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中国少儿电影思想引领的演进逻辑及发展向度

2024-07-07 11:49初婧涵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教育性艺术价值

初婧涵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165-06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社会的变迁以及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少儿电影的题材及人物形象不断变革更新,少儿电影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少儿电影的“变”,挖掘其“不变”的深刻内涵:无论故事主人公与价值传递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是少儿电影的主旋律。电影创作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与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美好道德品质、歌颂人性的光辉,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引领。然而,随着市场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与时俱进,少儿电影未来在创作方向上应当以“巧变”应“万变”,坚持以儿童为主体进行创作,将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融入艺术温度、落实美育手段。

【关键词】中国少儿电影  思想引领  演进逻辑  教育性  艺术价值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因其丰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便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传媒。它通过高新技术传递信息和理念,打破时空的限制,展示了人类理解、继承、整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强大力量。少儿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不可缺少的分支,是儿童群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浸润的方式渗透在儿童的成长之中,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同情心。自1922年第一部儿童短片《顽童》问世至今,少儿电影题材不断走向丰富,人物形象也随社会发展出现变革,但它们的观念形态及实践探索始终契合时代命题,将发扬美好品质与坚定理想信念的种子埋在儿童心间。少儿电影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它将在艺术性、教育性、儿童主体性等方面不断开拓更广阔的出路,更充分地展现少儿电影对思想的引领和对儿童成长的关照与回应。

一、中国少儿电影的历史回顾及人物形象变革

不同时代的少儿电影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特点,它们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小英雄和好学生”成为儿童电影的主旋律,主张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强调勇敢、正义和牺牲精神。校园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与人们奋发上的情绪非常吻合;《小兵张嘎》则体现了少年英雄嘎子的机智和勇敢。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少儿电影开始关注成长问题、心理健康和家庭关系等方面。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化,新型的少年儿童形象树立起来。孩子们通过观看《红衣少女》《我的九月》,从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成长的真谛。成人也由此更加了解儿童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新世纪以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不仅唤起了一代人童年时期的梦想,还为他们带来了新的体悟和深刻的自我激励。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红色”题材及革命儿童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电影等文化形式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因此,推动国家发展的革命题材文学与电影成为最流行的艺术形式。此时的少儿影片有一个共同特点——着力塑造战争时期的小英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基于爱国主义精神或对革命理想与信念的忠贞而塑造的。这一时期的少儿电影通过对英雄主义的描绘和英勇事迹的展示,承担了教育儿童、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它们激发了当时少儿群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这些电影在激励儿童、凝聚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帮助儿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鸡毛信》是这一时期拍摄的一部家喻户晓的儿童影片。影片以鸡毛信为线索,讲述了抗日战争年代牧羊童海娃独自一人为战士递送重要信件的惊险故事,展现了他在敌人面前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精神。这部作品在中国儿童片中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小英雄的形象。《小兵张嘎》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童电影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影片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故事。这部影片没有放弃“艺术标准”,在歌颂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银幕形象也充满艺术魅力,其展现的生活细节和性格发展特点符合儿童心理,因此具有久远的品鉴价值。

这一时期的革命题材文艺作品的风格稍显统一,它们强调战争最后的胜利,将过程的意义融入最终的结果中,儿童电影也不例外。但是,从“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目的,加强革命教育和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这一角度来看,这段时间的儿童电影也承担起了述说红色精神与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二)改革开放后:校园题材及新型少年儿童形象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年代。在改革开放和文艺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对于儿童形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儿童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雄模范或道德楷模,而是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他们着重表现儿童生活及内心世界,对精神世界的发掘更加深入和宽广,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勇敢坚强、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儿童形象。这些形象成为当时儿童们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儿童不仅具有优秀的品质和才能,还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20世纪80年代,在儿童文学界出现了一个口号:“塑造具有新时代特色、朝气蓬勃、独立而有个性的儿童形象。”所以说,影片《红衣少女》的出现不是偶然。在这部影片中,女主人公安然具有很强的个性,秉持着做人要诚实、正直的人生理念,虽然成长过程历经曲折但最终获得认可。整个影片自然流畅、纯真质朴,对儿童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掘。20世纪90年代的《我的九月》,不仅将儿童片也将中国电影的制作推向新的高度。它除了用长镜头表达的纪实美学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充分调动了电影的视听语言,为少儿电影在表现儿童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水准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开始挖掘如何使儿童电影的教育内涵隐藏在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成长史中,关注儿童教育、成长和社会问题等方面,为儿童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这些影片也让观众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使人性得到升华。

(三)新世纪:多元题材及面向世界的中国儿童形象

进入新世纪,中国少儿电影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作品数量众多、取材范围进一步拓展。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少儿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也逐渐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无私奉献的英雄、品学兼优的孩子,而是更注重自我追求、独立思考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少儿代表。国家对于拍摄少儿电影的关注度也进一步加强,这对电影产业起到了相当大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千禧年后,中国少儿电影的一个亮点就是《寻找成龙》。主创团队认为,现在的儿童电影需要有喜剧色彩,加入动作元素,并有悬疑的故事,最后让角色以青春励志的面貌出现,要做到形式、主题全兼顾,于是就有了《寻找成龙》——这部讲述十六岁男孩历经重重困难,寻找偶像成龙学功夫的故事。另一部现象级儿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成长经历。整部影片的故事性非常强,演绎了一个“熊孩子”在尊重、爱、理解以及引导下成长为一个英雄,并勇敢对抗命运的故事。该片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现代流行元素,虽看似反叛却依然保留着最中正的热血和感动,依然秉持着奉献和担当的中华文化价值取向。

新世纪的中国少儿电影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它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变革,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教育影响力,实现少儿电影制作生产与影响数量上的双重提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少儿电影创作所追求的内在立意和价值引领功能,都是驱动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

二、中国少儿电影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延续

中国少儿电影不断变迁,经历了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多样化。如今,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手段和创作体系的完善,儿童电影也呈现出“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早已摆脱了单一固定模式的限制。然而,无论社会背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题材与人物形象如何变迁,对于儿童的思想引领仍然是少儿电影的主旋律。这些电影 仍然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隐喻的象征手法、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寓教于乐等方式,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些电影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少儿电影致力于对爱国主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儿童心中播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种子。同时,它们也保持着对美好品德与人性光辉的歌颂,引导儿童“观善举、思善行、学善事”。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段,透过银幕的窗口,这些电影让孩子们感受到美的力量,陶冶了情操。这些都是少儿电影在长期发展中保持稳定的内核。

(一)对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递是“真”

不同时代对于题材的侧重有所不同,但立德树人始终是儿童电影工作的首要任务。关于中华传统和爱国精神的传承也从未改变。我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影片数量很多,除了旨在对少年儿童进行历史和爱国教育外,也与这类影片在内容和题材上受到儿童的喜欢有关。这些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观影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革命传统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无论是那些以小英雄面目出现的主人公,还是展现了平民智慧的配角们,都能够引发儿童的强烈崇拜,这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片中人物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召唤或者对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忠贞不渝,流血牺牲,最终为国家、民族以及革命而战,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们既是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者,有着“成长”和“传承”的双重寄托。这些对美好人性的展现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都将一种责任感植入到少年儿童的心中——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为我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这些影片真实反映了我们国家过去的经历,也真实地传递了在逆境中我们中国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影片通过塑造一个个真实、坚定、甘当大义的爱国青年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小培养“红色基因”,激发少年儿童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这无疑是塑造儿童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少儿电影对于价值的追求和表现领域宽泛,不仅涵盖有重大题材或政治题材,还包括对个人成长与人性光辉的诸种表现。

(二)对道德品质和人性光辉的书写是“善”

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什么题材的少儿电影,我们都能从影像到故事中捕捉到人性。如果说对文化传统的追寻与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秉持是儿童电影表达手段的最初尝试,那么,在纷杂现实中直面人生、塑造美好道德品质的追求则是少儿电影的另一稳定核心。1955的《祖国的花朵》描绘了当时的人们团结友爱的美好画卷,既是祖国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道德风貌的颂歌;1985年的《红衣少女》彰显并颂扬了诚实、正直等美好品质;20世纪90年代的《我的九月》渗透着个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主题;而进入新世纪,《大圣归来》《雄狮少年》等影片呼吁人们不畏困难与挫折,勇敢坚持自己的梦想……这些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向孩子们传递着正直、善良、勇敢、诚实等道德品质及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辉,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的探索阶段,到如今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优秀少儿电影始终坚持引导儿童明确价值领域、人生领域的是非观念,坚持对爱国守法、奉献自强、团结互助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诚信礼貌、勤劳俭朴、正义勇敢等个人品德的歌颂及赞美。这是电影艺术中教育性的彰显,更是少儿电影必须保有的创作内核。籍之伟指出,我们在总体上提倡艺术创作中弘扬主旋律是必要的,特别是在距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较近的、意识形态性较强的艺术形态中,但也不能忘却在艺术创作中要遵循艺术的自身规律。

(三)对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趣的培养是“美”

创作电影,其实也是在创作美的艺术。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艺术形象的感知与领悟。其中暗含着人生命追求的意义,也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艺术质量是儿童电影的灵魂,这些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模仿和塑造自身情操与审美意趣的宝贵资源。无论在什么年代,是何种题材,少儿电影都会通过所特有的视觉效果及听觉效果表现出创作者的意图和想法。儿童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感悟生命、境界和价值观。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常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文化和艺术熏陶,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解与认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电影市场的日趋繁荣,少儿电影增强了画面的生命力和真实感,也将人物表演、音响效果等做了融合。席勒指出,审美是情感与反思交织的过程,在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和平衡中扬弃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对峙下的偶然性与强制性,使人在自由中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通过少儿电影的美育影响,儿童可以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不仅可以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感恩生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少儿电影媒介手段与其他教育方式的显著差别,其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像盐溶于水一般,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儿童的心里,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经历一种深度的审美浸润和体验。

三、中国少儿电影的未来发展如何以“巧变”应“万变”

在数十年的演进历程中,中国少儿电影创作的成功经验在于始终坚持对少年儿童的价值引领功能,将电影的教育性与艺术性融合发展、所选题材与时俱进、人物形象不断丰富饱满。无论是群像的广度刻画,还是对于主角形象的深度挖掘,都向少年儿童展示了榜样标杆,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形象。同时,也通过对真善美的持续追求,不断影响和塑造着少年儿童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助力。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若想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少儿电影发展之路,让少儿电影切实为儿童发展服务,未来的创作方向必须与时俱进。在反思以往不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优秀影片在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融合方面的经验,思考如何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利用更发达的技术和更高的艺术审美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坚持“少儿本位主义”“少儿电影本体性”和“少儿教育”相统一,确保少儿电影的对象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共生共荣。

(一)坚持儿童主体,表明教育态度

为了让“坚持儿童主体”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对少年儿童生活本质的追寻上,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他们的生活表象,我们不仅要懂得讲述儿童故事,以他们的成长轨迹作为叙事线索,更重要的是与儿童“平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秉持着尊重儿童的心态,用儿童能接受、感兴趣的方式来展现人情冷暖和社会肌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也是创作优秀少年儿童电影的必要前提。这种主体性不仅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形成独立思想和价值观的关键。少儿电影是“成人与少儿的情感交流与精神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考验着电影创作团队,需要他们把握好“成人拍摄”与“儿童观赏”之间的平衡。因为尊重儿童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放任他们自由发展,而是在引导和支持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样,儿童可以在积极参与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让儿童影片浅显但不浅薄,深刻又不繁冗,这才是真正地凸显儿童主体的方式。放眼教育领域与艺术领域,尊重和发现儿童俨然成为共识。落实于少儿电影中,如何在成人与儿童间搭建起桥梁,儿童形式与教育意味如何完美契合,这种“巧变”成为激活并保持儿童电影生命力的关键。

(二)发扬审美意趣,融入艺术温度

在少儿电影中浸润审美体验,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影的吸引力,使艺术作品的呈现更加完整;另一方面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美育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影视教育已被纳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将同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课程一起,进入学校美育课程。这彰显了影视教育在新时代少儿美育中的重要地位。美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来丰富和促进人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提升个人审美意趣,进而促进感性与理性层面的和谐发展。用艺术引领少年儿童思想观念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

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少儿电影在未来发展中依然要坚守自身的艺术阵地,与其他教育手段区分开来,让教育也有美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儿童的价值观念。例如,近年来以“中国风”著称的少儿动画电影,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的动画技术,将中国当代精神寓于其中,从而营造了一个符合少年儿童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趣的新奇而又独特的小小世界。在继承的同时,发展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风少儿电影,这不仅是区分中国与别国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中国少儿电影长足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三)给予政策支持,提升产业化程度

少儿电影作品对儿童价值观的引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需要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正面引导力,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尽管在七十余年的历程中少儿电影逐步攀登,但在广阔的电影市场中少儿电影仍是比较薄弱的存在,仍然需要在一定的政策扶持下走向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对儿童的观影需求做调查,邀请有实力、有情怀的专业人员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来,有针对性地重点投拍一些少儿电影,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级IP,在儿童心中厚植中华民族精神与优秀价值传统,使国家“大情怀”落实到儿童的“小世界”中。

少儿电影的教育价值与艺术价值成为共识并渐趋稳定,接下来要面对的便是宣传与渠道上的完善。早在2002年,中国电影集团第三制片公司的黄军先生就认为,儿童电影的创作、发行与宣传都十分重要,并提出“只要孩子们走进电影院看见了我们的儿童片,就会喜欢,包括他们的家长也很喜欢”。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少儿电影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仅仅因为它的主要受众人群是肩负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青少年,更因为少儿电影还肩负着向儿童及其家庭传递正能量、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使命。如若能够加强与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的合作,共同推动少儿电影产业的发展,则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对少年儿童的长期持续影响。

我们与时俱进,敢于“改变”;我们坚守价值追求,善于传承;我们寻求突破,以“巧变”应“万变”。这使得少儿电影历久弥新,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分支,也成为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媒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少儿电影的发展既要对过往的成功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也要考虑到当前的时代背景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用新的技术手段展示核心价值;既要重视少年儿童通过影视媒介聆听中国故事,也要强调优秀影片对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引导作用。少儿电影是影视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如何在顺应市场的同时,坚守“儿童本位”以及实现教育性和艺术性的创新融合,真正实现少儿电影创作、流通、接受、影响的良性循环,是未来少儿电影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保持这样的发展路径,少儿电影才能迎来突破,才能真正为少年儿童服务,才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风采。

参考文献:

[1]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籍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电影教育的灵魂[J].高校理论战线,2011(07):52-58.

[3][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4]彭笑远.未来少儿电影艺术应与教育共生共荣[J].中国德育,2018(21):20-21.

[5]彭笑远.成人与少儿的情感交流与精神对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少儿散文成就与展望[J].少年儿童研究,2019(02):59-67+58.

[6]黄军.以“出世”精神办好“入世”的事业——兼谈儿童电影的出路[J].当代电影,2002(01):16-19.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教育性艺术价值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