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分析的人教版地理教科书“问题研究”栏目的实施障碍与进阶路径

2024-07-13 13:58陈强
地理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思路文本

陈强

摘 要:“问题研究”作为2019年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一个栏目,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对“问题研究”栏目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在问题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材料获取、文本提示等方面存在实施障碍,并据此形成具体解决方法,以指导一线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落实这一栏目的教学,推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研究;人教版地理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7-0062-05

“问题研究”是新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一个栏目,放置在每章节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学习。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共5本教材、24个问题研究。其主要内容所涉题材较广,主要基于章节关键概念、基础知识、关键能力、逻辑方法等内容展开。

已有研究论述了“问题研究”的栏目设置、意义、面临的困难、教学建议等内容,如黎敏提到问题研究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广阔而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1]。但在笔者的实践操作中发现,有的学生面对“问题研究”时存在一个问题——研究结论的“显而易见”。这使得“问题研究”设置的初衷、价值意义不能凸显。

一、“问题研究”的文本分析

2019年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抓手,以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2]。由于“知识导向”“纸笔测试导向”等的影响仍然存在、地理实践力更强调真实行动等原因,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认为,在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所面对的困难更多。在此背景下,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在“问题研究”栏目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问题研究”的研究过程中,也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问题研究”栏目的文本设置主要包括引言、知识拓展、研究行动三部分。

1.引言

引言主要介绍该主题的基本情况、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思路。引言的作用类似于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学生通过引言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激发研究兴趣;教材提供的研究思路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借鉴,使学生明确研究的具体步骤。例如,必修第一册问题研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的引言部分文本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措施,能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该段引言指出我国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必要性,并提出问题“应该建在哪里”。随后,文本给出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图1)。

2.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包括2~3则材料以及每则材料后所附的1~3个设问。材料的提供基于引言提供的研究思路。材料是学生进行研究的重要素材以及做出判断的信息来源;每则材料后所附的设问则为学生梳理、研究素材提供“问题式”抓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材料,即如何对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如何对材料提出问题、如何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的问题研究中给出了三则材料,材料标题依次为:①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②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③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对比文本给出的研究思路,学生还需要“了解灾区对救灾物资的基本需求”,但文本中并未直接给出,需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3.研究行动

研究行动是文本的第三部分,个别“问题研究”栏目没有该部分。其可视为问题研究的结果呈现、研究总结或研究拓展,是各文本中差别较大的部分。

研究行动使得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加了“输出”环节,学生需根据研究进行适当总结和拓展,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例如,在“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的课题中,研究行动中设计了“问题讨论”,即“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属要买房或租房,让你帮助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你会推荐哪里?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将整个问题研究的结论落实到具体生活中,是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考查,是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从形式上看,研究行动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如“分工设计”“形成观点并讨论”“对策和建议”“问题探讨”“评价建议”等(表1)。

二、“问题研究”的实施障碍

“问题研究”栏目在学生地理实践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育有较好的体现,但该栏目文本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凸显学生对研究思路的自主设计,限制了学生对研究结论的发散思维。

1.研究思路的自主设计缺失

课程标准提出“过程”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又不能与科学家的研究相等同,它更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如何做。目标中的“过程”更多立足于学习过程层面上[3]。因此,教材文本中给出的研究思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习明晰了逻辑线条,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主设计研究的思路。而设计研究思路,知道自己如何做研究、为什么做研究,也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2.研究材料的获取机会减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指出,长期以来,地理教育普遍关注的是课内借助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和课下的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的是这些方面的实践能力。但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大课堂中,动手触摸、用眼观察,思考、处理、最终认识和理解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现象的实践还不够。因此,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中特别强调考察、实验和调查三种形式[4]。教材文本中提供了研究材料,每个研究材料还辅以1~3个材料分析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研究难度,帮助其分析材料,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学生囿于提供的材料,丧失了寻找更丰富材料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的可能是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弱化了考察、实验、调查能力的提升。

3.研究结论的发散思维受限

在24个“问题研究”中,有2个文本中含有小提示。如“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的教材文本中,在最后的“问题讨论”环节中提出问题“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属要买房或租房,让你帮助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你会推荐哪里?为什么?”随后,文本给出了一个“小提示”:综合考虑买房者或租房者的需求、意愿、收入水平等;不同地段住房的价格、环境、交通等因素。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所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时如果提供的参考(提示)越多,则越容易限制思考者的思维。在上述文本中,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或结合自己的调查结论,提出影响买房或租房选址的因素,如房价、收入、交通等,更能展现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

在没有小提示的文本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如在“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研究中,由于材料2给出了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重建的资料,无形中将学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思路限制在了生态重建的范畴,实际上生态重建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式还应更丰富。

三、让研究进阶——“问题研究”的实践路径

1.由问题出发,形成学生“主导”的研究思路

(1)注重“由问题出发”

问题研究始于问题,面对一个“大问题”(研究主题),学生往往会生出无数个“小问题”。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梳理小问题,应从学生的每一个疑问中寻找思路。并且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5]。例如,在“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研究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有:①喀斯特峰丛山地有哪些特征?②促进/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③经济发达地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④喀斯特峰丛山地如何克服劣势,扬长避短?在这些疑问中,一个研究的整体思路便明晰了(图2)。

(2)注重学生“主导”

问题研究的主体是学生,如前所述,教材文本中给出的研究思路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学生处于教材或教师的主导之下。基于“完整的研究过程”,应将形成研究思路的过程也还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由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在研究团队中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扩散思维,集思广益,形成研究思路,然后以教材中给出的研究思路作为补充和完善。例如,在“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课题中,学生在进行“头脑风暴”的同时提出了“八大行星各自是什么样子”“人类生存所需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人类如何到达火星”“人类在火星繁衍需要迁移去多少人口”等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的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如“人类在火星繁衍需要迁移去多少人口”的答案决定了在设计火星基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基地规模。综合学生“头脑风暴”提出的问题和教材文本提出的研究思路,可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由原来的线性思路完善为更丰富的网状思路(图3、图4)。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协助者,而不应做“主导者”。

2.由概念出发,拓宽信息获取途径

(1)拓宽信息获取范围

做研究时,不应局限于教材文本提供的材料,而应尽可能拓宽信息获取的范围,即使有时获取了多余、无用的信息也不为过,因为信息的筛选能力也是地理实践力的应有内涵。拓宽信息的获取范围不仅可以从研究思路出发,亦可从“概念”出发。表2为24个问题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基于问题研究所处的具体章节的核心概念,因此,学生在进行研究时也应从所在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情境搜集信息。

例如,“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问题研究中,水循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而本章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植被与土壤。因此,一方面,利用水循环的基本原理能够缓解城市内涝,另一方面,土壤和植被的“改造”则是治理城市内涝的具体措施。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从土壤、植被的功能等方面搜集资料,推进研究。

(2)丰富信息获取平台

当代中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具有极强的信息搜集能力,善于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但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信息鱼龙混杂,也影响信息的科学性。因此,在网络信息的收集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知网等专业学术网站获取信息,学会阅读、整理论文,梳理文献资料。同时,纸质媒介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要能够从实体书籍、杂志等媒介中获取科学信息。

3.由生活出发,丰富成果展示方式

一般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论文、研究报告、音像视频等。高中生的研究不同于专业的学术性研究,在具体的学情下,可采用更适合高中生的成果汇报方式,如辩论、角色扮演等。在同一课题中,也可同时呈现不同的汇报方式,可以既有角色扮演,又有学术论文、答辩汇报等。

例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中,有民工、民工家庭成员、所在城市的政府工作人员、所在城市的邻居、原农村户籍邻居、原所在农村的政府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他们对待农民工现象可能存在基于不同立场的不同观点。因此,辩论、角色扮演等都是较好的研究结果呈现方式。在这样的结果呈现方式中,不仅呈现了研究所需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也使学生形成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立场、不同理解的科学意识。

“问题研究”作为一个独特栏目,其教学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指出可能存在的制约其功效最大化的因素,并从“研究思路—信息获取—结果呈现”的路径提出应对措施。要做到“真研究”、从“零”开始的研究,甚至需要学生从研究思路的设计开始发挥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与其说教师是主导者,不如说是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享研究乐趣,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黎敏.在“问题研究”中激发兴趣、提升能力——高中地理人教版“问题研究”的作用和教学策略[J].地理教育,2010(11):53.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人教版)教师培训手册·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梁丹丹.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培养[J].地理教育,2019(51):19-20.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思路文本
不同思路解答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单位犯罪疑难问题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