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研究

2024-07-07 10:20王家兰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艺术特征

王家兰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099-06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苗族花鼓舞是贵州松桃县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合了击鼓、舞蹈、音乐和民俗,反映了苗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互动中的历史和精神生活。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详细分析苗族花鼓舞的形成影响因素,如:神话传说、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并深入讨论其丰富内容与形式,揭示其服道特征和舞蹈形态等艺术特征,从服道、传承方式,以及表演形态等方面探讨其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从技术融合、田野调查、教育课程开发和跨文化交流四个方面提出促进苗族花鼓舞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松桃县苗族花鼓舞  艺术特征  发展演变  传承发展

花鼓舞不仅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其民族身份和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其起源与发展紧密关联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迁徙、农耕生活和社会仪式,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反映出苗族人民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理解。松桃苗族花鼓舞作为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文化标志之一,承载着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与历史记忆。松桃花鼓舞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融合了民俗、体育、舞蹈、音乐等元素与故事叙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贵州省松桃县作为苗族花鼓舞的发源地之一,其花鼓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松桃苗族花鼓舞以其独特的节奏感、舞蹈动作和文化象征而闻名,不仅是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支撑,也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体现。早在1994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命名松桃瓦窑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此后,松桃瓦窑四面花鼓于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2022年,松桃苗族花鼓又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当前,对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学术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舞蹈的表现形式、历史源流和文化价值等方面。例如,王一波等人在《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与发展》中,从多个文化角度探讨苗族花鼓舞的起源和演变;蒲志怀在《族群记忆与表达——以苗族花鼓舞的起源及历史流变为例》中,通过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对花鼓舞的起源进行深入分析。然而,现有研究依然未能全面覆盖松桃苗族花鼓舞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应对策略。因此,本文主要是深化对松桃苗族花鼓舞文化的系统认知,通过对其艺术起源、艺术特性、文化意蕴、传承状态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挑战与机遇,为其未来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一、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神话传说

苗族花鼓舞的形成受到神话传说的深远影响。根据传说,远古时期,苗族先民居住在山野洞间,生活备受野兽侵扰,令人恐惧不安。一天夜晚,一只凶猛的野牛闯入苗族村寨,村民们勇敢地与野牛搏斗,最终将其击毙。村民们为警示野兽,将野牛皮晒干挂在树上,并用木棍击打,发出“喏喏”的声响。这一经历被视为上苍神灵的庇佑,村民们开始效仿,将野兽皮蒙在树上进行击打。这种行为被视为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成为苗族花鼓舞的起源之一。这一神话传说故事象征着苗族对自然力量的征服,反映出苗族先民与自然力量的斗争。同时,鼓声的响起也象征着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因此,苗族花鼓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文化传承中的精神象征,凝聚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信仰与向往。

(二)生活环境

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形成受到当地生活环境影响。松桃苗族人民多居住于喀斯特山地,在现代通讯技术与交通设施尚未完善前,该地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滞后。这种环境促使其寻求一种有效的通讯方式,而苗族花鼓舞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通过敲击鼓的不同方式,人们能够传递信息、通知事件,弥补信息传递滞后的不足。此外,苗族地区多山峻岭,人们在那种生活环境下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此种性格也深刻地反映于花鼓舞中。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出的豪放、奋勇的气息源自苗族人民在历史中的战斗。此外,苗族花鼓舞还承载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苗族先民对鼓的崇拜源于其对自然力量的崇敬,认为通过击鼓可以祈求神灵庇护,保佑农作物丰收和生活顺利。因此,生活环境对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艺术表演,又是社区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三)族群文化

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形成受到族群文化的深刻影响。苗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无字”特征为特点,传统的历史、文化等往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在这种情况下,苗族花鼓舞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承方式,传承苗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苗族花鼓舞中的舞蹈动作、节奏,以及传统习俗都蕴含着苗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历。每个地区都拥有技艺精湛的男女鼓手,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苗族花鼓舞得以保持其纯正性和稳定性。在特定的节日和仪式中,各地的鼓手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节日符号系统传递信息,推动文化交流,使花鼓舞成为苗族文化特质和生存艺术的独特载体,蕴含着苗族人民特有的历史经验、创造力和精神寄托。

二、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类型

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以其多样化的类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凸显了苗族社会历史的丰富多彩和精神生活的复杂性。花鼓舞的主要类型可以概括为祭祀类、喜庆娱乐类、模拟劳动类、模仿动物类,每种类型都深刻体现了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祭祀类鼓舞中,尤其是在牯脏节期间表演的“神鼓”是苗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充分体现了苗族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其表演形式严肃而庄重,涵盖长时间的歌舞与仪式,展示了苗族对祭祀活动的尊重和虔诚。喜庆娱乐类鼓舞中,如:年鼓、葛庆鼓和拦路鼓,主要在重要节日或集会上表演,此类舞蹈不仅仅是文化展示,更是社区成员间交流与联结的活动,通过鼓舞增强社区凝聚力,传递欢乐与祝福,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模拟劳动类鼓舞中,例如推磨鼓和插秧鼓直接源自苗族的农耕生活,此类舞蹈动作不只是对劳动过程的模仿,更是对苗族生活方式的赞颂和记录,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劳动之美和生活乐趣。模仿动物类鼓舞中,如:猴儿鼓、蛙鼓,展示出苗族人对自然环境中动物的观察与理解,此类舞蹈不仅丰富了文化表达的多样性,而且反映出苗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二)表演形式

1.单人鼓舞

松桃县苗族单人鼓舞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刻体现出苗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社会功能。男子单人鼓舞通常展示粗犷豪爽的舞蹈动作和强劲有力的节奏,反映了苗族男性的勇猛与力量,常在节日和丰收庆典中表演,通过武术动作和模仿动物动作凸显表演层次,如“猛虎下山”和“猴儿戏鼓”。女子单人鼓舞则以优雅舒展的动作为主,如:梳头、照镜等日常生活动作,展现苗族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常见于春节及“椎牛”等重要社区活动。单人鼓舞的表演形式不仅是对苗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对族群身份和文化价值的展示。单人鼓舞的技艺性要求表演者具备高超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鼓舞技巧,以适应固定鼓位带来的表演空间限制。

2.双人鼓舞

贵州松桃县苗族双人鼓舞作为一种特有的表演形式,展现了苗族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互动。这一舞种分为男子双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以及男女混合双人鼓舞,每种形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表演中,两位舞者位于一个鼓的两侧,通过对称的动作和鼓点展现出和谐而富有节奏的美感。男子双人鼓舞动作粗犷有力,主要展示苗族男性的勇猛和力量;女子双人鼓舞则更注重动作的流畅与优雅,反映女性柔美的一面;男女混合双人鼓舞则融合力量与柔美,体现性别间的和谐与互补。双人鼓舞不仅要求舞者具有高度的鼓舞技巧和体能,更要求两人之间有极高的默契和协调能力。

3.群鼓舞

群鼓舞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表现形式,通常在大型节日或体育盛会中表演。其表演时多人协调操作多面鼓,如:梅花、方形或圆形阵势。在群鼓舞中,舞者通常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如:女子内圈,男子外圈,形成内外交错的舞蹈序列,这种排列不仅是基于视觉美学的考虑,而且体现出苗族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结构。群鼓舞的核心在于其场面的壮观和节奏感的强烈,鼓声如雷,动作大而统一。群鼓舞的演出不仅是文化展示,更是民族团结和文化自豪的表达。此外,群鼓舞中对舞蹈动作严格要求,如整齐度和动作的协调,有利于提升其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的艺术特征

(一)服道特征

苗族花鼓舞的服道特征与相关道具形态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之一。首先,花鼓舞的相关道具包括鼓架、鼓、鼓槌和彩绸等。鼓架通常不高于一米,有交叉式和直立式两种,颜色一般为红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鼓槌由青杠木制成,长短不一,末端系有彩色绸带,表演时随动作飞舞,增添视觉效果。彩绸主要以红、绿、黄等颜色艳丽的绸子为主,长度约为鼓槌的三倍,使表演更加生动。其次,表演服饰充分反映苗族特色。苗族服饰历史悠久,松桃苗族属于“红苗”,男女着装各具特色。男子穿着格子合身便衣,下穿长花裙或大裆便裤,头戴大黑头帕或花帕,身上搭配银饰。女子更为隆重,头戴银帽或黑头帕,身着镶花大肩衣、百褶裙等,全身配以银饰。表演服饰不仅使表演者能够直观展现苗族文化特征,而且影响着整体的表演风格。最后,花鼓舞的服饰与表演者的动作相互呼应,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盛装上的银饰随着表演者的舞动发出悦耳的响声,与鼓声相辅相成,增添了独特的舞蹈美感。表演者在舞动时控制上半身动作幅度,保持头饰平衡,步伐稳健,使服饰与动作相得益彰,充分展现出苗族人民的劳动智慧和艺术表现力。

(二)舞蹈形态

1.膝关节的蹲颤动律

在苗族花鼓舞中,动律是构成舞蹈形象的核心动作组合,而膝关节的蹲颤动作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鼓点节奏变化,舞者双膝自然地进行规律性的蹲颤,将蹲颤动作融入舞蹈节奏之中,可以使动作更加生动。苗族居民需要在险峻的山路上进行耕作和劳作,因此膝关节的屈伸和震颤动作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也融入花鼓舞的舞蹈形态之中。膝关节的蹲颤动律在不同的表演场合和表现内容中呈现出多样性。在表现劳动生活情景时,舞者以缓慢、大幅度的蹲颤来展现劳动艰辛;在祭祀活动中,舞者则以平稳、适中的蹲颤表达对神的虔诚和敬重;而在驱邪赶魔表演中,舞者的蹲颤动作则更加强烈,配以跳跃的舞姿,以展现神灵的威力和力量。

2.上肢的身法动势表现

苗族花鼓舞的上肢动势包括七种基本动作:冲、移、伏、靠、拧、倾、长,使得表演者的上半身在舞台上展现出灵活多变的姿态,充满刚劲洒脱的美感。同时,动作组合还可以产生新的动作元素,增强舞蹈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花鼓舞表演中手腕的灵活运用也是其独特之处。表演者通过手腕的绕、抡、翻、盘等动作,使舞蹈更加生动活泼,还运用各种基本手法,如:挑击、划击、劈击、冲击、撩击、云击、点击、背击等,配合形体动作,使得击鼓动作更加丰富多变。在击鼓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同时进行舞蹈动作和击鼓动作,非常考验其节奏感和协调性。

3.灵活多变的步法

苗族花鼓舞灵活多变的步法展现了舞者的技巧和身体协调性。在苗族花鼓舞表演中,下肢动作要求脚下生根,同时还要求舞者具备敏捷轻巧的能力。基本的步法包括骑马桩和矮桩两种,其中骑马桩要求前手击后手舞,而矮桩则是双腿下蹲,左右绕鼓上下翻打,这种训练能够增强下半身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此外,苗族花鼓舞还有丰富多样的步法,包括八字步、麻花步、碎步、梭步、蹉步、丁字步等。为增强脚下的灵活性,在基本步法的基础上,演变出复杂变化,如:梭步下山、移步踏花、舂步、提步踩田、矮桩步、猴靠步等,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表演者根据表演的需要灵活运用步法,使苗族花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四、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的发展演变

(一)服道的发展

苗族花鼓舞的道具经历了从传统两面鼓到创新的多面鼓演变过程。1981年,苗族花鼓舞迎来一次重大改革,由龙云辉提出创新意见,制鼓大师龙求正等人设计制作了四面鼓。四面鼓由两面鼓发展而来,分为两种不同形状,呈菱形和长鼓拼接。四面鼓的问世标志着苗族花鼓舞表演中鼓的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通过四个鼓面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寓意“一年四季、鼓舞四方”。随后,五面鼓、六面鼓、七面鼓等创新型多面鼓相继问世,丰富了表演形式。2009年,苗族花鼓舞迈出更加重要的一步,鼓王龙求正和鼓王龙云辉父子根据创意和设计首创象征团结、和谐、壮美的八面鼓。传统的鼓面没有任何图案,而现在的鼓面上常常会绘制苗族特有的图腾符号,如:牛、蝴蝶等,寓意丰富美好。此外,苗族花鼓舞的服饰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服装颜色也从红、黑、深蓝向更加艳丽的色彩转变,以满足舞台表演需要。设计师还通过夸张或弱化的手法,将服装结构进行合理处理,以最大化满足演员的肢体动作需求,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传承方式的发展

苗族花鼓舞的传承方式经历从传统的师徒口传身授到多样化发展。传统的花鼓舞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关系进行,鼓技高超的鼓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徒,确保传承的纯正性和完整性。另一种传承方式是“亲子传承”,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授花鼓舞技艺,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传统技艺的连续性。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传承成为重要方式之一。许多学校开展花鼓舞活动,将其作为课间或课外活动,或作为课程内容,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花鼓舞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也推动了花鼓舞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引入花鼓舞课程进行课题研究,为花鼓舞的传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民间组织的建立也为花鼓舞传承提供一定支持。松桃苗族自治县花鼓协会成立后,组织开展线下培训、比赛等活动,促进了花鼓舞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表演形态的发展

松桃县苗族花鼓舞的表演形态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展现出更丰富、更具艺术感染力的特点。传统的花鼓舞表演形式主要采用双面花鼓,表演者围绕鼓点舞蹈,形成一定的舞蹈阵势。随着四面鼓等新型鼓的问世,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动作更复杂、难度更大。例如,四人表演时要求每人敲击一个鼓面,动作协调一致;而八人表演则要求舞者并肩舞动,配合默契,使花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壮观和震撼。在动作要求上,传统花鼓舞强调生活劳作中的动作,如“插秧鼓”,动作更加贴近生活,表现苗族劳作场景。而现代花鼓舞则更注重舞蹈动作的舒展和美感,舞者动作更加灵活多变,呈现出更高的艺术水准。此外,现代花鼓舞还加入更多的舞蹈元素和技巧动作,如:跳跃、转身、翻滚等,使表演更富有情感和动感。同时,伴奏方式也发生变化,传统的现场伴奏逐渐被录音音乐所取代,使表演更加专业化和舞台化。

五、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融合科技手段,创新舞蹈传播

在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挑战时,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突破传统传承模式,创新性地融入科技手段,尤其是VR和AR技术。通过开发苗族花鼓舞的互动体验程序,使得科技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而是深入文化传承的每一个层面。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能直接学习舞蹈动作,体验服饰细节与音乐节奏,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能极大地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科技的介入,特别是VR和AR,为花鼓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式,使文化教育和传承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此外,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技术使用习惯和文化消费特征,有助于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深化田野调查,精确文化定位

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研究者能够深入理解和记录舞蹈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具体而言,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访谈舞蹈艺术家及社区成员、搜集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等方式,全面收集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揭示苗族花鼓舞文化随时间变迁的内在逻辑。例如,舞蹈风格的变化可能反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动、文化政策的影响、技术发展等。此外,服饰的演变可能指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化认同的重构。音乐节奏的调整也可能映射出文化交流的深化。深度的田野调查为花鼓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宏观的研究视角,为制定有效的文化保存和传播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精确定位苗族花鼓舞的文化特性和变迁规律,可以更有效地设计文化教育和传承活动,确保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同时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精粹。

(三)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课程,结合学术研究

通过设计以苗族花鼓舞为核心的学术课程和工作坊,可以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方法的有效结合。此类课程不仅聚焦于舞蹈技巧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邀请舞蹈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使学习者能够从多维度理解苗族花鼓舞的文化意义和表达方式。例如,学者们可以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解析舞蹈中的文化象征和社会功能,而实践者则能提供从技巧到表演的实践知识和经验。这种课程设置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苗族文化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培养其关于多文化视角的全球意识。通过实施地方特色教育课程,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苗族花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中展示一种积极的本土文化自我更新和对话方式。

(四)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共鉴

通过创立一个专门的艺术交流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的舞蹈团体与松桃县苗族花鼓舞艺术家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跨文化的对话不仅有助于展示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而且能够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理解。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国际艺术节、工作坊、讲座及互动展览等活动,使苗族花鼓舞艺术与世界各地的舞蹈艺术形式进行创新碰撞与融合,促进文化多元交流,扩大苗族花鼓舞在全球文化中的影响力。此外,跨文化平台的建立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学者们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更深入地研究苗族花鼓舞的传统与创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作用,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艺术形式的精华。文化共鉴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尊重,而且为苗族花鼓舞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视角和空间,使其更加生动、多元,且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贵州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形成、表现及其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探讨其多元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特征,以及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深入考察,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对于进一步研究,建议关注文化传承策略的长期效果,并探索更多元化的保护和传承模式,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潇.探究苗族舞蹈动作元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文学艺术周刊,2023(17):84-86.

[2]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2):57-67.

[3]满梦翎.舞蹈文化中的历史叙事及其价值体现——以苗疆走廊的汉苗舞蹈文化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2(07):154-160.

[4]余刚,黄咏,钟小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利用研究——以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花鼓舞为例[J].多彩贵州文化学刊,2020(00):207-218.

[5]彭晓虹.生的追忆·根的延续——贵州苗族鼓舞的符号叙述与重塑[J].艺术评鉴,2020(06):1-4.

[6]李鑫.“非遗”视野下的湖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舞蹈为例[J].大众文艺,2021(19):104-106.

[7]蒲志怀.族群记忆与表述——以苗族花鼓舞的起源及历史流变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04):90-94+108.

[8]陈正府.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仪式过程与象征表述——以舞蹈人类学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0(04):61-66.

[9]黄大维.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10):156-157.

[10]黄汨,翁新国.贵州松桃苗族花鼓舞艺术文化的多维度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3(04):48-50.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艺术特征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