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芳
摘 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建立在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充分理解和学生的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从读、品、赏、悟四个方面解读、理解古诗,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 读诗韵 品诗趣 赏诗景 悟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样定义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整个小学六年12册教材中共编入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因此,古诗教学也变得异常重要,它是对少年儿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起始阶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核心素养下文化自信的主要体现,是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的有力体现,更能为小学生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升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以及新课程实施的背景,笔者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所有的古诗教学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定要多读,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在读中品诗趣、赏诗景、悟诗情。
一、读诗韵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这种读和背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对于读古诗,我们不仅要读得流利、读得准确,而且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和节奏。基于这一要求,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的方法进行古诗的诵读训练,力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同时,教师的范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品诗趣
(一)以趣入诗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力求做到有趣味,而教师在教授古诗时更是要突出诗歌本身的诗趣。诗趣要从课文的导入中就有所体现,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笔者先以一首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为导入点。我们既可以品读出《古朗月行》中诗人李白把明月比作“白玉盘”“瑶台镜”之丰富想象的趣味,又能更好地契合《静夜思》中的月光,还能预留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入古诗。接着,笔者从“思”字入手讲解字形、字义,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展现诗趣
多媒体动画可以带给低年级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学生通过观看古诗的动画可以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对动画的理解往往比语言更具体一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对诗人的介绍以及诗中的场面都可以直接用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如果我们本身的朗读水平不是很高,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生字教学中借助动画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笔顺和书写规则。
(三)从画面中找诗趣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画面,这首《静夜思》也不例外。在教授这首古诗时,教师要在学生理解了古诗内容后就引导学生去寻找画面,然后思考“月光”和“霜”的关联。通过课件图画还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联。还有通过“低头”和“举头”这两个动作去理解诗句,其实这些都是诗趣。诗趣往往就隐藏在诗句、词语、画面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诗歌中找诗趣。
三、赏诗景
古诗之中一字一句皆一景,赏诗可先从赏景开始。低年级古诗教学赏景往往就是赏画面。对古诗的教学往往就是从寻找画面开始的,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学生最容易找到的就是“明月光”和“地上霜”这两幅画面。但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地上霜”也是对月光的描写。教师可从解释“疑”字入手,并寻找“月光”和“霜”的关联,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巧妙地品出了诗趣。诗的后两句给我们描绘出的画面是通过诗人的一组相反的动作——“举头”与“低头”呈现出来的。所以说,赏诗景往往就是找画面,找画面的重点就是找词语。
四、悟诗情
一首诗就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明月”与“思乡”千百年来被我国文人联系在一起,明月已经成为思乡的载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静夜思》表达的是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始教学时,对于月光和思乡的关系,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思考月光和思乡的关系,进而发现很多写月光的诗句都是和思乡有关的。原来,诗中的“景语”就是诗人的“情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死记硬背、只注重翻译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代教师应充分研究教学理论,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多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