较,以期总结归纳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地理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二、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通过对2021—202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全国甲卷、乙卷等高考地理试题进行比较,笔者归纳出广东高考地理卷与其他高考地理卷的3个共同特点,及其更具创新性的2个新特点。

1.紧扣时代脉搏,落实立德树人

“五育”德育为首,立德方能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2]。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明确试题对广大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观和“四个自信”的引领。近年来,全国卷和各省高考地理试题毫无疑问都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功能。高考试题,或精选地理素材有机融入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学生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或围绕新时代精神,结合我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德育思想渗透到试题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部分试题落脚在中国区域,聚焦国家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人口和城镇化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养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品质;部分试题通过对全球产业布局、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等内容进行考查,引导学生用全球的眼光研究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倡导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理念。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44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理解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科学内涵;2023年广东卷第7~8题,以浙江省温岭市某镇制鞋业电商发展为素材,契合了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德”虽然不是直接的考试要求,但可以引导考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更好地回答问题。以“知”考“德”,“德”是“知”的通道。若不理解、不认同新时代思想道德教育,将难以在新高考中取得理想的地理成绩。

2.考查核心素养,服务人才选拔

高考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四层”和“四翼”的考查内容和要求。“四层”和“四翼”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体现[3]。从考查内容上看,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总的考查内容概括为“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其中,必备知识是其他三层的基础,核心价值是育人的最高目标。从考查要求上看,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要求既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也是评价高考试题质量高低的基本指标。高考评价体系考查要求的四个基本维度即“四翼”,具体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试题更多关注基础性和综合性,但对应用性和创新性有逐年提高比重的趋势。如2021年全国乙卷36题第4小题,建议把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从改善巢湖水质和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方面分析,试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2023年广东卷19题第2小题,首次呈现了开放的提问方式,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就“现代对马暖流是否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明确表达态度并说明理由,试题在情境设计、素材选取以及问题形式上均体现出较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对于这些试题,考生无法从课本固有的内容或按照答案模板作答,需要对所示材料进行信息提取与分析,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解决现实地理问题,体现了高考地理试题的人才选拔功能。

3.立足考教衔接,促进教学改革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意在理顺教考关系,发挥高考对高中教学的引导作用,从而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这一高考改革的重要目的。近年来的全国卷和各省高考地理试题充分考虑了国家课程标准与各地教学实际情况,起到了高考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引导。

(1)紧扣新课标,利于新课程有序推进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地理试题紧紧抓住新课标这个纲要,突出考查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引导中学地理教学以新课标为核心,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新课程的落实。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6题,通过对国道绕城现象进行模式化改造,考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4];2022年广东卷第5~6题,以南岭地区大气汞含量的时间变化为情境,引导考生针对真实的地理现象,运用自身所学地理原理对其进行分析,体现了新课标、新课程中“学以致用”的现实意义。

(2)重点考查地理核心素养,助力素质教育落实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新颖、设问创新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助力素质教育的落实。高考地理试题题量大,其素材多来自专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里独立思考,展现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突出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引导地理课堂不仅要为地理知识而教,更要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而教。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4~5题,针对龙里豌豆尖的销售特点和市场特点设计问题,充分体现传统农业、交通运输业、区域发展差异等多个地理事象间的联系;2023年广东卷第3~4题,通过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的信息,考查考生对温度、风速和水汽凝结变化过程的理解。这些试题的设计强化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对素质教育的落实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3)试题综合性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涉及区域广泛,包含中国区域和世界区域;涉及知识丰富,包括天文、地质、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知识和人口、城市、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等人文社会知识,并且在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了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43题,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2023年广东卷第18题,以巴音河流域为对象,综合考查考生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过程机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对考生从不同空间视角全方位认知具体区域地理环境变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信息更丰富、考点更均衡、难度更适中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是地理学科的信息载体,同时也是解读地理信息的工具。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有8幅地理图表;2022年其图表增加到10幅,若加上题中各小图,本卷共有图表17幅。图表的数量创高考地理试题纪录。丰富的图表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试题信息的丰富度。2022—2023年广东卷在情境设计方面有了新突破,选择题全部采用“1拖2”形式,即1个情境2道小题。这既增加了考试情境的多样性,也使得考点覆盖更全面、更均衡。丰富的试题信息和情境为考生解题提供了多样化路径,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5.更加关注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地理实践力

近年来全国地理卷和广东地理卷试题最大的特征是重学术性,关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前沿与热点,而2022—2023年广东地理卷试题降低了学术性,增加了生活性和实践性。虽然这些生活性和实践性试题亦多源于学术论文,但整体上题目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亲和力明显增强。如2022年广东卷第20题,考查“如何寄快递”,这道题突破了高考地理试题只在综合思维层面上考查地理实践力的形式,在真正意义上考查了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实践力;2023年广东卷第17题,考查“辽宁清原龙胆草种植”,分别从龙胆草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农户的益处和利用品牌优势建设产业基地进行提问,考查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和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地理高考备考的有效策略

基于2021—202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提出以下地理高考备考的有效策略。

1.注重必备知识,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和应用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是高考评价体系在地理学科发挥价值功能的载体,应结合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从地理学科必备知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等方面进行备考(表1),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高考中易考查的必备知识,并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的整合与重构,达到事半功倍的备考效果。下面以“宇宙中的地球”专题命题为例进行分析[5](表2)。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虽然属于主干知识,但因为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难度的试题,所以高考考查频率一直较低。地球的演化史属于新课标、新教材内容,据课程标准看,要求较低,因此预测广东等新教材使用地区直接考查该知识点的可能性较小。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虽然属于主干知识,但近年来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考查的频率、难度和分值都在降低;现在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多融合在选择题中考查,且多与生活相联系,难度不大。这与新高考重视应用能力考查的要求和方向是一致的。

在备考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难题、怪题,将基本原理和规律理解透彻,重点放在如何将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必备知识方面: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学会判断地转偏向力;掌握时间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注重时空综合,强化学科思维,掌握地理过程

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的考查逐渐成为新课标高考的亮点。近几年来,高考综合题常常以某一区域真实情境作为载体,考查探究地理事物的过程。因此,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紧扣具体区域的突出特征,注意时空综合,训练学生地理学科逻辑思维,让学生掌握好地理过程。

高中地理“地理过程”主要有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水循环的过程、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和城市化的过程等[6]。在备考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①掌握某一地理过程的必备知识;②理解某一具体地理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并能找出其发展中的关键点和转折点;③分析某一具体地理过程发展和变化的原因,预测该地理过程发展变化的趋势;④准确描述地理过程的发展与变化。

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专题为例,提出备考建议。

(1)利用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建立“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结构图(图1)。

(2)透彻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从大尺度的板块运动与中小尺度的地质构造两个角度把握,分别形成不同尺度的地形单元;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全球性地貌的形成,用地质构造理论解释中小尺度地貌的形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是通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特别注意要区分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整体格局的主力,形成陆地与海洋的基本轮廓,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整体格局有修饰作用,可使地表趋于平缓。

(3)深入讲解具体原理

如断层的相关知识,需讲清楚以下几点:①断层的概念和形成过程;②断层对地形的影响;③断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④断层对水文的影响;⑤断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掌握地质作用过程的一般答题思路

①归纳明确:内力作用:三大类岩石类型的形成;外力作用:风化、各种外力作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地壳上升接受侵蚀。②帮助学生建立答题思维模板(图2)。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达成育人目标

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越来越明显。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深度教学等模式,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基于知识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7]。深度教学与表层化教学特征对比如表3所示。

深度教学注重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学习思维、学习情感和学习结果的深度和广度。从地理高考复习角度,进行深度教学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思维导图

深度学习的特征是要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由于学习主动性不足,即使是高三学生也很少主动进行书本知识的整合复习,因而教师应适时提醒,给出某一单元的模板,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整理,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开展小组合作,实现深度探究式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提出问题、教师点评并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激发学生对于地理问题与地理事象的思考,进而实现深度探究式学习。

4.加强日常训练

习题训练是高考备考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高考备考阶段,习题训练可采用高考模拟套题进行。

(1)控制作答时间

16道选择题时间:不超过25分钟;1道大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试题呈现符合规范

试题内容和表达方面以高考试题为模板。

(3)有做有评,加强个性化辅导

学生完成训练内容后,教师应进行留痕式“评卷”,并有针对性地“面批面改”,让学生明确“对在何处,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重建认知过程,达到对新情境的批判理解、综合理解,甚至是创新性理解,使参考答案成为学生的“内化答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李勇,赵静宇,史辰羲.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J].中国考试,2019(12):7-12.

[3] 赵云渤,陶琍,裴红连.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视角的地理试题设计——以“张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工程”原创试题为例[J].地理教育,2022(1):41-44.

[4] 张赟芳,梁丹,张欣,等.地理:关注现实话题 展现时代新貌[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23(6):17.

[5]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蓝皮书高考试题分析(2024)地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6] 王向东,高燕.基于PCKg的地理过程知识教学视角及教学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15(16):19-22.

[7]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猜你喜欢
高考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高考地理季节判断的几种方法
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浅究
例谈地理概念复习的策略
从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浅谈高考地理全国卷Ⅰ的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