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冰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重点课题“中职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382)研究成果。
摘 要: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遇到的困难展开了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类专业“茶艺服务”课程为例,提出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路径,并构建了融入课程的质量评价标准,总结了如何评估和谁来评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及取得的成效,从而带动职业教育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职院校;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
中国是多民族大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创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形成了民族一家亲的民族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也逐渐形成新的发展特点,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打造文化共同体,实现各民族之间对各自文化的欣赏和认可,提高民族理解力,加强民族团结。中职学生处于培养各方面正确认知的重要时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主要是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与中华民族传统技艺传授给学生,增强中职生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各级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将视角聚焦在职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提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导向,认为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明晰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的特点、关系;要改革评价内容,构建对党委政府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包括社会)服务教育等全方位的评价内容体系;要改进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改进结果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
由此,相关人员应开始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院校中师生参与的有效性,关注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实效质量。但由于对中职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研究缺失的情况,因此需要国内诸多学者进一步开展关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为其探寻出路。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课的必要性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民族团结稳定
团结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国情,团结与稳定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主要前提。党的十八大至今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部署了一些重要政策,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2年,国家民委出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县级(市、区、旗)全国考核标准,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常态化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重新融入全国高等教育体系。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里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要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完整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自治区发展需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区域民族特色明显。2021年的《广西少数民族学校工作的“十四五”计划》明确提出,把民族团结进步教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纳入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校园文化主阵地的功能;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开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服务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加快经济社会化是实现世界各领域各民族共同成长、共同富裕的目标道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涉及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其生源构成的10%为市区汉族学生,其余90%均为县级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其中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学生占40%,这些少数民族县镇欠发达,以生产茶叶为主,其制茶工艺及打油茶工艺急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传承与发展本地经济。将民族技艺融入专业课程,能有效为地区经济培养人才,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课程的路径及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扎实推进民族共同体融入育人体系,建立了“一指标、三目标、三主体、六要素”的融入路径(如图1所示)。
本研究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茶艺服务”课程为例,从目标构建、指标构建、评价主体构建到质量保证,介绍了民族文化及技艺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
(一)目标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分解
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将中职学校各专业课程中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行为与技巧三种教育任务,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目标主题的表现效果,建立了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社会文化上的互相依存、情感上的互相亲近,以及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教学价值取向;挖掘与各专业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形成注重学生原生文化、注重区域民族特色资源的课程内容文化;以理解、合作、民主和体验等为特征的课程实施文化,构建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指标建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1. 依托教师—方案—学生三要素,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和认同指标的构建:“教师—方案”。其主要依据来源于主要政策和关键指导纲要,具体指教师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素养程度,包括教师设计的课程标准与教学方案,体现教师的课程观念、逻辑起点、课程内涵和知识结构,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设计、教学行为和评价策略等。“教师—学生”的主要体现为教师教法实施的有效性,包括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和情感等互动,教师引入文化回应式教学法,挖掘学生原生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策略,通过赋权、关怀等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自省与自信;“学生—方案”主要体现在学生与课程实施方案的互动上,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参与度。构建课堂质量指标,使评价具有可量化性。
2. 依托家庭—学校—社区三要素,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指标的建设。学校通过与学生家庭和少数民族地方、社区社会的合作,完善校园、家庭、社区合作教育制度,打造沟通交流平台,通过拓展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课堂,把家风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有效实现了实践评价指标的构建。
(三)评价主体建构:多位一体的评价主体建构
做到了校园和家庭、社区之间的信息通道通畅,发挥了校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体系与实践场域的积极影响。创新“家校社共育”方式,实现了多主体课程评价,全面铸牢了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质量保障:中职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实施过程质量评估框架的应用
依据所构建的课堂实施质量评估指标,收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过程的证据,如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堂实录和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课程实施质量,检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达成度,检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这主要包括学生是否显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认同,如是否有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对自身属于中华民族共同身份、态度、评价和归属感等的身份认同;对价值思想的理解,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遵守程度,指导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形成持续改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课程的教育成效
(一)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学校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与技艺融入专业课的形势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的教师认真落实,贯彻到位,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学校举办的“民族团结我同行,各族师生一家亲”主题教学活动中,旅游专业学员主动完成了答题任务,90%的学生答题成绩超过90分。同时在对“茶艺服务”课程的评价中,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融入民族文化及技艺,增强了他们自身的自豪感和对民族技艺传承的责任感。
(二)提高学生服务本地经济的比例
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三江红茶、绿茶文化和虫茶制作工艺知识,以及侗族打油茶文化和技艺。每届有超过7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实习与工作,有效服务了本地经济发展。其中留在本地实习与工作的20%学生,实习就业于校企合作单位“侗寨厨娘”餐厅,继续学习与深造少数民族茶文化,师从自治区级的非遗传承人郭朝阳女士,作为国家非遗传承人的后备人选,持续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茶文化。
(三)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一直致力于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引领下勇于创新,在油茶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研发出油茶冰淇淋新品种,并在“柳州市职业教育展示周”中进行展示,大受参展领导及嘉宾的欢迎。同时学生依据当下的潮流情况,研发出油茶奶茶,并形成创业计划书,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获得了铜奖。一项项民族传统技艺被学生认可及创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民族技艺得到有效传承
少数民族地区受先天条件影响,欠发达,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改善生活,因此传统技艺极少有人去传承,导致部分技艺随着时间不断被淡化或流失。随着“文旅融合”的大趋势,教育人员要将高素质、有文化、有技能、懂人文与茶相关的一线从业人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与技艺融入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技艺得到有效传承。
在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是各级各类高校立德树人基本责任的主要部分。中职学校要充分意识到将民族文化及技艺融入专业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思想认识,因地制宜地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与技艺,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和职责,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中职院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牛治富. 当代中国特色外交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6):7.
[2]王维东,马小军. 全过程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9):17-22.
[3]刘颖. 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空间转向与实践进路[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02):92-102.
[4]孔松虎. 新时代新疆地区民间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N]. 河南经济报,2024-03-21(011).
[5]郝国强,李星莹.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02):43-55.
[6]王赛,贾斌,郑扬帆,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移民生活实践研究:基于武陵民族地区G村的调查[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02):74-79.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