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视角的贵州后山苗族舞蹈艺术特征与保护传承

2024-07-07 10:20李紫航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传承贵州

李紫航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081-06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贵州后山苗族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植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中,而且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独特资源。该舞蹈形式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苗族社会文化身份和传统知识的传递载体。其动作设计、服饰色彩,以及伴奏乐器均根植于苗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和自然崇拜,其中不乏对山林、水流等自然元素的模仿与赞美。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分析贵州后山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以及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有效保护和传承苗族舞蹈,从而共同构成动人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吸引无数旅游者的目光。在旅游推广中,后山苗族舞蹈不仅是展示文化的平台,更是连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对舞蹈表演的精心策划与展示,受众得以深入体验苗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加深旅游者对苗族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关键词】旅游  贵州  后山苗族舞蹈  艺术特征  传承

舞蹈作为动态的文化表达方式,具备独特的表现力和传递情感的能力,该艺术形式通过身体语言展示了苗族对自然的敬仰,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贵州后山苗族舞蹈艺术作为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已成为旅游推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后山苗族舞蹈的动作、服饰、伴奏乐器等元素深受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影响,此类元素的综合运用在舞蹈中呈现出独有的美学特色,反映了苗族对于自然的崇拜和生活的认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后山苗族舞蹈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关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通过对后山苗族舞蹈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可深入理解其艺术特征,如:舞蹈动作的来源、服饰的象征意义,以及伴奏乐器的文化寓意,这些均为苗族舞蹈独有的文化标识。艺术的传承需要依托于有效的文化教育和传播机制,以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旅游业而言,整合和展示后山苗族舞蹈艺术,不仅能够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而且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可为贵州旅游业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同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一、贵州后山苗族舞蹈概述

在贵州省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苗族是主体少数民族群体之一。其文化和生活方式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后山苗族的“爬花杆”舞蹈也被称为“踩月亮”,是极具象征意义和观赏价值的民俗活动,其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能,而且反映其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爬花杆”舞蹈融合舞蹈、音乐和杂技元素,从而形成多维的表演艺术,该艺术形式起源于古老的苗族传说和生产生活实践,被认为与祈求爱情、生育和丰收等生活愿景密切相关。舞蹈中,表演者通常会攀爬装饰华丽的竹竿,象征着向天空、向神灵接近,以展示敏捷和勇气。该仪式在苗族社区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族群身份的体现,也是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每年的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七,以及农历十月十五,后山苗族均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在这段时间,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均会聚集于村庄的广场或者特定的节日场地,共同庆祝该传统节日。节庆不仅包括“爬花杆”舞蹈,还有其他形式的表演,如:苗族的传统歌舞、地方戏剧,以及各种民间游戏和竞技,每一个活动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节庆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苗族的“踩月亮”舞蹈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已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推动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项目。游客不仅能观赏到精彩的舞蹈表演,还能深入了解当地苗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此类文化交流和旅游融合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舞蹈表演中,舞者以其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充分展示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其经常利用手臂、手腕、头部和脚部的协调动作,完成一系列复杂而优美的舞蹈动作。此类动作不仅需要极高的身体素质和技巧,还需要舞者深刻理解其文化意义和表演的情感表达,使得每一次表演都是对苗族文化深厚传统的传承和赞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山苗族的“爬花杆”舞蹈不断演化和发展,新一代表演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还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表演中,使得古老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综上所述,“爬花杆”或“踩月亮”舞蹈是后山苗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还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老一代与新一代的桥梁。通过这一形式的艺术表演,后山苗族不仅可以保存自己的文化遗产,还有利于传播展示其文化精神和艺术追求。

二、基于旅游视角的贵州后山苗族舞蹈艺术特征

后山苗族舞蹈不仅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深刻地传递苗族社会的历史、哲学和审美价值。通过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动作和节奏,这种舞蹈展现出苗族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深厚感情与尊重。在舞蹈律动上,后山苗族舞蹈展示极富表现力的动作语言。每一步跳跃或下蹲、每一次旋转或快速移动,均能够精确地与鼓点同步,从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律动的构建不仅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节奏美,而且反映了苗族对生活节奏的独到理解,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舞蹈中的动作,如:手臂的挥动、腿部的蹬踏等均能够充分展现力与美的结合,传递苗族文化中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

在舞蹈姿态方面,后山苗族舞蹈注重展示舞者与空间的互动。动作的展开不仅限于舞者的身体,更扩散至整个表演空间,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每一个动作的力度和范围。通过空间利用方式,使得舞蹈本身呈现出开放且包容的特质,象征着苗族社会的广阔视野,以及对自然的尊重。特别是在群舞表演中,舞者通过协调一致的队形变换和位置移动充分展现了集体合作与和谐共处的社会理念。

音乐和节奏是后山苗族舞蹈的灵魂。伴随舞蹈的不仅是传统的芦笙和铜鼓,还有其他如马锣、木鼓等很多乐器,乐器的运用为舞蹈提供复杂而多变的音乐背景。乐器的声音,由低沉的鼓声到高昂的笙音,构成多层次的音乐体系,与舞蹈动作相辅相成。每当舞蹈达到高潮部分,鼓点会更加密集激烈,使得舞蹈的表现力达到顶点,同时也反映了苗族文化对于节奏和时间的精细把控。

在舞蹈服饰的设计上,后山苗族舞蹈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服饰不仅色彩鲜艳,图案复杂,而且每一件衣物均为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从头饰到鞋履无不展示苗族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刺绣、编织、染色等手工艺技术的使用,使得舞蹈服饰本身成为视觉艺术的外化展现。服饰上常见的图案,如:凤凰、龙、各种植物和天象图腾,不仅美观,更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其代表苗族对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崇敬与敬畏。通过艺术特征的综合体现,后山苗族舞蹈不仅是娱乐和表演的艺术形式,更是苗族文化身份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表达。通过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与展现,向世界传递苗族对于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此类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使得后山苗族舞蹈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和赞誉。

三、基于旅游视角的贵州后山苗族舞蹈传承现状

后山苗族舞蹈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特征独特,传统价值深厚。但其在现代社会又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冲击。

首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加速外来文化的渗透,不仅影响传统文化发展,而且削弱了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认同感,以及对传统技艺学习的兴趣。文化的冲击导致后山苗族舞蹈的传统表现形式和内涵被逐渐边缘化,迫切需通过新的途径来激发当地社区和年轻人的参与热情。

其次,后山苗族舞蹈在演出和展示方面面临着形式单一和场地限制的问题。多数表演依赖于传统节日和村庄集会,缺乏持续性的演出机会和专业的展演场地,这严重限制舞蹈的传播范围和观众群体的扩展。此外,在旅游推广方面,表演形式的局限性影响舞蹈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由于演出形式和场地局限,后山苗族舞蹈难以在更广泛的平台上展现其艺术魅力,对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均造成了不利影响。

再次,后山苗族舞蹈在文化艺术传播上面临着专业媒体关注不足和专业人士参与度低的问题。舞蹈艺术多在地方性的节日或小范围的社区活动中展现,难以获得更广泛的国内外认知。专业媒体的忽视不仅减少舞蹈推广渠道,也限制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深入人心。缺乏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机制使得文化遗产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同时也影响到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

最后,后山苗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且交通不便,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明显障碍。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舞蹈传承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特别是在吸引外来投资和旅游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地理隔离增加文化交流的成本,限制文化活动的规模,也阻碍后山苗族舞蹈传统通过经济手段获得有效支持的可能性,不仅限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也使得舞蹈传统更难通过经济发展获得自我增值和持续传承的机会。

四、基于旅游视角的贵州后山苗族舞蹈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后山苗族文化专项科研项目

贵州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后山苗族舞蹈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当地旅游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与当地高校建立后山苗族文化专项科研项目,可以深入挖掘该舞蹈形式的艺术特征,探索其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旅游业的繁荣为贵州后山苗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兴趣和需求也日益旺盛。后山苗族舞蹈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产业的推广和传播,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从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苗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有助于改善舞蹈传承人的生活条件,激发其传承和发展苗族舞蹈的热情。

当地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高校拥有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可为苗族舞蹈的传承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对苗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为舞蹈的传承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依据。同时,高校还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苗族舞蹈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通过录制影像资料、建立数据库等方式,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和研究。在创新发展方面,高校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入现代舞蹈元素和创作理念,对苗族舞蹈进行改编和创新,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从而焕发新的活力。高校还可组织师生参与苗族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活动,推动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从而扩大其影响力。此外,高校还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等方式,高校可为苗族舞蹈的传承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人才。人才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苗族舞蹈的传统技艺,还可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为苗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合作过程中,应注重将旅游开发与苗族舞蹈传承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深入挖掘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可开发出具有鲜明苗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将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融入旅游活动中。游客在欣赏贵州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亲身感受苗族舞蹈所展现出的韵律之美和文化底蕴,从而全面领略贵州的多元文化魅力。具体来说,政府可设计一系列以苗族舞蹈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例如,在旅游景点设置苗族舞蹈表演场所,邀请当地的苗族舞蹈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使游客近距离感受舞蹈魅力和内涵。同时,还可以开设苗族舞蹈文化体验馆,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向游客介绍苗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文化意义。游客不仅能观看表演,还可亲自参与舞蹈学习和实践,深入体验苗族舞蹈的独特韵味。此外,还可通过与旅游部门、旅行社等机构进行合作,将苗族舞蹈融入旅游宣传和推广中。通过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册、拍摄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视频等方式,向游客展示苗族舞蹈的魅力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同时,还可与旅游部门共同举办苗族舞蹈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从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进而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除了在国内推广苗族舞蹈旅游外,还应当注重苗族舞蹈的国际化传播。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可以与旅游部门共同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参加国际舞蹈节等,将后山苗族舞蹈推向国际舞台。

(二)与媒体合作开发网络宣传模式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渗透力,通过与媒体合作开发网络宣传模式,贵州后山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得以更广泛地被外界所知晓,从而进一步加快其传承进程。苗族舞蹈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可有效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贵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成为旅游热点,其中后山苗族舞蹈作为地区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抖音、小红书、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分享平台、社交媒体,以及各类旅游推广网站,能够将后山苗族舞蹈的精彩瞬间传播至全世界,不仅是展示舞蹈动作美感,更是其文化内涵的传递。

建立专门的在线视频库和文化展示平台是关键。通过利用高清摄影和录像技术,可捕捉舞蹈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服饰上精美的织锦、舞者动作的每一个弧度。对细节的精准记录和展示,不仅能够保存舞蹈的艺术特性和表演的真实性,还能通过视觉冲击力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这一形式的媒体合作有助于传递文化的深层意义,使观众即便在屏幕前也能感受到舞蹈的美感。同时,与旅游网站和旅游博客合作,通过编写有关后山苗族舞蹈文化的特色内容和制作专题旅游节目,可以进一步激发公众对该文化的兴趣。此类合作不仅可提供给观众关于舞蹈的深入文章和视频内容,还可介绍苗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舞蹈的社会意义,从而让公众对苗族舞蹈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可通过网络宣传策略,如:社交媒体互动、在线问答和虚拟舞蹈教学等,使观众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还能成为参与者。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的舞蹈挑战或互动投票,观众可表达对不同舞蹈表演的喜好,甚至上传自己模仿的舞蹈视频。这种参与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观众的兴趣,同时为舞蹈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在线和现场的文化节或舞蹈展演,将观众从线上引导到线下,使其有机会亲身体验苗族的舞蹈和文化。这一活动不仅增强了文化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还有助于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合作开发的网络宣传模式也需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意义,不仅是简单的舞蹈展示,更应包括对舞蹈背后文化故事的讲述,如:舞蹈的历史起源、与苗族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及舞蹈在苗族社区中的社会功能等,均为吸引学术研究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通过专题讲座、在线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可进一步深化观众对苗族舞蹈艺术的理解,增强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网络宣传在提升后山苗族舞蹈艺术可见度的同时,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使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并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三)培养优秀舞蹈人才,加强舞蹈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作为深植于贵州多元文化土壤的传统艺术形式,后山苗族舞蹈不仅是舞蹈动作的展示,更是当地苗族精神和哲学思想的体现。为了确保该独特舞蹈艺术能够有效传承,需要系统的策略来培养能够承载和传播文化遗产的人才。建立专门的苗族舞蹈培训机构是培养舞蹈人才的基础。机构应当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专业的教学团队,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舞蹈技巧培训。与此同时,机构还应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通过讲述苗族的历史、传统和习俗,使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表演中更好地传达舞蹈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为使苗族舞蹈培训机构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可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设计针对游客的舞蹈课程。此类课程可以包括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教学、舞蹈背后的文化故事讲解,以及舞蹈表演的实践机会等。通过课程设计,不仅能够向游客展示苗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而且能够增强游客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开发与苗族舞蹈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资料是提高公众认知和理解的关键。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开设苗族舞蹈专业课程,从而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舞蹈人才。同时,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制作和发布苗族舞蹈的教学视频、教材等资料,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学习苗族舞蹈。教育课程和资料开发不仅能够扩大苗族舞蹈的受众范围,还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苗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为舞蹈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为促进苗族舞蹈艺术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需要开发一系列以苗族舞蹈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此类产品包括苗族舞蹈表演、舞蹈文化体验活动、舞蹈艺术工作坊等。通过将产品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产品也能够为当地的舞蹈艺术家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并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激励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工作。

建立苗族舞蹈资料档案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收集和保存苗族舞蹈的历史资料、服饰、音乐和表演视频等,可为苗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资料不仅可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还可作为展示苗族舞蹈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将资料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苗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应加大苗族舞蹈艺术家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艺术比赛和展览等方式,为优秀的苗族舞蹈艺术家提供更多展示和发展机会。此外,通过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苗族舞蹈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贵州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为后山苗族舞蹈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旅游活动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使得更多游客有机会亲身感受苗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旅游业的繁荣为苗族舞蹈的传承提供机遇和平台,而苗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未来,旅游与贵州后山苗族舞蹈艺术特征及传承之间的融合发展将更加紧密,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旅游的文化品质与吸引力,而且将为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谭玺,王紫怡,王继子.旅游视域下后山苗族舞蹈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J].艺术科技,2023(23):45-47.

[2]高玉娟.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J].艺术科技,2019(08):126.

[3]郑荣荣.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J].艺术评鉴,2018(15):94-95.

[4]韦嘉.分析贵州苗族舞蹈与仪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5):41-42.

[5]姜文.苗族铜鼓舞舞蹈元素特征和保护措施[J].艺术评鉴,2023(02):76-80.

[6]王洁.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艺术特征差异性研究[J].戏剧之家,2022(01):134-135.

[7]卢娟.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风格探析[J].艺术评鉴,2020(14):26-28+32.

[8]肖箫.黔东南苗族婚嫁歌艺术特征分析[J].当代音乐,2022(05):88-90.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传承贵州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