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娟
[摘 要]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文章致力于探索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对话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进程。
[关键词]深度学习;课堂对话;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4-0087-03
数学教育在深度学习视域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发展趋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话和提问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优化数学课堂的对话教学方法。
关注对话结构的构建,通过层次递进的引导性问题,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并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及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课堂留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能够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沉浸度。积极的对话评价和具有建设性的反馈,可以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态度。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希望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对话结构,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传统的“一对多”师生互动模式存在一些局限性:学生的参与度有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缺乏直观理解,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构建更灵活的对话结构和创设生动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并促使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个性化的对话结构和情境设计有助于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分享思路。同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此外,将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数学相结合,可以创造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亦可将数学问题融入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策略,将4~5名学生分成一组。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边长、角度等特性。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协作解决。例如,可以提出“是否存在一组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关系,使得长方形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等问题。为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城市规划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首先需要在小组内合作设计公园布局,包括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和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其次,学生需要计算这些区域的面积,并讨论如何优化布局,使整个公园看起来美观;最后,为拓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引入自然科学的植物生长知识,让学生讨论可以在花坛中种植哪些植物,以及如何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合理规划空间,从而将生物学知识与数学中的面积计算相结合。为增加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形状寻宝”游戏:在校园内寻找并识别不同位置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记录它们的特征。
二、把握数学本质,以渗透思想的方式提问题
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偏向机械记忆和单一技能的应用,学生就容易陷入“死记硬背”和“孤立应用”的学习误区,难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会缺乏对数学思想的系统把握。在深度学习视域下,以渗透思想的方式提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习过程更具深度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注重其引导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发现数学规律,而非直接提供结论。问题设置应涵盖不同层次的思考,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应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使其不再认为数学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将数学看作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有用工具。
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负数”为例,教师可针对情境“小明和小红在不同城市旅游,记录下同一时刻所在城市的气温。小明记录的气温为-5摄氏度,而小红记录的气温为3摄氏度”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红是在同一时刻记录的气温,但为什么我们将小红记录的气温视为正数,而将小明记录的气温视为负数?”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思维的误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从而帮助他们逐步理解负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对话层次性,利用课程逻辑递进提问
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层次性,问题之间就难以形成具有逻辑的递进关系,就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感到突兀,学生就难以建立知识的结构化框架,进而影响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整体理解。在深度学习视域下,通过注重对话层次性,利用课程逻辑递进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系统和连贯的学习认知,这样他们便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知识的发展脉络,从而提升数学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提前规划好知识点的层次结构,并为使之逐层展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程内容。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前瞻性,使学生在解答当前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进入对下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每个问题都应当与前一问题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递进关系,以便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知识的渐进性理解。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按照如下层次逐层递进。
层次1.基础层次
问题:计算5+3=?
目的:巩固加法基础。
层次2.拓展层次
问题:如果知道5+3=8,那么8-3=?
目的:将加法与减法关联起来,拓展思维。
层次3.深化层次
问题:小明有8本书,借给小红3本后,小明还剩几本?
目的:将数学问题融入实际情境,强化减法概念。
通过这种层次递进的问题设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逐渐理解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起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的联系。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构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认知框架。
四、适时课堂留白,提高学生深度学习沉浸度
如果学生面临过多的信息输入和知识点的快速切换,就有可能导致学习体验不佳,就难以深度地投入学习中,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适时课堂留白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增强他们深度学习的沉浸度,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引入新知识或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思考和整理自己的思路,而不是立即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此外,教师还应适时安排小组讨论的环节,以便学生有机会与同伴分享思路、交流观点,从而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位置”时,教师在讲解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后,可以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来进一步阐释,如提出问题:“你的好朋友现在坐在你的哪一方向?”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观察自己的座位,思考好朋友的位置,并用方位词准确表达。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交流自己对方位概念的理解,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困惑或疑问。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可继续提问:“如果我们组成一个大圈,你东边的同学是谁?西南方向的是谁?”学生可以再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间的互动活动:发给每个小组一张简单的地图(地图上有一些建筑物),学生根据地图使用方位词来描述建筑物的位置,然后让其他小组猜测他们所持有的地图上建筑物分布情况。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方位知识,还能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深化。
五、关注情感体验,给予学生正向的对话评价
如果教学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且教学评价偏向于结果及其正确性,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通过积极的对话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积极面对挑战、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努力和思考,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发现学生在计算圆锥的体积的过程总出现一些错误。此时,教师可以在指出学生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注意到你考虑了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你的努力和思考是值得肯定的。”的同时给予学生建议:“在计算圆锥体积的过程中,你对底面积和高的计算步骤是正确的。然而,在应用公式时遗漏了除以3这一步,这是计算圆锥体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结合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来理解公式。下次在运用公式时要细心检查,确保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你在圆柱的计算方面已经表现得相当不错,只需关注一些细节,便能轻松地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继续保持努力,你必将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努力和积极性,而且针对性地提供错误解析与建议,让学生明白在错误中学习是成长的一部分,促使学生保持向上的学习心态。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对话方法,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提升其学习体验。关注于建立对话结构、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并结合适时的课堂留白,注重对话层次性,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深度学习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道知仁青.小学数学教材对话文本教学的转化价值与路径[J].亚太教育,2023(9):102-104.
[2] 徐明旭.从数学语言到数学模型:小学数学的思维进阶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1):51-54.
[3] 江毅.小学数学优课师生互动特征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42(6):76-81.
[4] 吴厚天.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策略导向:有效的知识建构对话[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32(5):20-22,49.
[5] 安育春.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7):95-97.
[6] 党越,陈鹏.小学数学教材对话文本教学转化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3):69-72.
(责编 梁桂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