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海
摘 要: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文化自信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统战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进程、核心内涵、现实基础和组织形式等维度,对培育和涵养文化自信带来正向效应,具有独特价值与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统战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从文化自信的历史演进、价值导引、时代基础和特有优势等方面看,统战文化客观“在场”并强化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重要的信念来源和底气。就此而言,探究统战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特有价值和重要作用就有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一、文化、统战文化与文化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人类有了文化的规定和滋养才能根本区别于动物而具有了历史超越性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中国学者张岱年认为:“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2]古往今来,人们试图定义文化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本身和客观世界。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宽泛,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多种之多。例如,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3];美国学者巴格比则认为,“文化就是社会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但是剔除那些在起始时已明显地属于遗传的行为规则”[4];著名学者亨廷顿强调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5];中国学者胡适和梁漱溟则对文化有着基本一致的判断,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凝结成的稳定的精神财富总和,内在规定着人类的生存活动。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的第二自然或活法。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分裂的力量在于,由于文化总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等具体范围深层的机理性的行为方式,各种文化之间根深蒂固的差异性区隔开受各种文化影响与制约的人群。统一的力量在于,文化整合力能将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超稳定地凝聚在一个行为规范系统中,并且由于文化共性和内在的自由性,不同的文化系统也就有了互联互通互鉴互融的可能性。
无论从分裂力量的角度还是从统一力量的角度看,统战文化都内蕴文化的本质要义,既有文化的普遍含义又有统一战线的独特逻辑。统战文化是中国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在表征统一战线对象化活动的存在方式,也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意义体系。从狭义上说,统战文化是关于统一战线的心理积淀、价值规范、精神自觉和观念体系。从广义上说,统战文化不仅包含统一战线内部的理念系统,还是统一战线五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党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意义集合体。统战文化有文化的共性,但更多体现的是其特性,具有理论性与政策性相统一、开放性与自在性相统一、广泛性与群体性相统一、价值性与功能性相统一、包容性与独有性相统一等特征。从其功能价值的角度来看,统战文化主要是一种以和合为要旨的认同文化,作用在于促进心灵契合、情感交融、国魂陶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集中表现为政治引导,其目的在于使个体的价值观念紧紧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人民福祉结合在一起,基点在于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6]。从其本质意义上说,这是统战文化建设的价值归宿和根本任务。
当然,强调统战文化的整合价值和引导功能,并不意味着要无差别地抹消其他各种类型文化以达成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唯我独尊”,而是在有原则底线基础上的尊重彼此和求同存异,用各类型文化丰富和拓展主流文化的内在蕴涵,从而体现出文化的创新性与超越性。这才是统战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并传承发展下来的命脉所在。
既然文化是人的后天的行为规范体系和传承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历史凝结成的人的生存样式,那么文化自信就是对历史凝结成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嵌合现实的生存样式的信心,也是对自身生存方式的充分肯定和坚定的信念,更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相较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显性”自信,文化自信的“隐性”特征更具历史厚度、心理深度、内涵广度和存续久度。文化自信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表述,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现实景观,具有明理慎思的理性、豁达开朗的心态、浩然之气的情感和积极创新的境界,经年累月滋养中华民族,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和碰撞中,为中华民族铸就傲然于世界文明之林的精神家园。
基于以上分析,统战文化在厚植新时代文化自信中具有独到的价值功能和无可取代的作用。统战文化有利于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有利于找到中国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于画出文化自信的最大同心圆。统战文化是体现文化自信团结力量、凝聚人心,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统战文化是延展文化自信协调关系、化异为同,认同中国特有文化价值的有效形式;统战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坚守追求、保持独立,挺起民族脊梁的强大力量。
二、文化自信养成要求统战文化的出场
文化自信的养成有赖于明晰中国文化的生成历史。中国文化历史主要涵盖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和新时代文化。国外学者常称中国为“儒教国家”,这从侧面说明了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伦理为纲,家国同构。儒家思想的伦理又可称为“礼”与“仁”,礼是从衣食住行的规则到日常生活、家庭社会乃至民族国家的秩序,而仁则是礼的价值根源,是遵守礼的心理和文化基础。从家族仪式的礼到社会行为规范的仁,扩展到国家制度性的礼法,这正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要义,就是从家庭出发,以礼为纲,扩展到整个社会等级之间的秩序建构,以仁治国,在仪式中贡献对神灵的尊敬,求得国家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从而完成从家庭到社会最终落脚到国家的家国一体。1840年以来,面对外来冲击,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剧烈变革同步,也得以重新阐释,有的已经与古代文化形成“断裂层”,有的还与古代文化“藕断丝连”,有的则被船坚炮利强行输入的西方文明所笼罩,有的则是国人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导下与现代世界文明对接、融合和共通,形成中国特有之文化形式。近代政治变革和救亡图存的运动促成了文化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现代意义上的各类学科以及新的社会风俗习惯等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气候,嬗变成当下之文化形式的雏形。
旧中国常常在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两极文化心态中徘徊。一方面,矮化本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愚昧落后,乃是前现代性腐朽没落之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拒斥西方文化,认为国家混乱、社会秩序破坏、人民道德缺失,皆是因为西方文明入侵。从文化的发生学角度说,完备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是文化内部结构丰富复杂的表现,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文化自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由自发自在状态的文化形式转向具有创造力和主体性的自由自觉的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为近现代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形成与发展,对养成文化自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统战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统战文化工作者整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物珍品、文化遗址;修复破损的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等文化设施;遵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整编传统文学艺术作品;对传统医学和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整理,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传统基石。其次,统战文化广泛吸收了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处于对外开放活跃时期,就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反之,文化发展则呈现出迟缓或停滞的状态。由此可知,文化自信的提出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国力自信的必然结果,代表中国已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民族有博大宽广的胸怀,敞开对外开放的大门,营造通畅的对外开放渠道。统战文化主体打破“官方交往”的局限,从更高层次、更广区域、更深领域发展与国外的交流,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借鉴吸收对中国文化有益的文化成分,丰富文化蕴含,活跃中国文化的科学技术、文艺舞台、文学创作和体育事业。最后,统战文化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进程。统战文化工作者通过完善和扩大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科学文化团体,在严格区分意识形态问题和学术观点的前提下,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文学艺术流派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还参与党和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创造更加民主的学术交流环境,推动文化自信的具体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些具体的举措充分体现了统战文化在养成文化自信中的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
三、统战文化的本质凸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与价值取向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文化是我们身外的东西——它存在于个体之外,而又对个人施加着强大的强制力量。我们并不老是感到文化强制的力量,这是因为我们通常总是与文化所要求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保持着一致。然而,当我们真的试图反抗文化强制时,它的力量就会明显地体现出来了。”[7]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获得自尊心和自主性的重要标志,直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影响世界发展潮流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种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内蕴着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丰富深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捕捉到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相互关系的文化意识,贯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关系的独特的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熔铸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以观照国家、社会和公民互动关系的价值理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因此,文化自信表征了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文化表征。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气度、兼容并包的实践品格与和而不同的独立精神的时代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导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社会正义、法律规范、民主政治和人民民生等各个方面,人民已广泛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升华到精神世界,内化成心理上和文化上的形塑,外化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践行。
毛泽东同志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9]统一战线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人民安定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统一战线,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而在广泛凝聚人心,团结联合各方力量的过程中,统战文化无疑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统战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把握现实的方式是兼容并蓄与和而不同。兼容不同性质文化的特性,包容异质文化的胸怀是统战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牢牢守住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政治圆心,与各种文化形态取长补短,最大限度画出文化同心圆,构建最大容量的文化共同体,是统战文化的孕育初心和历史使命。在构建文化自信新征程中,统战文化具有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吸纳外来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四、统战文化的意涵映射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和时代表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发展水平总是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了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智能革命。其主要特点就是数据正在成为新的驱动力,经过集成的大数据直接应用于国家治理、政府决策以及文化传播,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国因为人口众多且具有相对较高的人口素质,在这场革命中享有比较优势,并加快把智能技术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迅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软实力植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并反作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按下“加速键”。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加深直接反映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对国家发展和美好生活的自信深深浸透在各种文化形式中,并且坚韧地凝结和固化下来,不会轻易被改变或颠覆。
不仅如此,长期的文化自信还带来了国民开阔的视野、平和的心态以及广博的智识。从这个角度看,广泛开展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互鉴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就世界文化史发展而言,中国文化主要是与西方文化碰撞交集。这个“西方”不仅仅指的是地理方位上的“西方”,更重要指的是意识层面上的“西方”,也即相对于东方文化的“希伯来-希腊-罗马-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这种演进脉络下的西方文化虽然与东方文化不无相通之处,但是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异质文化范式。东西方文化据有世界文化谱系的主要地位,构成世界文化版图的重要两极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如果人们还在战战兢兢地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只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解决办法时,文化的比较研究就不能发展,这种人绝不会懂得,获得其他生活方式的知识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热爱。”[10]延伸开来,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正确的态度是充分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既不“俯视”也不“仰视”世界各类型文化,而是“平视”他者文化,与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增进了解,共存共荣,推动人类文化共同体的繁荣发展。
平等对待各类型文化并与其取长补短,共同探索人类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活,是统战文化与文化自信相耦合的重要特征。文化自信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而是具体的和现实的,要将文化自信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从而更好地发展立足本国、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文化支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想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统战文化建设,因为统战文化是搭建各国间文化沟通的重要枢纽,也是融合国内各领域文化的主要方式,其“包括以团结合作、民主协商为鲜明特点的政党文化,以爱国进步、团结和睦为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以护国利民、崇和向善为鲜明特点的宗教文化,以明礼守信、义利兼顾为鲜明特点的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以同宗同源、念祖爱乡为鲜明特点的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等等”[11]。从国际角度看,数量巨大的海外同胞特别是华侨、归侨、侨眷深受多种文化影响,要充分发掘他们的中华文化底色,想方设法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促使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他们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故事,为住在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树立大国侨民良好文明形象。从国内角度看,政党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以及港澳台同胞同根文化构成统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政党文化内涵而言,“五一口号”发布后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优势,形成了以合作共事、为民参政、民主协商、政治监督等为核心内容的政党文化。在内蕴丰富的政党文化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大力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并以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动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体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就培育宗教文化的目标而言,就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而言,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弄潮人,用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敬业敬职、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文化精神内核引导自身发展,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正能量、作出新贡献。就港澳台同胞同根文化特色而言,广大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在祖国日益强大的影响下,逐步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同心同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最伟大梦想。由此,统战文化的丰厚内涵深刻昭示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代表了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文化观,谱写了中华文化高度自信的时代篇章。
五、统战文化的组织彰显文化自信的特有形式与独特优势
著名人类学家蓝德曼指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12]同样,文化自信从来不是超然于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奇思妙想或空洞的文化口号和吁求,而是在思维中把握到的文化确证,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强大信心,确信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将辉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昔日荣光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文化智慧、中国文化力量、中国文化发展方案。这种文化自信不是“文化霸权”或“普世文化价值”,也不是中国封建文化或各种狭隘文化之当代再现,而是文化本身对以往一切文化形式的批判性反思,对当下世界文化发展的整体性把握、建设性重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引导。
文化自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形态之一,深层地取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状况,并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文化自信的建构不是苍白的运动式口号,而要在鼓励、引导各方代表人士和民众参与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正能量的文化事务中得到具体体现。这种文化参与感赋予人民以文化效能感和文化信心,制度化的参与还可以持续增强人民的文化体制自觉,将民众带入日常文化生活,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性文化精神。
统战文化组织在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征程中具备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地位。我国统战文化组织具有坚实的文化底蕴支撑,形成了完备的组织形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实践经验,具有稳固的文化制度基础,牢牢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兴盛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我国特有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各界爱国人士为基础组成的,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联系、团结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各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海内外侨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很多都是文化领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甚至不乏文化领域的大家。这些文化精英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13]。此外,我国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独具风情的文化形态为我国文化建设增光添彩,像石榴籽一样紧密黏着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加了别样的风采。同时,宗教文化坚持宗教中国化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认同基础,着力使宗教思想和信仰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引导广大宗教徒爱国守法、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宗教文化也为推广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与地区文化间的交流互通发挥独特作用。统战文化组织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或民间文化团体,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举办著名书画家的个人作品展、书法讲座等。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团体和宗教组织也通过参与文化建设为构建文化自信夯实基础,如“民族风情展”“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兴办,这些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文化共识,提升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
[3] 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100.
[4] 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9-100.
[5] 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7] 恩伯 C,恩伯 M.文化的变异[M].杜彬彬,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
[8]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
[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6.
[10]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1.
[11] 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泰州市委统战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统一战线,2024(4):24-26.
[12] 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60-261.
[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