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
摘 要:在“双减”及强调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体教融合大背景下,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校结合发展现状及学生特点,基于课后服务开发与实施包含总体与分层课程目标、多板块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多举措保障机制等元素在内的羽毛球校本课程,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羽毛球运动兴趣及技能,另一方面则可提升学校的体教融合及课后服务工作成效。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羽毛球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6-0137-03
*本文系广州市荔湾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羽毛球校本课程培养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研究》(YB2022-46)的研究成果。
羽毛球运动在广州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羽毛球更是被广州人称为“市球”。笔者所在学校(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以下简称“合小”)作为广州市荔湾区羽毛球体育特色学校、羽毛球体育运动强校,很早便将羽毛球运动引入了校园。一方面通过建设高标准室内及室外羽毛球场地、聘请市队退役运动员、国家一级羽毛球运动员为全职教练等途径加强在校园普及羽毛球运动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另一方面则通过建设羽毛球校队,参加羽毛球比赛等途径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热情。先后培养了两名羽毛球世界冠军,也为省市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诸多羽毛球人才。
伴随“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全面落地,中小学课后服务逐渐铺开,学生和家长对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要求不断提高[1]。在强调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体教融合大背景下,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2]。“双减”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创建市级羽毛球强校,强壮学生的体魄,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羽毛球人才,笔者结合合小学生特点及羽毛球活动实施现状,将羽毛球活动课程化,开发与实施了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基于课后服务的羽毛球校本课程。
在“崇体尚艺,高志雅品”育人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将合小羽毛球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立为:通过羽毛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校“以体育德、以体益智、以体健美”体教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又鉴于“双减”背景下合小将羽毛球课程纳入课后服务,不同学生参与羽毛球课程学习或训练的时长和频次不同,以及学生之间潜在能力、需求动机的个体差异,结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为培养方向,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等要求[3],笔者对合小羽毛球校本课程的分层培养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针对未参加羽毛球课后服务及校队的学生,培养目标为: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身体运动能力;积极主动参与羽毛球体育活动,学会运用羽毛球运动调节自己的情绪,享受羽毛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意志品质、磨练责任担当、培养团队精神。
针对参加羽毛球课后服务的学生,培养目标为提高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学会评估运动环境,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打下基础;提高体育运动兴趣、磨练顽强意志品质。
针对校队中具有一定羽毛球运动水平的学生,培养目标为提高羽毛球运动技术战术,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平,能代表学校参加羽毛球比赛;提高羽毛球运动欣赏能力,掌握健康知识,提高身体机能及环境适应能力,为终身参与羽毛球运动打下基础;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对抗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为实现上述课程目标,笔者构建了包括课内普修课程、课后训练课程、校队特训课程、竞赛活动课程等课程板块在内的羽毛球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课内普修课程即与国家体育课程融合的羽毛球课程。分为羽毛球理论、羽毛球基本技术、羽毛球比赛与规则三个部分。其中,羽毛球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羽毛球运动的由来、装备、特点,运动与健康等;羽毛球基本技术部分主要学习步法、握拍、持球、发球、击球等技术;羽毛球比赛与规则部分则学习竞赛规则、裁判规则等。
课后训练课程即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的练习巩固型训练课程,其训练内容围绕课内普修课程而展开,难度系数则会随着学生对技术战术的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而有所提高。
校队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力量、耐力、灵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训练,及技术战术提高型训练等。
竞赛活动课程是指校内外的羽毛球比赛、全校性的羽毛球大课间、羽毛球文化交流与展示等活动课程。
笔者将原有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内课后、校内校外相结合,拓展了羽毛球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使课内教学、课后训练,比赛竞赛、娱乐健身等得以有机融合。
针对课内普修课程的实施,笔者将其纳入各班级课表,借助强大的校内师资力量,自学生一年级起就开始每周一节落实实施。而为了使学生长久地对羽毛球运动保持新鲜感,笔者倡议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羽毛球技巧训练外,还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或技术要领之余,带领学生以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和巩固训练。例如结合羽毛球的特点设计“打靶”游戏,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发球方式,站在六米之外的地点控制羽毛球打中目标点。充满趣味性和竞争性的体育游戏提升了学生参与羽毛球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针对课后训练课程的实施,笔者抓住“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后服务的特点,秉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基本原则,借助校外专业羽毛球俱乐部师资团队力量,组建了多种水平的训练小组。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年龄及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教练和不同的训练小组,以每周一次或每周二次的频次参加训练。
针对校队特训课程的实施,笔者要求专业教练进行富有目标性与针对性的带队指导,每天分年级分水平分时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训练活动。训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以及周六、日全天。
针对竞赛活动课程的实施,为了普及校园羽毛球运动,提高学生参加羽毛球课程学习的兴趣,笔者会定期组织各班级学生以两个年级为一个组别参加“合兴杯”羽毛球比赛。比赛设计有符合各组别年龄特点和相应难度系数的竞赛项目,并采用积分赛制、对各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笔者还借助广东省学校羽毛球协会交流平台,加强校际联系,通过邀请赛、表演赛和交流赛的举办、协办或参与,推动校际间羽毛球运动文化交流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运动视野与运动交际圈。
除借助“合兴杯”羽毛球比赛、广州市“市长杯”羽毛球锦标赛、广州市少年儿童羽毛球锦标赛、广州市运动会羽毛球赛等赛事,为学生提供展示课程学习成果的机会和场域,实现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外,笔者还采取“评标兵”与“定等级”两种评价方式来反馈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评标兵”即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讲卫生、形体美等身体保健能力,跑步、跳跃、平衡等运动能力,团结、友爱、合作等社交能力,有耐力、有激情、有韧劲等运动品质给予关注和点评,并定期评选出“形体标兵”“平衡标兵”等,以此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程学习中习得相应的羽毛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自身综合素养与品质的全面提升。
“定等级”,即用字母A、B、C、D分别对应优、良、中、差等四种常用评价标准概念后,与青少年羽毛球低、中、高三个水平交叉组合成十二个评价等级,学生可随时通过完成掷球、连贯垫球、发高远球、击高远球、直线前后场移动击球等项目来要求教师或教练为其定级,并获得相应徽章。
为保障羽毛球校本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笔者联动多方力量构建了包含如下内容的课程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师资团队。笔者构建了由校内体育教师、校外羽毛球俱乐部教师、专业教练员等多方主体构成的羽毛球校本课程实施团队,并通过“教研沙龙—交流提升—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的教科研模式,加强师资团队的技能培训与专业提升。或每周组织教师、教练员开展羽毛球校本课程“教研沙龙”活动,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专项研讨,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并记录在案,用以后期参考学习或反思总结;或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交流提升”活动,现场指导教师或教练员的课后训练、校队特训等教学实践,以此保障羽毛球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同时,为高效羽毛球校本课堂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成立特色社团。为保障竞赛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凸显学生的课程主体性,增强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兴趣度和胜任感、成就感,笔者发动学生成立了羽毛球特色社团,社团内部分为宣传部、后勤部、组织部、统战部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统计张贴参赛学生成绩、训练通知;分配管理活动、训练、比赛必需品,安排人员值日;策划活动流程,维持活动纪律;调配对外竞赛的组织、训练等。
三是完善场地管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及课程实施需要,在多方主体的支持下,笔者对合小羽毛球场地器材的管理与使用机制进行了完善——室内外共十二块高标准羽毛球场地均实现课内时间选择性使用,课后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室内羽毛球馆地板进行三层架空,用以保护学生的脚踝和膝盖;馆内配备包括发球机、教练车、捡球器等在内的专业训练设施,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场地和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证其正常使用。
四是建立安全制度。笔者结合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羽毛球练习,防止学生出现受伤等情况。具体包括在练习之前,要求教师对羽毛球场地和羽毛球器材进行检查,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带领学生做好充足的热身运动;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教师随时提醒学生穿戴好护具,避免学生受到运动损伤等。
五是加强家校沟通。“双减”背景下,关注家长的实际需求、提升家校沟通的成效,就羽毛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家校共育实践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主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定期举办亲子羽毛球比赛、羽毛球夏令营等手段,转变和提高家长对羽毛球运动的观念与认可,提升和争取家长对羽毛球运动价值的认识及对学生参与羽毛球课内课后学习或练习的支持。
羽毛球运动在强健体魄、涵养心灵、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羽毛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同样对合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了积极正向的影响。近年来,通过对个别学生包括身体质量指数、体制健康测试结果、心理健康评定结果等成长数据的监测和跟踪,笔者发现,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变得更加健康;全校学生的体测优秀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总体近视率平均每年降低0.4个百分点、原有轻度心理障碍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而通过对合小学生在省市区级羽毛球竞赛中获得双打、混合双打奖项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笔者敢言,逐年大幅递增的数据曲线是他们更加团结的有力体现。
综上,笔者结合当前“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发展需要、学生需求、家长需求构建羽毛球校本课程,让学校原有的羽毛球普及项目及校队训练在实施时间上得以延申、在实施方式上得以拓展,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升了学校的体教融合及课后服务工作成效。然而,随着合小羽毛球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在学校给与的课程时间的支持下,在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师资力量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课后训练课程及校队特训课程的学习中,使得出现羽毛球运动场地不够、羽毛球器材数量不足及损耗较快等现实问题。接下来,笔者将通过牵头建设多功能运动场馆、争取企业赞助器材,以及与周边学校及社区建立器材共享机制等途径解决以上困难,持续推动合小羽毛球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陈娟)
[1]张春海,桂还官尚“.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基本样态、困境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3(21):39-44.
[2]武永祥.体教融合理念下中小学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的探究[J].体育世界,2023(09):98-100.
[3]常卫明,李银坤,钟剑等“.双减”政策背景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分析[J].体育视野,2023(1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