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懿玮 赵振宇 李亚龙 叶程程 郭鑫 高峻 付晶
摘 要:在地理研学活动中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本文选择位于青藏高原的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为研学地,以“札达土林:高原地质历史传奇”为主题进行研学活动设计。通过实地考察,在挖掘独特的土林地质景观和古格王朝历史的基础上,从“探土林地貌之因”“感象泉流域之美”“寻札达古迹之思”三大子主题分别设计问题情境、具体任务、实施过程及活动评价。该研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学会用地理方法与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活动;青藏高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7-0072-05
研学实践是一种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创新学习方式,学生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进行考察、实验、调查[1],在研学过程中锻炼地理实践技能,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弥补了地理课堂中地理实践力培育的不足。许多教师利用地方的地理资源设计研学活动,内容涉及地质地貌、植被土壤、乡土文化等多方面[2-4]。但对青藏高原的研学活动设计研究较少,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亟待社会各界开发其科普教育价值。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5],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要素,且能够系统展示地球板块运动背景下六大圈层形成、演化及不断发展的历史,对其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是我国国家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正式启动,科学家们通过这次科考探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气候变化、地表过程、灾害风险等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能够转化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率先做出尝试,其科普基地充分发挥在藏野外观测平台资源作用,先后在纳木错和那曲开展中小学生暑期研学活动,传播青藏高原科学知识,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因此,本文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实践经验,充分考虑高原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实践难度,选择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活动方案设计,以期为开展青藏高原研学活动提供案例支持,助力青藏高原科学传播与科普教育发展。
一、研学主体与研学地选择
1.研学主体
由于研学活动地点的海拔较高,本次活动首先面向西藏自治区高一、高二学生。西藏学生对高海拔环境已具备适应性,能够很大程度上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且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基础自然地理科学知识,能够探究地理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提出并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因此,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问题导向式研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培育技能,也在问题解决中渗透素养,从而达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后续可向西藏自治区以外的省市推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生,经过前期体检与培训,参加青藏高原研学活动,充分发挥青藏高原的科普教育价值,让更多学生能感受青藏高原的魅力,理解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神秘的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地理实践力。
2.研学区域
研学活动以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为基地。该地质公园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处在北纬31°20′~31°40′,东经79°25′~80°02′之间,海拔3 700~4 400 米。札达土林是水系对湖盆沉积垂直切割的一个典型地貌区域,该地发育的土林面积达2 464 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6]。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组合,札达土林形态丰富多姿、层林叠现,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科研价值。同时,札达的历史文化丰厚,文物古迹较多,有著名的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以及藏族先民生活、栖息的洞窟等。
3.研学路线及研学点
研学活动主要涉及札达土林核心区托林镇及其周边地区。从托林镇出发,前往札达土林地貌观景点(崖壁式土林、城堡式土林、古钟式土林任选其一)完成地貌实践活动之后,到达象泉河观景台进行河流观察与水质检测任务;中午返回托林镇稍作休息与调整,下午选择前往芒嘎村或札布让村,在象泉河流域居民点完成调研;最后前往古格王国遗址,考察札达的文物古迹,完成活动任务后回到托林镇(图1)。
二、研学主题与目标设计
1.研学主题
札达土林是世界上仅见的处于发育和成长期的大型土林,作为札达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其地貌形态是札达盆地沧桑巨变的客观反映。研学主题重点突出札达的自然奇景,探究高原地质历史传奇,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因此,研学主题确定为“札达土林:高原地质历史传奇”。确定研学主题后,根据札达地区丰富且独特的研学资源,细化3个子主题:探土林地貌之因、感象泉流域之美、寻札达古迹之思,从时空角度开启一场探秘札达的研学之旅。
2.研学目标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研学目标(图2)。“走进札达,认识环境”是对区域内的各地理要素进行观察和描述,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直接信息并进行提炼与整合,提升观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是利用地理工具进行实地调查与操作,深入了解区域环境现状,并作深度思考,培养地理工具的使用和操作能力;“综合思维,分析解决”是对地理现象的成因进行判断分析,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的过程,培养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和谐发展”是在“观察—发现—解决”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化人地和谐发展理念。
因此,学生在“观察—发现—解决”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地理实践技能,更通过不断思考,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研学实施过程
1.研学活动组织
活动安排在一天内进行,全程大约需要6~7个小时,由于学生需要耗费较多体力,所以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中午回到托林镇进行休息与调整。
采用学生自行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由7~8人组成若干地理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组内推选1名组长协调任务分工。每组配备1名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负责教学引导与安全保障。活动开始前,每组下发研学活动任务单与野外考察工具,学生根据任务单的活动与提示,小组讨论进行路线规划与任务分工。
2.设备与器材
①学生准备:绘图铅笔、橡皮、水笔、笔记本、野外记录簿、手机(仅使用拍照功能)、背包、饮用水、食物等。②教师准备:点名册、实践活动任务单、GPS定位器、手持水质检测仪、地质铲、皮尺、样本袋、医疗箱、氧气瓶等。
3.研学实践环节
依据研学目标,结合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的教学资源、学生学情等,对本次研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表1)。按照3个研学环节安排内容与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与思考,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研学评价设计
结合课程标准与活动目标,制定了本次研学活动的评价量表(表2),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学会认知、思考与行动[1]。为了将学生在研学中的表现真实地记录,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用于保存学生的研学成果以及过程性表现。
研学活动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在野外真实情境中完成给定任务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逻辑思维和行动能力等进行评定,也在活动之后提供汇报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展示实践成果、抒发心得体会,对整个研学活动进行总结与展望。同时,该量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30%)、小组评价(30%)与教师评价(40%),全面且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整个研学中的表现。
五、结语
札达土林研学活动方案依托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的实践经验,通过梳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能够涵盖高中地理知识并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路线与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育技能,在问题解决中渗透素养。札达土林作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貌区之一,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别样的风土人情、灿烂的高原文明,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随着青藏高原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高原野外实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地理资源与科普价值亟待人们积极发掘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周文杰,陈琼,刘峰贵.基于情景问题式教学法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以“青藏线”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3(2):10-13.
[3] 赵玉,沈正平.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体验式活动教学设计——以“云龙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教育,2023(2):22-26.
[4] 刘芳廷,谢红彬.依托特色乡土文化的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福州寿山石文化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2(10):67-71.
[5] 姚檀栋,陈发虎,崔鹏,等.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9):924-931.
[6] 朱仁鹏,石晨霞.对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3):3.
通信作者: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