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中的民族性内涵呈现及启示

2024-07-07 16:39陈晶晨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民族性

陈晶晨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177-06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伴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幻电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如今的中国科幻电影不仅承载着娱乐大众的功能,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中国科幻电影作为中国传播力最强的文化形式之一,其必须承载丰富的民族性内涵,成为中国向外传播的窗口。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例,探讨中国民族性中独有的“家国观”“生死观”“传承观念”与电影的融合,并以此揭示民族性融入中国科幻电影的实践,以及对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科幻电影  民族性 《流浪地球》

中国的科幻电影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科幻电影是由杨小仲导演编导的《六十年后的上海滩》(1938年),自此部影片开始,一直到1966年中国科幻电影经历了长达28年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留存的作品较少,但是表达的主题都较为相似,运用影像画面表达对于未来科技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经历过二十余年的沉寂之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在1978年又开始新的发展高潮,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受到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鼓舞,包括科幻电影创作者们在内的影人们大胆创新,为之后“新”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基础。长久以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脉络与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电影生产体系、受众需求、科学技术发展等密不可分。一直到2019年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问世之前,中国并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获得成功的科幻大片,其中很大方面的原因即中国科幻片这一题材积累薄弱、经验匮乏,后来伴随着许多先进技术的出现,例如:虚拟预演技术、三维特效技术、表情捕捉技术,日渐开发了科幻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影视从业者投身其中,在历经无数次的尝试后,中国科幻电影已经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艺术表达形式与民族性相结合。从中国电影发展史看,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类型电影的制作经验,以世界优秀科幻电影为重要参照系,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中,历史性地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美学话语。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例,主要讨论中国科幻电影与中国特有民族性的结合,以及对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启示。

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构筑民族性的家国观

中国电影对于文本符号的组合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不仅要重建电影文本的民族性,还应包含对世界性的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其实长久贯彻于中华文化中,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天下”理念如出一辙,同根同源。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主义不断与时俱进,转化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自觉与行动指南,转变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觉到并付诸实践的伦理道德,对中国人的精神品质和生活习惯产生深远影响,其潜移默化地成为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本质和内核。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这一理念也深刻地融入其中,而影片中的中华民族真正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各个民族乃至全人类一同团结起来,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尽管前路漫漫,但是故土仍在。这无疑是“家天下”最好的诠释,也真正展现了如今中国人所希望看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王阳明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所失,便是吾仁未有尽处。”释义为“有仁德的人将天地万物视作一个整体,只要有一物不得其所,便是仁德还不完备”,意在强调作为一个有仁义的人必须有博大的心胸,爱身边每一个人。这一点在《流浪地球1》中就有凸显,由吴孟达饰演的姥爷韩子昂在临终前对刘启所说:“户口,当哥哥的要保护好妹妹,带朵朵回家。”姥爷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保护这个家庭,最终其落叶归根,长眠于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家天下”这一理念在此间得到最完美的表现,不论面对何种境况,处于何种时间,永远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家人。张载曾说:“民,吾同胞;物,与吾也。”释义为“百姓是我的同胞,世间万物,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指仁者爱人类,同时也爱自然万物。所谓“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指明“世界向何处去”,也是中国长久以来的期盼。在电影作品中,这份期盼通过《流浪地球1》得以实现,全人类真正的团结起来,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分享科技、分享资源、分享方案,并且管理有序,以极高的效率完成领航员国际空间站,以及12000台行星发动机的建造,并且各司其职出发执行任务,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无私奉献,精诚团结,这无疑是在当前的全球大背景下全世界人类最殷切的盼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儒家思想的中国民族性核心思想精髓在历史上对形成中国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称之为国民性、民族性格)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和谐、中庸之道,并且中华民族极善于大胆吸收、消化外来事物,然后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的现实生存和发展的独立事物。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观众看到了来自各个国家的飞行员们在执行任务时所显示出的合作精神。无论是面对困境还是偶发事件,飞行员们总能相互支持,共克难关。他们深知唯有紧密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也才能为人类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流浪地球》中全人类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共同分享资源,共同承担风险保卫家园,体现了人类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也是中国科幻电影和中国民族性融合最好的例证。“家天下”理念永远是中国民族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家与国从来就不是对立存在的,甚至与整个地球都融为一体。全球化时代,虽然国家是基本的政治单元,但中国人始终相信,在此之上还有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共同利益,将人类之命运结为一体,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流浪地球2》是一部内嵌中国式浪漫的科幻史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探索宇宙的热情,更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与决心。影片根植于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将传承、奉献、团结等中华优秀传统品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影片深度融合,实现故事情节与影片内涵的双重创新。在两部《流浪地球》影片中,从始至终都充斥着“家天下”的思想,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但是却不生搬硬套,而是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的民族性。天下之势,共沸共胀;人类之情,共荣共危,这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一次巨大的成功。

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编织民族性的生死观

今日的全球化语境对中国电影的本土化符号提出更高期望,通过重建电影文本的民族性文化,传播者应当让世界认识到当今中国的电影文化。为了达到更崇高的目标,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思想即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生死观”,而这同样也是中国民族性的又一大内核。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此言精准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死观”,中国人追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长度,更多的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生命价值往往与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一个人的生命如果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那么他的生命就“重于泰山”,具有崇高价值。同时,在中国哲学中,生死被视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人更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世界,“立德、立功、立言”(《左传》)三不朽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即使他们的生命终结,其影响力和精神遗产仍然可以流传千古。这种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对社会产生了正面影响,促使国人道德规范的建立和个人品德的提升。而这一份独特的“生死观”在电影《流浪地球1》中得到了绝佳阐述,由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为了使自己的岳父和儿子拥有优先进入地下城的资格,毅然选择前往领航员空间站执行任务。而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刘培强为拯救身后的地球,没有丝毫犹豫,独自驾驶空间站撞击木星,利用空间站的燃料去点燃木星的混合气体,产生的爆炸使地球脱离木星的引力。在“人类火种计划”与牺牲自己拯救家园之间,刘培强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即使他知道这会让他失去生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此等大义之举,岂不是中国独有生死观最好的诠释,而刘培强这一人物形象也是中国“仁人志士”形象最好的代表。

而生死观在《流浪地球2》中也有很好的例证,由沙溢饰演的张鹏在家国有难的时候毫不畏缩。“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沙溢的这句喊话感人至深,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气魄,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守护身后的这一片热土,并且张鹏等一众老将视死如归,“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们勇于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将生的机会留给他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是中国独特生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个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应肩负起的责任,以及为了更宏大的利益而作出牺牲的勇气。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在《流浪地球2》中,老一辈飞行员们为了保护家人和子孙后代能够延续生存下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他们创造一线生机。这种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国生死观中的家庭观念。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上有无数忠贞不渝的英雄,他们的肉身或许消逝于历史的尘埃中,然而那不屈的精神与高尚的品质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指引着他们前行。这种中国“民族性”中特有的生死观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而且影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和文化传统演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智慧。影片《流浪地球》将中国“民族性”中特有的生死观融入每一个角色中,成为其行为的一大驱动力,使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这也为我国之后的国产科幻电影指明方向,即在设计角色之时要将中国民族性中的生死观融入其中,如此不仅可以触动中国观众的情感,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同时也能满足现代观众对于深层次情感和精神探索的需求。

三、“志士不愁生短暂,壮意留与待来人”延续民族性的薪火传承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的长河中经久不息。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世界上唯一存在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有极大原因是中国“民族性”中蕴含着传承观念。伴随着媒体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实现跨时空传承。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一篇中有言:“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此言很好的揭示了中国民族性中的传承观念。而在影片《流浪地球1》中,“流浪地球计划”原本名为“移山计划”,正如愚公移山一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指出这一计划并非几代人所能实现,需要无数辈人通过不断传承共同努力去完成这一宏愿。影片中的多条故事线都围绕着“回家”的主题展开,无论是刘培强想要回到家人身边,还是韩朵朵寻找逝去父母的遗体,这些都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家的认同感,而这种家庭认同感能够同时在三辈人身上显现,这无疑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传承体现。这种家庭情感的传承是激发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流浪地球”计划中,每一代人都需要为了那个不确定的未来奉献出全部。在这场蕴含着数千万人努力的地球流浪旅行中,有的不仅是血浓于水的血脉传承,而且是一代又一代的技术传承和使命传承。

“传承”是整个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最大的背景设定,其整个故事构建在流浪2500年、传承100代人的框架上。作为“民族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传承观念也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有了更多展现,可以说电影中的每一位角色都在躬体力行地述说着传承。由宁理饰演的马兆与由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虽是师生之名,但更似父子。马兆对图恒宇是技术上的传承,而图恒宇利用数字生命技术让丫丫存活,更是生命形式上的传承。在影片的结尾,老一代航空员以自己生命为依托,将未来的希望都传承于新一辈人。导演郭帆不仅在角色形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设定中就将传承观念融入其中,更在剧本设计情节时将传承观念作为一大推动力,成为许多情节发生时的内在支撑。“古今传承,如璀璨之炬”,人类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具有民族性,而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它的传承属性。传承对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传承观念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且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大重要因素,这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将“民族性”中的这种传承观念融入电影中,无疑是异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家庭内部、文化层面,还是人类社会整体,传承都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精神和希望的延续。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从最初的故事构建到人物的形象刻画,传承观念无处不在,向世界解答了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原因,也更能引发国人观众的共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融入传承观念必然是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成就优秀科幻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对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启示

想要发展中国的类型电影,归根结底不能仅从“产业”出发,过度关注产业视角的市场经济学分析或特技特效等技术手段,也不是仅从“电影”出发,对单部影片进行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要从“中国”出发,在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理解“民族性”,讨论中国当代类型电影如何感应时代律动,直面社会现实,通过对电影共同体美学的“想象”以“共情”形塑民族认同。《礼记·礼运》中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为中华民族之最终希望,天下大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现代人类社会最终极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深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将中国的民族性内涵深刻融入其中,并以剧情设计、角色呈现等方式展现在荧幕中,将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历史传统和民族情感巧妙地融入科幻创作里。影片通过宏大的叙事架构,展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精神。这些元素的融入深深触动了中国乃至全亚洲的观众,并引起深刻的情感共鸣,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独特的民族内涵,同时它证明中国科幻电影可以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中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实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性的对外输出。其实,国内《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创作之路,其展示了中国“民族性”中的家国观、生死观、传承观念等特性与科幻这一外来艺术表达形式的融合,为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提供了范例。该系列电影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纳了现代文明成果,这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即在创作中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面向未来的视野。一部影片是否可以同时完成在海内外的成功传播,关键在于它本质上是否能够跨越民族文化差异与信仰差异,寻找到可以引起不同地区、种族、肤色和信仰的观众共鸣情感点。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也是一次很好的例证,民族性不仅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全球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应该继续探索如何将民族性与全球化趋势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被世界接受的科幻作品。

中国科幻电影应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电影作为世界的“第七艺术”,同时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大重要窗口,中国电影必须积极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民族性”。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而言,中国的悠久历史、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潜在的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为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们提供独特的故事背景与情节动力。也只有将中国民族性内涵融入科幻电影中并呈现出来,才能创作出属于中国的科幻巨制,而民族性与中国科幻电影结合的方式也不仅局限于题材,更可以在人物设定、剧情发展等方面显现,可以深入影片的每一个角落。《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就,更在于它向世界传递了属于中国的民族性,中国科幻电影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同时结合更高水准的制作技术,用中国特有的科幻电影回应时代需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也为世界科幻电影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无数电影人秉承梦想砥砺前行,“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科幻电影也能与中国一同屹立于世界之林。

五、结语

中国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元文化百花齐放,这也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没有依循传统的西方科幻故事模板和戏剧规则,而是以中式价值观为情感内核组织叙事,在探索出属于自己新时代科幻模式的同时,也为科幻类型的开拓注入新鲜血液。自1978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日益精进,中国的科幻电影创作者们也在不断尝试将中国特有的民族性融入科幻电影中。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导演郭帆将影片环境设置于末日情境之下,全中国甚至全人类一起联合团结起来抵御灾难,共渡难关,中国的民族性正是在这一情境下被完全展现出来。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例,分析了民族性融入中国科幻电影的实践及启示。当中国的科幻电影在制作水准上已然比肩世界一流水平,这时更重要的是发掘中国科幻与国外科幻的内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气派”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唯有从中国文化自身特质出发才能得到完整解读。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们应该将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如何不断发掘和深化影片内涵,并且思考如何将更多的中国民族性元素融入影片之中。唯有这般,中国科幻电影才可以在保持其科学幻想创新性的同时,深入地探索和展现中国的民族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国科幻电影必然会蓬勃发展,成就属于中国的科幻巨制。

参考文献:

[1]范志忠.中国科幻电影主体性历史建构的文化张力与美学话语[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11):57-66.

[2]商杨,赵磊.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及其启示——以《流浪地球2》为例[J].对外传播,2023(03):24-26+47.

[3]赵思瑶.科幻电影的中国文化内核:《流浪地球2》的大国形象构建与价值表达[J].传播与版权,2023(10):45-47.

[4]李苒,李佳仪.电影节、国际传播与世界性:对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传播策略的反思[J].电影评介,2021(07):15-19.

[5]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0(04):2-4.

[6]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16.

[7]刘春.当代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共同体美学建构及民族性表达[J].民族艺术研究,2022(01):30-37.

[8]曹静雯.“叫好”与“叫座”:浅析新时期国产电影海外传播遇冷现象[J].戏剧之家,2021(06):128-129.

[9]徐辰.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建构的新时代科幻电影叙事路径探究——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4(02):17-25.

[10]龚金平.技术时代孕育中国文化的影像表达——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谈起[J].上海文化,2024(02):80-87.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流浪地球》票房升至中国影史第二
现实照进《流浪地球》了吗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