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2024-07-02 14:17孙宁宁
国际公关 2024年10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影响机制志愿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研究了志愿服务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正面影响,以及其产生影响的机制。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可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从而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具体来说,志愿服务通过弥补政府与市场供给不足,为居民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内部组织与人际网络。这些都显著提高了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这种正向影响的产生,在于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与市场供给不足,并增强了社区组织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志愿服务;生活质量;社区居民;影响机制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日益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现有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可以通过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丰富其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等途径,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但关于志愿服务如何具体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综述与逻辑分析,厘清志愿服务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解析其产生影响的机制,以期为推进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志愿服务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正面影响

(一)提高公共服务供给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政府和市场的公共服务供给往往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与市场供给的不足,帮助提供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广泛的公共服务,满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例如,许多志愿者会定期到社区为老人、儿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免费教育或培训服务,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1]这相当于增加了社区教育的公共服务供给。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团队会在特定时间到社区提供义诊、协助社区卫生所开展保健指导等,这补充了政府提供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此外,一些志愿团体会举办文艺表演活动、手工艺培训课程,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总的来说,志愿服务显著提高了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了居民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这直接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二)丰富文化生活

志愿服务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许多志愿者团体会定期在社区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居民一起欣赏音乐、话剧、舞蹈等文艺表演,这无疑充实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志愿者组织的文化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往往能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参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一些有专长的志愿者还会在社区开设手工艺培训班,教居民学习绘画、手工编织等技能,培养居民的文化兴趣爱好。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也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说,志愿服务给许多社区居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属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正面效应。总体而言,志愿服务显著拓展和丰富了社区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对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提升居民福祉有着重要作用。

(三)增强社区凝聚力

志愿服务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使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居民共同参与,这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社区义诊时,居民互相帮助传递信息、引导就诊顺序等都会增进相互理解;文艺活动中,居民表演节目、一起欣赏也让彼此更亲近。[2]此外,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居民之间自然形成维护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标,这凝聚起居民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这种志愿服务激发的精神纽带,使居民更积极主动关心社区事务,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志愿服务组织还充当了 “桥梁”和 “纽带”,将原本隔阂的不同居民群体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例如,退休老人参与志愿服务后,与青少年的交往更加密切。可以说,志愿服务增强了社区网络,使居民关系更加融洽,这也从侧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二、志愿服务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机制

(一)弥补政府与市场供给不足

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正向影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弥补了政府和市场无法满足的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我们知道,政府和市场都有各自的局限,很难完全满足居民生活的各方面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更注重基本型服务,对居民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回应不足;而市场服务则以营利为导向,对一些无利可图的公共服务不感兴趣。这就出现了公共服务的空白领域。志愿服务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例如,很多志愿者提供面向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定制化服务,如为残疾孩子的家长讲解护理知识、给孤寡老人做心理辅导等,这是政府的公共服务难以承担的;而一些非营利性的公益活动,如社区文艺表演、环保宣传、义诊等也非市场力量的服务范围。可以说,志愿服务弹性大、针对性强,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满足了居民多元、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这正是它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所在。

(二)增强社区组织与居民联系

志愿服务增强了社区组织与居民之间的联系,这是它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正面影响的重要机制之一。首先,志愿服务为居民提供了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平台,居民可以通过志愿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这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例如,一些社区设立了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可以加入其中,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环境治理、邻里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监督。这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事务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其次,志愿服务组织还常举办一些展示社区历史文化的活动,如老照片展、故事分享会等,这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历史认同,培养他们的社区归属感。最后,志愿服务倡导互助友爱、奉献社会的理念,居民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培养了社区公民意识,这对社区内部融洽与和谐有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志愿服务增强了居民与其所在社区之间的认同、责任和纽带,这是它对提高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机制。

三、志愿服务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及应对

(一)增加居民精力和时间消耗

志愿服务虽然对居民生活质量有正面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形成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居民投身志愿服务需要花费大量业余时间参与培训、活动准备和开展等,这无疑占用了他们工作、学习、家庭和休闲的时间资源。尤其是那些过度投入志愿服务的居民,往往付出了巨大劳动而收入甚微,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身心疲惫。此外,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就存在一定工作压力,一些服务较为繁重或内容敏感,如照料重症患者、支持心理咨询等,都可能给志愿者精神带来负担。可以预见,如果居民过度或长期参与志愿服务,这种时间和精力的双重消耗将削弱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所以,这是志愿服务实施中需要注意的负面影响之一。

(二)可能损害服务对象权益

志愿服务存在的另一个风险是可能无意中损害服务对象的权益。主要表现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个人信息泄露,以及服务中断后对象产生依赖性等。第一,由于志愿者普遍未接受专业训练,服务水平高低不一,一些重大疾病的宣教、特殊人群的关怀等服务可能因水平不足产生负面效果;第二,志愿服务需要获取对象详细信息,这很容易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而信息使用不当也会侵害对象利益;第三,如果志愿服务突然中断,一些依赖这些服务的对象如病患、特困群体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理创伤。这类情况在校园或社区等志愿服务退出后时有发生。总的来说,志愿服务对对象的帮助与损害是同时存在的,对象权益保护问题突出,这方面的监管和预防也是志愿服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对于志愿服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从志愿者和管理者双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第一,志愿者自身应合理安排服务时间,注意身心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可以定期轮岗,适当减少服务时间。同时,要学会管理精力,在家庭、工作、服务之间寻求平衡。第二,志愿服务组织应加强培训和流程建设,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保护好对象信息。建立岗前培训、上岗审核等制度,让志愿者掌握技能,还要提供心理调适支持,减轻压力。第三,完善外部监管与服务协调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考核,开展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构建社区内部协调网络,避免重复服务或中断服务。第四,建立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权益损害可以依法处理或进行赔偿,维护好对象权益。只有不同主体各司其职,持续改进,志愿服务的负面影响才能化解。

四、完善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正面作用,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4]第一,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支持志愿服务发展的文件精神,转变政府角色,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自主参与社区建设。明确政府在志愿服务中的职责,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活动场所。第二,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可以设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就志愿服务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进行合理资助;或设立专项资金,面向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公开申请。此外,完善志愿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高净值人群的捐赠,拓展志愿服务的筹资渠道。第三,建立政府部门与志愿组织的定期沟通机制,听取意见建议,配合提供公共资源,对接需求服务,实现良性互动。只有深化政府和社会在志愿服务中的合作,形成合力,志愿服务才能在社区深入开展并发挥应有成效。

(二)构建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为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除政府支持外,还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形式。首先,要支持和发展独立设置的志愿者社会组织。这类组织具有专业性强、服务持续性好的优势。可以给予其法人资格认证、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支持其立足社区开展多样化公益活动。其次,应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组建企业志愿者队伍。发挥企业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支持员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再次,需要推动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等基金会性质的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面向特定领域或群体的志愿服务项目。[5]最后,要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的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发挥其专业服务作用。总而言之,构建政府引导、社会推动、多方参与的分工合作模式,培育多元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能使这一事业更加活跃和协调有序。

(三)加强系统性管理和协调

为规范和有效管理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建立系统性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也很有必要。首先,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如制定志愿服务促进法,明确规范各方权利义务;出台服务标准、操作流程、监管考核等制度文件,理顺管理新机制。其次,完善志愿服务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抽样式调查,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的志愿服务数据库,加强对参与主体、服务内容和效果等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这可为决策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再次,在社区内部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之间,以及与企业和政府之间要加强信息共享、合作对接和联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支持指导、监督管理全辖区的志愿服务事业。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是完善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保障。

五、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对志愿服务的正面影响及其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志愿服务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志愿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我们应当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加强系统性的管理和协调。只有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务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技术与创新的应用、多元化的服务项目、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及培养和引导更多的志愿者等。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建立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更加便捷、高效的沟通和协作平台,将有助于更好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未来的志愿服务还可以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科技普及等,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方面的需求。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方的合作与协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推动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需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激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建立起一个更加强大和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六、结束语

志愿服务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丰富文化生活和增强社区凝聚力等途径,显著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这种正向影响主要源于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与市场的供给不足,并增强了社区内部的组织与凝聚力。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推动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景一鸣.贴心的为老服务离不开 “细节控”[N].北京日报,2024-02-21(007).

[2] 崔宏尧,刘敏智,于志宏,等.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社区的建设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4(01):7-9.

[3] 翁华鸿,吕暖.志愿服务不止步 绘就最美夕阳红[N].厦门日报,2023-11-28(A06).

[4] 周子怡,王卓,何敬,等.美英公共体育服务中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管理分会).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2023:3.

[5] 刘林.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J].才智, 2023(27):127-130.

作者简介: 孙宁宁,男,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影响机制志愿服务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
浅析提升石化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相关策略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