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棚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135-06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基石,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责任。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能促进幼儿艺术感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强化其社交技能。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专业舞蹈 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舞蹈教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既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又能丰富其情感体验。然而由于现代教育需求日渐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已显示出其局限性,类似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幼儿艺术潜能的开发。为此,探索有效的舞蹈教育改革策略,对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以及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舞蹈素质薄弱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应有的舞蹈基础,未能拥有良好的舞蹈技能、身体协调性,以及艺术表现力,影响其执行复杂舞蹈动作的能力。学生无法精确地按照音乐节奏实施动作,难以掌握舞蹈步伐和节奏,导致舞蹈表演的整体质量较低。学生缺乏有效的身体训练,未能拥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舞蹈动作不到位,影响舞蹈美感。此外,舞蹈不只是动作的组合,更是情感的传达。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过分关注动作准确性,忽视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投入是舞蹈表演的核心,是使舞蹈作品具有感染力的关键因素。如果舞者只是机械地复制动作,未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会使表演过于生硬,难以触动观众的情感,无法真正传递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课程内容通常侧重于技术练习,忽略综合性的舞蹈艺术,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其舞蹈能力。舞蹈课程应包含技巧训练、艺术表达、音乐理解和创作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但目前的教学安排较为单一,过度强调动作准确性,要求学生掌握技巧,忽视舞蹈与音乐、表演艺术的内在联系。许多教学大纲还停留于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方面,未能融入当代舞蹈教育,学生难以接触多样化的舞蹈风格,逐渐丧失学习舞蹈的兴趣。此外,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舞蹈教育应兼顾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制定灵活多变的教学计划。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对文化与个性的细致考量,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背离,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模式僵化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表现出一种僵化趋势,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舞蹈学习和创造性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高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忽视其主动实践的重要性,限制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入理解。教师未能针对不同学生能力调整固定且重复的舞蹈教学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难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未能充分培养自身的艺术感知能力。此外,教学方法单一使得课程缺乏互动性,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未能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舞蹈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艺术,要求教师融入多元教育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技术与形式训练,忽视舞蹈教育在情感、认知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潜在价值。由于缺乏创新型教学策略,教师通常遵循旧有模式传授新知,难以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深入实施教育规划,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到2020)》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文件,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并制定了《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和发展哪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在这一框架下,舞蹈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美育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深入实施教育规划,并改革舞蹈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为舞蹈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舞蹈课程的改革为适应这种变化,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让舞蹈课程更贴合幼儿的发展趋势,进而促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知识。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注重幼儿均衡发展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校构建科学的舞蹈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舞蹈教学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促进幼儿均衡发展。科学的舞蹈课程体系不仅是教授舞蹈技巧,更要培养学生对舞蹈教育的全面理解,使其能够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准确把握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提升幼儿身体协调性、创造力、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等能力。高校对学生根植这种教学观念,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幼儿的个性化需求,避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各方面均衡发展。高校构建科学舞蹈课程体系能够重新定义舞蹈教育内涵与目标,使之不仅局限于传授舞蹈技巧,而且扩展到情感表达、社会互动,以及认知发展等多个维度,塑造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高校通过深入探讨舞蹈教育的多元价值,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学习如何解读和响应他人情感,让学生认识到舞蹈教育不只是技能传授,更是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引导其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的综合目标。
(三)加强舞蹈课程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加强舞蹈课程研究旨在深化学生对舞蹈教育本质的理解,使教学方法与幼儿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在系统研究中,教师能够识别现有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使舞蹈课程更具有吸引力。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调整。教师加强舞蹈课程研究,引入新的舞蹈风格、教学技术和跨学科内容,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加强舞蹈课程研究还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参与舞蹈课程的研究中,获得关于如何更有效地传授舞蹈技能、如何融入情感教育,以及如何设计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深刻见解,提升自身的教学技巧,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加强研究可以促使舞蹈课程巧妙运用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并融入更多国际元素。这些新兴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舞蹈课程目标,强调学前特色
高校必须制定一套清晰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须符合学前教育的特定需求,并通过舞蹈教学促进幼儿在身心、情感、社交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目标应体现出对幼儿发展阶段特点的深入理解,并使舞蹈课程在培养幼儿基本舞蹈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其艺术感受。高校在实践舞蹈课程改革时,致力于构建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符的舞蹈教育框架。该框架强调课程设计的前瞻性,关注如何将舞蹈艺术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结合。在此框架中,舞蹈课程内容要满足幼儿的天性,同时引导其探索舞蹈的多元价值。
如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每个模块都围绕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构建。模块一专注于基本的舞蹈步伐、节奏感训练及身体协调性等基础舞蹈技能培养,让学生掌握教授幼儿基础舞蹈技巧的方法。模块二包含情感表达与艺术感受教学,引入音乐与舞蹈,教授学生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舞蹈表达情绪,体验艺术美感。课程中融合多种音乐风格与舞蹈形式,让学生处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模块三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社交技能,组织舞蹈编排和小组合作项目,鼓励学生设计适合幼儿的舞蹈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创造富有创意的舞蹈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团队合作与社交互动能力。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设立舞蹈实践中心,该中心配备防滑舞蹈地板、全身镜面和专业音响系统等先进的舞蹈教学设施。中心定期举办各类舞蹈展示和教学研讨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与展示自己教学成果的机会。此外,为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学校还开设有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掌握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与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优化舞蹈课程结构,强基础重实践
优化舞蹈课程结构是指重新设计舞蹈课程框架,保证课程内容具有连贯性。高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培养基础的技能到练习复杂的组合,再到融入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舞蹈技巧,增强其艺术表达能力。优化舞蹈课程结构的目标是保证学生在稳固的技术基础上开展广泛的艺术实践活动,逐步增加舞蹈复杂度,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动作学习过渡到整体的舞蹈创作。高校采取综合性改革方法,注重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平衡,通过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让舞蹈课程契合教育政策的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此外,高校还需要重视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有效指导学生,让学生拥有熟练的舞蹈技术,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如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舞蹈课程结构优化方面实施了多层次的教学改革,着重提升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舞蹈教育所需的各项技能。该校首先调整课程框架,将舞蹈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舞步、节奏感与身体协调能力等基础舞蹈技能训练,为其后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中级课程则侧重于舞蹈组合与变化练习,通过设计多样的舞蹈组合,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组合能力,发掘其创造技巧的能力。高级课程则集中于舞蹈创作与表演,鼓励学生自行编排舞蹈,实施舞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应用所学技能,学校设置校内外的舞蹈比赛、舞蹈节和公开课展示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在真实的教学和表演环境中反复演练,不断优化自己的舞蹈技巧和教学方法。此外,学校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舞蹈教育研讨会,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了解最新的舞蹈教育趋势,确保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与本地幼儿园和文化艺术中心确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教学机会。在这些合作机构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幼儿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堂的执行,再到课后的评估与反馈,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丰富舞蹈课程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丰富舞蹈课程活动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即兴舞蹈、舞剧创作等多样化舞蹈形式,以及跨学科参与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学生表达舞蹈艺术的广阔空间,增强其身体认知。丰富舞蹈课程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舞蹈技巧,并利用舞蹈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和建立社会联系,着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高校要着眼于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将舞蹈教学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互动、文化理解紧密结合,鼓励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凸显学生在舞蹈艺术中的主体地位。此外,高校还重视评估舞蹈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保证课程设置全面响应教育的综合目标。
如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舞蹈课程改革中设计了一套动态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有基础舞蹈技能训练、舞剧创作工作坊、即兴舞蹈会议,以及跨学科舞蹈项目。基础舞蹈技能训练强调技术的精确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元素。在舞剧创作工作坊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选的主题创作完整舞剧,这包括剧本编写、舞蹈编排、服装设计和最终的舞台表演,让学生实践项目管理,锻炼艺术创作能力。该校定期举行即兴舞蹈会议,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或特定的舞蹈主题进行即兴创作,提高其反应速度。跨学科舞蹈项目则与音乐、美术和戏剧等其他艺术科目相结合,探索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让学生了解舞蹈在广泛艺术下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舞蹈比赛,以实际表演的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归属感,在提升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还帮助其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
(四)改善舞蹈课程条件,保障教学质量
改善舞蹈课程条件涉及优化教学空间、提供高质量的舞蹈设备及资源,并确保教学环境符合专业标准。高校要重新布置舞蹈教室、评估音响和镜面的质量,以及选择较好的地面材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环境。高校需要改善物理和资源条件,保证教学活动可以在最佳环境中进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动力,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让学生安全学习。高校要对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进行持续投资,综合评估现有设施的功能性,制定一系列改造计划,将教学设施与国际标准对接。高校亦要注重采用最新科技,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互动性。此外,高校与舞蹈专业团体和艺术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不断引入行业最佳实践与前沿教学理念,保证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创造一个全面支持舞蹈教育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如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每个舞蹈教室进行了专业级别的定制设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从地面到天花板的大型镜面,以及环绕声音响系统,让音乐在舞蹈空间中均匀分布,每位学生都能清晰听到音乐节奏。地面采用专业的弹性舞蹈地垫,这种地垫不仅具有高抗滑性能,而且能有效吸收冲击,保护学生的关节和肌肉。此外,教室内的灯光系统可以调整为多种模式,模拟日光至暗光各种自然和舞台光照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表演环境的适应训练。学校引入3D动作捕捉系统和虚拟现实(VR)舞蹈训练设备等最新的舞蹈分析技术,允许教师和学生实时分析舞蹈动作的准确性,提供立体视角和深度的动作反馈。学校还设置了交互式触摸屏,让学生直接访问在线舞蹈教程、历史舞蹈档案和自定义的训练模块。另外,学校还设置舞蹈教学资源中心,收藏广泛的舞蹈文献、视频资料和教学指南,定期更新古典芭蕾、现代舞、民族舞蹈等多种风格资料。在线资源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24小时访问国际舞蹈动态、在线学习课程和互动论坛等服务。
(五)改革舞蹈课程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高校要改革评估标准,全面衡量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掌握技能、发展创造力和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种改革在于转变传统的技术评分模式,引入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互动的评估,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高校改革舞蹈课程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反馈,优化教学策略,建立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高校专注于整合现代评估理念与舞蹈教学实践,设立自我评估、同伴评估,以及基于表演的实际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此外,高校还重视利用数据分析持续优化评价体系,保证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提升教学和学习的互动性,强化评价体系对教育质量的监控作用,从而让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如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舞蹈技巧的准确性、技术的流畅性、舞蹈表现力及情感传递能力等评价细则重新设计,每项指标都配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学校构建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及观众反馈等全方位评价系统,针对同伴评价评估团队合作能力,而观众反馈则着重于评估表演的吸引力。该校实施动态评价,不再将舞蹈课程的评价局限于学期末表演,而是贯穿整个学期,让教师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记录学生的技术进步、创意展现和课堂参与度等,并将这些记录定期汇总,形成综合性评估报告。该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从入学到毕业的课堂表现、作业成果、项目评价,以及表演反馈等所有评价数据。电子档案系统允许教师随时调取信息,进行个性化教学调整。学校每月举行一次评价反馈会议,要求教师、学生、管理团队共同参与。会议中,将基于收集的数据讨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进步与挑战,并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另外,学校投资了先进的舞蹈分析软件,通过视频捕捉技术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精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技术执行中的不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不仅关乎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高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活动和利用先进设施等策略,能够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质量。此外,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在培养幼儿审美、情感表达及社交能力方面的潜力无可替代。教师深入理解幼儿的成长过程进行舞蹈教学,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知识,让其为今后引领幼儿体验生活节奏、享受创造之美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黄娟莉.以“立德树人”为本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戏剧之家,2023(25):157-159.
[2]吴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三教改革”实践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03):71-75.
[3]李诺.探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策略——基于核心素养标准[J].福建茶叶,2019(05):229-230.
[4]徐瑶.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核心素养标准[J].当代音乐,2019(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