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风险及路径探析

2024-07-12 07:42汪晓莺丁望兴
关键词:大思政课人工智能教学

汪晓莺 丁望兴

摘 要:思政课兼具公共课和意识形态教育课的双重身份,对于立德树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人工智能正引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尤其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赋能,有助于提升教学目标与过程的匹配度,能够推动思政课智慧“大平台”的建设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创新。然而,在肯定人工智能带来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学习这一先进技术价值的同时,也应警惕诸如大学生数据隐私安全、现有教育伦理瓦解以及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等潜藏的风险。因此,必须塑造好思政课教师“引路人”形象、完善好个人数据信息保护机制并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确保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4)03-0093-06

大数据时代,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这一关键的颠覆性技术正在重塑高校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力量,不断提升育人质量。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境遇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在新时代的追求,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更加剧了这一难题。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急需采取积极措施,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想觉悟和道德选择,这对提升大数据时代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对此作专题探讨。

一、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政课转型的价值意蕴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学校道德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思政课教育在教学方式数字化、智能化思政平台建设及教学师生协作化等方面获得了更多技术和智力支持。

(一)智能定位:提升教学目标与过程的匹配度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指导、实施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思政课程中,教学目标不仅要求传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高校学生不仅能够全面把握理解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还能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锤炼出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在这一目标与过程的匹配中,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学习生态系统,可以通过主流媒体、教学应用软件等渠道汇聚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高质量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实现共建、共管与共享。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被引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知识,更加有效地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潜能。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还可以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为思政课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智能建构:助力推进思政课“大平台”的建设

高校思政课承载着为党培育人才、为国家培育英才的崇高使命,担负着树立道德规范、巩固思想根基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5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又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今最尖端的科技之一,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特别是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助力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思政教学“大平台”,最大程度地将思政课堂进行拓展,实现教学空间的广泛覆盖。这一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推进精准思政的有效实施”,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教学参考,更好地指导学生,为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人工智能还可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思政课不能拿着课本或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教学注定不能取得很好的实效。思政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文本、音视频等方式将多方面的知识融会生成富有趣味性的案例和故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实践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总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强有力地助力智能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极具智能化的思政课。

(三)智能革新: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创新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人工智能的对话式交互模式展现了独特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对话式交互,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获得实时的反馈和解答。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还能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人工智能建立起的对话式交互模式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实时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还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对话式交互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政课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又潜藏着诸多对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威胁与挑战。当前,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运用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技术治理层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思政课程的与时俱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也潜藏着诸如伦理困境、数据安全及意识偏见等风险。

(一)伦理困境:智能思政会冲击既有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挑战亦不容忽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伦理问题。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涉足教育领域,但能否完全取代教师的角色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尽管机器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传授和练习指导,但教师的角色远不止于此。高校思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机械式教学方式,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这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文关怀。因此,虽然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提供便利和支持,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仍然不可替代。另一方面,抄袭与作弊风险攀升。人工智能卓越的文献检索与整理功能能够为学生撰写报告、课程论文及学位论文等提供便利,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此对其产生依赖并将其作为学习“走捷径”的手段,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当学生习惯于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时,他们就可能会变得懒惰,不愿意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从而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人工智能可以产生高度逼真、连贯的文本,这种文本往往是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整合,使得教师很难分辨其真实来源,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会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

(二)数据安全:大数据下学生的隐私保护面临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数据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在思政课学习资源个性化供给中,数据的安全使用和大学生的隐私保护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被用于个性化供给学习资源,这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成绩等等。这些数据如果被泄露或滥用,不仅会损害学生的隐私权益,还可能引发身份盗窃、网络诈骗等安全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生成庞大的学习数据集,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对学习数据进行多角度地采集、分析和反馈,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但学生的隐私因此变得“透明”,也容易导致学生的隐私被侵犯。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过度量化,也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偏离思政课程的初衷和本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塑造学生的品德、培养健全的人格。人工智能技术过度量化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能会引发学生的焦虑和压力。例如,当学生的学习行为被不断量化和评估时,他们可能会因此感到压力和不安,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这些量化指标,而忽视真正的学习目标。这种压力和焦虑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和监控化,使师生间缺乏真挚的情感交流。这种机械式的操控方式会严重削弱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也不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意识偏见:西方不良价值观可能会趁机渗透并诱导青年

人工智能技术依托的数据和架构及其输出的内容可能存在意识形态的偏见、歧视等情况,这可能导致不良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思想中。一方面,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化社会中,错误思潮的传播不可避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传播会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其中,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资本主义现代化等西方思潮的传播风险尤其值得关注。思政课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教育,在涉及政治敏感话题时,意识形态问题一定会通过某种形式反映出来。例如,有人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故意生成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以达到抹黑中国革命英雄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提高警惕。高校学生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误导,而一旦受到这些错误观念的诱导,他们就可能会成为错误思潮的隐性传播者,从而进一步加剧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欺骗性和失控性也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在交互性方面表现出色,与其他技术如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相比,它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正因其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其在大量定制化的预训和反馈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信息。这种偏见可能源于训练数据的局限性或者算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不完全性。当学生与人工智能互动时,是通过机器建立人际和社会关系,用户将变得孤立无援。在这个过程中,“海量”的数据信息使得价值立场不明、价值选择困惑的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时会无所适从,被资本操纵的算法无形中会腐蚀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造成深度冲击。

三、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政课转型的路径探析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身处这样的时代大潮,我们只能积极面对,充分利用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和便利,同时尽力规避和化解潜在风险,积极寻求有效的优化路径,促成其与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以情感人:塑造思政课教师“引路人”形象

教育的核心在于健全人格的塑造,而非单纯的知识累积。尽管人工智能很强大,但它终究只是助力工作的“生产工具”。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虽然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其并非完美无瑕,故只应被视为一种外部资源,用于辅助教育,而不应完全依赖。一方面,当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明智地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它。思政课程强调批判性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方面需要教师的深入引导和互动,不能只依靠机器所提供的表面知识。因此,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时,需要明确其局限性,结合思政课程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在此认知下,应巧妙地运用人工智能这一工具,将“利用人工智能”与“超越人工智能”相融合,既发挥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又强化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导性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伦理挑战,要重塑思政课教师的“引路人”形象,深化情感式教育,让“以情感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本真的方式。情感引领是塑造和引导受教育者灵魂的关键,真实的感动才能触及高校学子的内心。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在技术应用与智慧培养中寻求平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确保人类学习成果的前提下,让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避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智能教育环境中学会运用想象力去实现知识的创造。因此,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来设计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方式和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具体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交互性强的人工智能助教实时提供反馈,鼓励学生与其展开辩论,进而锤炼学生高阶想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负责任的监督,确保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学习。

(二)合理规训:保障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个性化供给中,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程及学生自动生成了庞大的学习数据。为保障大学生的数据隐私安全,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严格控制数据获取的权限,以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同时,还需要合理规范数据的使用范围,避免数据被滥用或误用,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例如,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密等处理,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同时,还可以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学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数据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技术和方法,为思政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总之,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顶层设计: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在深入探讨教育的相关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关键课程,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也是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确保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政府必须积极介入,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良性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发展,确保由智能技术系统生成的教学内容能够忠实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同时,政府应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鼓励及促进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教学服务生态系统。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更加优质、负责任的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高校与科技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防范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高校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在教育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双方可以携手共同研发和推广具有内容检测和筛选能力的教学类智能工具,这些工具能够自动过滤和识别潜在的西方输出的不良意识形态,确保学生接收到既具有多元性又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信息。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产出个性化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不仅能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推动智能思政课“大平台”建设,还能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利用其技术力量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它带来的教育伦理、数据安全以及不良意识形态渗透等现实风险。因此,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时必须保持警惕,认识到其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积极寻求优化路径。在此过程中,思政课程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意识形态的安全。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远超过追求技术创新,其核心在于助力“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 Risks and Path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Xiao-ying, DING Wang-xing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s the dual identity of a public course and an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integrity. At pres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leading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help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rocesses has been improved, which ha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lligent “big plat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brought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lly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technology. However, we should also be alert to such potential risks as the secu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data privacy, the disintegration of existing educational ethics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undesirable Western valu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image of teachers as “guides” in life,imporve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in form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s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reat Ideological Course; teaching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人工智能教学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读人工智能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