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畅 户清丽 韩旭
摘 要:家国情怀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地理与历史学科融合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与深厚的实践基础,在史地融合中培育家国情怀体现了学科的价值追求。本文立足家国情怀的内涵解读,从时空综合尺度挖掘初中地理、历史知识与家国情怀的融合点,并从横向、纵向维度提出相应的培养路径,即通过提升课堂教学、利用校本课程、开展研学旅行横向拓宽家国情怀培育渠道,纵向通过认知教育、情感内化、意志塑造和行为实践纵向深化家国情怀育人价值。
关键词:史地融合;初中地理;家国情怀;内容挖掘;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7-0017-06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对“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强调,标志着家国情怀培育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更在引导个体思想价值观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其宏大视野和深厚底蕴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则直接指向家国情怀。两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更能通过跨学科主题知识交流、讨论、共享和互通,增强学科教学的协同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多数学校在家国情怀培育上仍局限于单一学科,缺乏跨学科协同育人经验。本文从跨学科学习视角出发,聚焦地理、历史学科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二者交叉融合点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探讨家国情怀培养的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史地融合下的家国情怀解读
1.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内核是个体对家园、祖国乃至整个地球的深沉依恋[3],彰显着个体与群体之间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孟子》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是关于天下、国、家一体相连的明确表达。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家国情怀是一种由家庭到家乡、由家乡到国家、由国家进而到全球的社会价值逻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融合,衍生出“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共同体意识[4](图1)。
(1)对家庭和家乡的身份归属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身份及周围环境的浓厚归属感,表现为对家乡故土的区域认知和内心深处强烈怀念、依恋的乡土情怀。千百年延续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乡土情结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伦理秩序、重视孝悌仁爱,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了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在人地协调中强化了个体对乡土的身份归属。
(2)对国家和社会的情感认同
家国情怀也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认同感,表现为对祖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崇高敬仰与由衷赞誉,是民族自信的源泉和国家认同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个体不仅要深入了解基本国情与政策导向,更要洞察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由小家及大家,逐渐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与情感认同,进而强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家国建设的责任担当。
(3)对世界和地球的责任担当
家国情怀还是个体对世界和地球的坚定责任感,表现为“根植家国,放眼世界;以我为主,包容互鉴”的格局观与国际视野[5]。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家国情怀早已突破国界,融入全人类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其内涵在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承担地球使命与全球公民责任中,实现了丰富和超越。
2.史地融合与家国情怀的关系
18世纪60年代,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到“地理是历史存续的基础”“地理是静态的历史,历史是变化的地理”[6]。地理和历史学科各自以空间和时间为叙述主线,二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地理学科致力于探索时空演变规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7];历史学科则专注于挖掘过去时期的事件,呈现出广泛的包容性和交叉性。在地理学科的探究中,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变化离不开时序因素影响;历史学科在研究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时,地理因素同样扮演重要角色。地理和历史学科思维相互交融碰撞,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更能激发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8]”,历史课标同样倡导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9]。因此,史地融合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下,顺应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应不断探索培养家国情怀的新路径(图2)。
从学科特性看,家国情怀深刻体现着地理学“区域性”特征,空间维度上可划分为小、中、大三个尺度:小尺度聚焦于家庭和家乡、中尺度扩展到民族与国家、大尺度则涉及全球性议题。历史学科通过时间上历史文化的传承,帮助个体理解社会国家的根源、发展轨迹,强化家国认同感。史地融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家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通过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与历史事件、文化发展的关联,激发个体深厚的家国情怀。
从课程理念看,地理学科关注国土认知与区域发展、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地域差异与文化多样性、地缘政治与全球视野等内容;历史学科同样在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国家构建与社会责任、历史人物与价值观塑造、社会变迁与未来担当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史地融合有助于拓展学生对家国的全面认知,形成更宽广的家国情怀。
从核心素养看,地理课程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着重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旨在塑造学生热爱祖国和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和态度。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中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以培育家国情怀为指引,可以利用地理与历史学科的交叉融合点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方向。
二、史地融合视角下家国情怀知识内容的挖掘
家国情怀空间尺度的宽广由地理学科赋予,时间尺度的纵深由历史学科衡量。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地理学“三分法”分科理论为基础,对初中地理与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中有关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将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划分为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区域地理模块及其他四类主题[10]。同时对家国情怀的“基因”进行“解码”,在内涵维度基础上,将其分解为区域认知、乡土情怀、人地协调、民族自信、国家认同、国家发展成就、家国建设担当、国际视野、地球使命、全球公民责任[11]。将这四大主题的相关内容及其与家国情怀价值的契合点进行梳理和整理(表1)。
史地融合与家国情怀的契合点可从家国认知、家国情感、家国意志与家国行为四个维度进行分析[12]。认知层面上,通过教材正文、图片展示以及活动探究等多种形式,巧妙将各时期的区域乃至全球知识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区域认知、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情感与意志层面上,利用国家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与历史文化材料,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家国建设担当等情感;行为层面上,可在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以乡土地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并解决学生身边的史地融合问题,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意识。
三、史地融合下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应停留在空洞的说教或抽象的理论上,而是需要融入具体生动的形式与内容;家国情怀的建构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双向互动的基础之上。落实史地融合的教育实践,本文提出“横”“纵”两大维度全面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横向上,着力拓宽“家国情怀”的培育渠道,使学生通过更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探究平台深入理解家国观念;纵向上,知、情、意、行“四维一体”同向发力,力求拓展和深化家国情怀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合一的过程中,实现家国情怀从认知了解到情感认同进而行为实践的转化(图3)。
1.横向拓宽家国情怀的培育渠道
地理+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从更高层面对学科知识内涵与价值进行的反思与实践。初中地理教师若要促进家国情怀培育,就要通过课堂教学、乡土地理、研学旅行三种渠道展开探索,寻找史地融合下的教学合力路径。
(1)改善课堂教学,渗透家国意识
地理与历史教材里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知识内容分散于各年级和章节之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确保学生能够体验到家国情怀的厚重与深远。在地理课堂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教师应通过有效方法寻找学科内在关联,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为了避免机械堆砌学科知识,可通过主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创设相应的史地融合探究情境,利用生动有趣的师生互动方式协同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以“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探究主题,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名商贩,创设真实情境模拟古代贸易过程,利用世界地图学习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区,并对比古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与发展,探究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开发校本课程,激发乡土情怀
在各种空间尺度中,家乡的地理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最为紧密,乡土地理是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独特风貌与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开发和实施史地融合的校本课程可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索,感受土地脉搏、体会家国情怀,由小家及大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建设祖国的热情。
例如,开发史地融合校本课程“徽文化探究”,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家乡安徽的基本地理概况并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徽风皖韵”中的徽派建筑体现了地理和历史的交融,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地理环境的理解与应用,彰显了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徽商精神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以勤劳、务实、守信著称,在商业活动中秉持诚信原则,注重社会责任,徽商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奉献。
(3)推进研学旅行,实践综合育人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增强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史地融合下的研学旅行可利用博物馆、古村落、文化遗址等具有地理、历史文化特色的真实情境,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把研学地点串联为研学路线,设计探究性问题链,将研学资源向爱国课程资源转变。
如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黄帝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黄帝陵里忆始祖”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参观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了解黄土高原孕育华夏文明的条件,探究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地理原因。利用数字地图与视频,观看黄土高原从林草茂盛到千沟万壑再到生态恢复的历史演变,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感受华夏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与魅力,激发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2.纵向深化家国情怀的育人价值
家国情怀可划分为家国认知、家国情感、家国意志、家国行为四个维度,即“知情意行”。史地融合教育要将内化与外化、精神与行为相统一,以认知为基础、情感为重点、意志为关键、行为为导向,共同推进家国情怀培育和构建。
(1)知国史、明国情,以认知教育为基础
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是人类情感的基础及行为的先导。通过深入历史探源,学生可深刻理解家国渊源,树立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而感知地理环境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家国教育体验,领悟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在介绍古都西安时,学生不仅要能感受古城墙的雄伟与兵马俑的震撼,更要通过古都的历史变迁,理解地理环境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统筹利用好史地融合教育资源,健全爱国认知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知国史、明国情中奠基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2)识民生、悟国理,以情感内化为重点
情感是人在接受外部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主观、自觉且带有感性的意识。是否具备健全深厚的家国情感,影响人们能否做出理性正面的爱国主义行为,并反作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在学习港澳台与领土主权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史地融合,让学生了解港澳台的地理位置,对比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领土的历史和如今港澳台发展的繁荣,深入感受家国发展的历程与兴衰更迭,培养其对国家的自豪感。这种融合模式不仅侧重知识传递,更注重情感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国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情感认同。
(3)晓山河、强国志,以意志塑造为关键
意志是人积极主动确立目标,通过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克服困难、实现最终目的的心理过程。爱国作为一种深层次情感,可以让人们从中激发出更加坚定的意志和理想。在学习农业与工业章节时,可以展示从古至今中国工农业发展的时间脉络,引出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通过了解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形成科技强国思想,激发建设家国的情感意志。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把朴实的家国情感升华为战胜困难、强国报国的动机信念,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实践。
(4)践国策、报国行,以行为实践为导向
行为是人有意识的活动,爱国情、强国志,最终要落实到报国行,家国情怀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更要在行动上促进学生实践报国。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讨论、主题活动、专题调研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史地融合为基础,拟定家国发展的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如实地调研家乡城市化发展现状,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家国建设中来,在与祖国同行中了解国情民情,施展个人才华,化为报国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4-01-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25-34.
[3] 张军.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伦理学研究,2019(3):113-119.
[4] 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28):70-72.
[5] 陈杰,刘恭祥,陈焜.论地理课程“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J].地理教学,2016(22):4-8.
[6] 林培英.课堂决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陈良豪,李秀苹.历史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2):75-7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0] 王浩.基于学科体系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分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7):28-31.
[11] 胡稳辉,陶雅萌,余抒晗,等.学科社会价值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探析[J].地理教育,2023(6):3-6,16.
[12] 赵志毅.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