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探析

2024-07-07 04:33齐春雷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统一战线基层治理

齐春雷

摘 要:基层统战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在目标价值、主体力量、推进方式等方面高度契合、相得益彰,从而为二者共融共进、良性互动提供了充分前提和坚实支撑。应将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强化党建引领,丰富平台载体,完善协同机制,探索数字赋能,在充分发掘统一战线优势效能,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促进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统一战线; 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协商民主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基层统战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整个统战工作的前沿阵地[1],应将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在充分发掘统一战线优势效能,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促进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契合性

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在目标价值、主体力量、推进方式等方面高度契合、相得益彰,从而为二者共融共进、良性互动提供了充分前提和坚实支撑。

(一)目标价值契合

当前,我国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更加多样,亟须广泛凝聚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统一战线的制度机制保障。统一战线以大团结大联合为本质要求,能够团结联合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的统一战线成员,自觉接受、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共同的目标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调,在坚持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一致性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正确处理利益多元、思想多元的多样性,关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诉求,照顾同盟者利益。基层统战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巩固已有共识,推动新的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二)主体力量契合

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广大基层群众为治理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调动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党委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基层统战是指县及县以下单位,包括乡镇、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等单位的统战工作[3],拥有各领域、各行业丰富的人才、智力、资金,众多基层统一战线成员拥有创业、创新的知识技术、社会资源,是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统一战线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民主协商的柔性工作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多方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协调整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基层统战工作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为群众依法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化渠道,为基层治理中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群众诉求,提供了表达、整合的体制内机制、平台、渠道。通过卓有成效的基层统战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能够团结最广泛的力量,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有效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基层治理多元主体的活力,引领群众有序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基层治理的社会多种力量合力,促使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三)推进方式契合

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要求深入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由执政党和政府权力主导转为党委政府、社会、市场和群众之间的协商共治,需要广泛吸纳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等,使这些治理主体通过制度化渠道合法有序、自觉主动地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会治理。对此,协商民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推进方式。通过党委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民主协商,达成多方治理主体的最大共识,共同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统一战线为广大基层的统一战线成员参与社会治理、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渠道和平台载体。基层统战工作联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等方方面面的人士,整合、动员、集聚不同群体的社会精英和人才资源,拓展治理主体参与的多元性,促进统一战线成员和各阶层人士有序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凝聚多方共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助力,减少阻力,聚集合力,引导、发挥其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智慧,提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因此,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高度契合于基层协商民主的地方实践。

二、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广泛凝聚共识。”[4]新时代新形势下,亟须统一战线更好地挖掘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一)汇聚多元共治合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乡融合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乡镇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与城市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服务得到切实保障,从而为统战资源下沉基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投资创业沉淀在社区、工业园区等基层一线。新的统战工作对象的“流动性”特征鲜明、职业选择多样、思想观念多元,这需要通过细致深入的统战工作,关注更加广泛多元的基层统一战线成员的需求,将这些分散、流动的力量紧密地凝聚、团结起来,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尽管人们工作、学习的流动性大为增强,但他们日常住所相对固定。因此,开展社区统战工作具有以基层社区为单位的天然平台,有利于各类社会组织、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体系。在统一战线领域,党外、体制外的成员数量比较多,但他们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渠道相对较窄。基层统战可为组织、团结、引导他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平台和渠道;同时,能够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政策优势和方法优势,将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的丰富统战资源和力量紧密联合起来,有效整合起来,使其在地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群众诉求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影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安全风险隐患多发、频发。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突发状况、偶然事件等引发的舆情更容易发酵扩散,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绝大多数矛盾萌芽于基层、肇始于基层,基层治理处于防范化解矛盾风险隐患、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线前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基层统战工作通过直接联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政协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可吸纳统一战线成员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使他们就基层社会各种问题进行民主协商、对话沟通,寻求最大公约数,从而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基层统战工作能够将所联系的不同阶层、界别、群体的多样化意愿诉求加以收集、反映;同时,发挥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集思广益的智库功能,将基层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愿、所求反映到党委政府。基层统战工作通过做党外人士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关系的和谐,有助于统筹安全与发展,防范化解统一战线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从而在良政善治中促进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秩序与活力相统一。

(三)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基层治理所涉及的公共政策决策愈加精细化、复杂化、专业化。虽然党委政府有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提供专业性咨询,但仍不能穷尽基层治理极其广泛繁琐的方方面面,这需要通过充分吸纳所有利益相关方在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开展民主协商,以提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因此,除吸纳广大群众的参与以外,需更加注重各行业、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统一战线汇集了大量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基层统战工作能够从中组织相关人员发挥自身特长,就基层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其中,民主党派成员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专家学者众多,能够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意见建议。人民政协作为囊括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界人士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能够组织政协委员就基层治理中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从而集思广益,广求善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较多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士,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能够为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使决策更加贴近民生需求,更接地气,更容易为基层广大群众所接受,有助于推动政策顺利落地、产生实效。

三、基层统战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当前,基层统战工作仍是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基层治理现代化给基层统战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要在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构建基层统战工作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互促共融的发展格局,健全相关机制,加强品牌建设,以基层统一战线的发展汇聚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合力,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强化党建引领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地方党委对本地区统一战线工作负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统一战线工作第一责任人[5]。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其统战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抓手。基层统战工作要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将基层党建与基层统战工作相融合,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组织轴心作用,发展统一战线,壮大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力量和资源优势,加强基层党委与统一战线领域党外人士以及各界群众的联系与团结合作。传统统战工作更关注统一战线成员中的代表性人物,但新时代统一战线成员人数众多,领域、行业差异性很大,有些人士在各自的专业行业领域虽影响力突出,但“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的效应并不明显。对此,基层统战工作不能只关注少数个别领军人物,在做好重点人士工作的同时,要结合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团结引领,不断增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应将联系团结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工作有机融入基层党建、基层群众工作的整体布局,在“两新组织”“两个全覆盖”工作的推进中,以基层党组织健全的工作体系延伸基层统战工作触角。可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对应的统一战线基层服务工作窗口,为统一战线成员和各阶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一站式统战工作服务,体现统战工作特有的政治性、艺术性、情感性和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民主协商的方法优势。可依托网格化基层党建,推动落实“网格+统战”的工作模式,将社区统战工作有机嵌入网格化基层党建管理,切实强化党委对基层统战工作的领导,通过全面落实统战网格员联系制度,发挥网格化引领带动效应。例如,湖北省黄石市推进统战工作进小区、进网格、进楼栋,构建基层统战工作嵌入体系,将各类统一战线成员嵌入“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楼栋、中心户”的基层治理架构,引导统一战线成员依托村庄理事会,搭建阳光议事厅、湾场夜话等群众议事平台,聚焦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文明等工作,开展深入研讨,积极建言献策、献计出力[6]。2022年以来,各类统一战线成员有效融入网格(小区)议事平台1400多个、楼栋小组2200个,参与板凳会、夜话会、小巷议事会、楼栋协商会、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活动3100余场次[7]。

(二)丰富平台载体

要在统战工作对象集中的地区,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基层统战工作的平台阵地,延伸基层统战工作触角,实现基层统战工作的全覆盖。要以激活基层统战资源的动能和效能为工作目标和着力点,强化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思维,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扶贫惠民、公益服务、交流合作等主题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特色性的工作品牌,紧密结合基层实际,以社区、校区、园区、街区等作为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推进全方位、全领域的基层统战实践,用好、盘活基层丰富的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发挥不同领域统一战线成员的特色优势,引导其聚焦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同时,在组织建设、提供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关注统一战线成员自身的发展成长,从而激活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在社团统战工作中,新时代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大量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党外人士聚集,构成各具特色的朋友圈、工作圈、商务圈、生活圈。分布在新社会组织中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不同的行业领域能够提供不同的专业化社会服务,可基于此打造社会服务特色品牌,在服务社会中展现其价值,拓展其业务空间,提升其职业荣誉感、事业成就感、个体价值感,增强统战工作的引领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加强对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的团结引导,带动、吸纳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身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等,在建功立业中激发其潜能和热情。对于代表性人士,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职务或政治身份安排,如推荐担任政协委员等,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街道、社区统战工作中,要推进家门口的统战工作、生活圈的统战联系,不断增强社区中统一战线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他们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例如,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将人流密集的商业街区作为展示统战工作、宣传统战政策的重要载体,选择仙林“万达茂”商业综合体,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万达汇”,提供政治学习、交流联谊以及促进合作与发展的统战平台,辐射仙林湖商圈民营企业、商业银行、服务业等领域从业人员2万余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1000余人,成功创建江苏省首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示范基地[8]。在乡镇街道的统战工作中,可以通过成立新乡贤联谊会(理事会)聚集当地的新乡贤资源,致力于当前的乡村振兴事业,在乡村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充分挖掘、发挥新乡贤作用,建立“线上+线下”项目资源对接平台,打造一批示范性新乡贤回归产业园、产业项目,近两年来,项目成就斐然,已落地新乡贤回归项目57个,总投资达到69亿元[9]。同时,要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品牌战略,在创建工作品牌中引导统战工作对象为当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充分展现他们的社会责任担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完善协同机制

基层统战工作要同基层社会治理共同谋划、同频共振,在地方党委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下,健全多方力量参与的统战工作协同机制,将散布于基层的统一战线成员组织起来,加强彼此的联系、沟通、协调。这要求以网络化的工作体系、联动型的工作机制科学配置资源力量,联系团结引领所在区域、行业的统一战线成员,在体系对接、队伍联合、分类施策上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发挥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会议协商、日常协作、监督考核等相关机制。要赋予有关行业性社会组织统战功能,并借助行业的党建资源,以品牌联建、活动联办协同推进统战工作。将街道“两新党建”部门作为协同配合的部门,同时依托楼宇、社区、园区的党组织,拓展深化与统一战线成员的团结联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标识度。要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需求为导向,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办事咨询、政策扶助、社保办理等零距离服务,及时收集企业的诉求,健全日常联络、分类处理、集中研判等各种机制,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助力其提质增效。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和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依托统一战线的制度机制开展更为科学、民主、公正的基层社会协商治理,创新、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基层统战工作要积极推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建立健全民主党派、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协商的制度建设,将各阶层党外人士和相关力量动员起来,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特色优势,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在街道、社区、村组日常的管理中,进一步推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主协商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不仅要通过政党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等协商民主方式优化有关决策,还应就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基层协商,及时有效地了解、吸纳统一战线成员和广大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建议,凝聚多方思想共识,为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点提供决策参考。要建立完善相关单位参与的统一战线防范化解风险机制、应急防控机制,及时联合排查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风险隐患,会商研究解决措施,将相关领域的风险消弭于萌芽状态。

(四)探索数字赋能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基层统战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可以实现网上、网下交流与协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宽团结联系统一战线成员的阵地,加大统战工作的集约化。基层统战工作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社会相结合,需要线上、线下共同部署、统筹推进、再造模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建设基层统战工作大数据信息共享系统,搭建统战信息查询平台、参政议政平台、统战事务管理平台、建言献策平台、统战工作宣传平台等信息化平台,集管理、服务、宣传、互动等功能为一体,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组织基层统战相关活动,加强信息处理、数据共享、资源整合,满足统一战线成员线上获取信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联谊交友等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要建立基层统一战线成员的数据库并加强管理维护,做到数据及时更新。要运用网络大数据平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分析统一战线成员的工作动态、意愿诉求,提升统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到更加精准化对接、精细化服务。在技术赋能基层统战工作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数字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集聚党政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力量,整合民族宗教、社会主义学院、工商联、侨联、台联等统战系统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领导指挥协调机制,实现彼此之间统战信息的共享互通,营造网上、网下齐心协力,“全党共同重视、大家共同来做”良好氛围,形成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安全性,始终把网络安全作为基层统战工作数字建设的底线。严格落实相关保密规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安全监管,制定落实各种安全措施以保障在网络“云环境”下的统战数据信息安全、访问安全和隐私安全。

参考文献:

[1] 肖存良.让基层统战运转起来:以上海市奉贤区网格化统战为例[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13-20.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30.

[3] 张志雄.党建+统战:基层统战工作的路径选择[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56-59.

[4]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11-02(1).

[5]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6-7.

[6][7]俞远汉.黄石:创新统一战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路径[J].中国统一战线,2023(10):58、59.

[8] 章晶.“五区共建”健全基层大统战工作格局[J].中国统一战线,2023(4):54.

[9]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委统战部.萧山:统一战线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J].中国统一战线,2023(9):60.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统一战线基层治理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