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视角下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初探

2024-07-02 10:46冯颖
国际公关 2024年10期

摘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 《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生活。本文以 “童心童议”项目为例,介绍了在赋权理论的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如何帮助儿童更好地参与到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中,从而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生活。

关键词:赋权理论;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参与

一、社区概况项目简介

云岭社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办事处,于2022年12月正式挂牌。社区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社区内包括书香大地小区、红星天悦、仕林街及核心半岛大健康产业项目中心等关键区域,总户数5 785户,实有人数10 064人。

“童心童议”项目是由云岭社区与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联合推出的一项创新性社区治理实践。通过将儿童友好理念与共同缔造理念相结合,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更加和谐的社区。项目于2023年12月10日正式启动,采用 “五社联动”机制,建立了强有力的合作平台。

项目前期经过筛选和集体培训,组建儿童议事会队伍,为 “童心童议”项目奠定基础。在项目正式开展期间,社工介绍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引导儿童掌握议事的规则和程序,带领儿童撰写提案,并在议事会下建立了多个议事项目,涵盖生态环保、应急安全、法治宣传、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一多领域的议事项目为儿童提供了广泛参与社区治理的机会,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参与者。在儿童深入社区实践环节,儿童亲身参与社区微治理,对社区存在的问题开展居民劝导和改善工作,如清扫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粘贴宣传标语等。这种实际参与不仅使儿童更好地理解社区问题,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居民对小议员的积极行动表示支持,使社区的文明劝导活动得到更好的推动。为了强化对社区治理的参与,项目决定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常态化文明劝导活动,进一步巩固小议员的参与意识,将社区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这种常态化的活动有望在长期内培养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形成更加良好的社区文明风尚。此外,项目完善了规范化议事流程,确保了活动的有序进行,规范化议事流程包括深入调研、儿童议事、整理提案、提案回复、反馈落实等,使整个活动过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今后的活动提供了经验总结。同时,多层次儿童议事实践是项目的另一亮点,以 “问童需”“听童声”“集童意”“汇童智”四大板块为主体,使儿童议事会成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活动,这有助于提升社区儿童的参与意识,实现童事童议、童事童决、童事童办、童事童管。项目通过 “儿童+”的方式,推动家庭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使家庭成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家庭参与不仅加强了社区共识,也为社区治理带来更大的变化。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构建更加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通过 “童心童议”项目,社区成功探索了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全新模式,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构建和谐社区树立了榜样。云岭社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力量,与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合作,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社区治理,通过 “童心童议”项目,社区不仅激发了儿童的参与意识,还有效推进了儿童在社区微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儿童议事会的活动内容丰富,包括观察社区环境、提出改善建议和参与文明劝导等,使儿童能够亲身体验社区管理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社区责任感和归属感。云岭社区在推动儿童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儿童议事会活动不仅加强了社区内的儿童参与意识,还促进了家庭与社区事务的紧密结合,社区未来将继续通过多层次的儿童议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儿童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儿童为中心推动社区治理的全面发展。

二、赋权理论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赋权理论 (Empowerment Theory)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赋予个人或群体权利,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赋权”的最早使用来自于所罗门的著作 《黑人赋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区》,所罗门认为赋权是社会工作者与当事人一起参与的一种活动,活动旨在减少被 “标签化”为弱势群体的无权感。[1]20世纪70年代,赋权开始在儿童、女性、同性恋者、残疾人等边缘化群体的研究和干预中得到重视。

赋权视角下儿童参与友好型社区建设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人层面,即提高个人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改变不利环境的潜能

在个人层面,“童心童议”项目增强了儿童的自我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通过参与议事会,儿童学习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在讨论中进行有效沟通。项目还帮助儿童培养了社区责任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动能对社区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二)组织层面,即个体能够获得身边的资源,构建支持网络,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在组织层面,“童心童议”项目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正式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社区事务中发挥作用。这种机制鼓励和促进了社区内不同组织 (如学校、家庭、社会服务机构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社区通过这个项目更好地理解了儿童的需求和观点,从而使社区服务和活动更加贴合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三)社会层面,即个人能够参与并影响社会的决策和变革

在社会层面,“童心童议”项目提高了社区对儿童角色的重视,认识到儿童作为社区成员的价值和潜力。项目推动了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儿童的参与,促进了社区更加开放、包容和动态的发展。此外,项目也作为一个成功模式,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借鉴。

三、需求分析

笔者在前期调研过程中,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发现该社区儿童友好参与的需求。

1.获取社区参与机会的需求。儿童缺乏社区参与的议事机会和平台,难以提出自身的需求和建议。

2.提高社区参与意识的需求。儿童对于自身参与社区的价值感较低,认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难以得到社区重视。

3.增强社区参与能力的需求。儿童对于社区参与的运行机制认识不足,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参与解决社区问题等。

4.提升对社区归属感的需求。儿童普遍缺乏对于社区的认识,参与社区实践的机会少,导致儿童的社区归属感较弱。

四、实施过程

(一)对象

本文以云岭社区三至六年级的儿童为对象,通过线上线下招募宣传的方式,最终确定12名儿童为此次项目的成员。

(二)项目过程

首先,通过前期调研分析了解小组成员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赋权理论为基础,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设计方案并展开实务;其次,通过小组工作的形式开展五个阶段的小组工作实务,实务过程开展时间从2023年12月10日开始,每周进行一次,一次90分钟,在实务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和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计划和内容;最后,通过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检测项目的实际开展成效。开展过程如下。

1.团队赋能。通过宣传、招募和竞选等筹备工作,由社工和社区工作者进行集训培优,构建组织架构,正式建立云岭社区儿童议事会队伍,共计12人,平均年龄9岁,通过投票推选出儿童议事会会长1名、副会长1名、小秘书1名和议事成员9名。不同议事角色各司其职,为小议员赋予了秩序和规则、文明和理性的公民精神。

2.理论赋能。在社工的指导下开展儿童议事会微课堂,带领小议员了解儿童友好理念、社会治理的内容和社区概况等相关知识,让小议员树立社区主人翁意识。在社区概况讲解环节中,小议员的互动性较高,问答互动中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善于观察和留意社区内的状况。在讲解儿童友好理念的知识环节,社工引导小议员通过讲演、绘画和文字等形式描绘出理想的社区,进一步加深了小议员对儿童友好理念的理解。在谈到 “如何理解从‘一米高度看世界”的问题时,小议员A回答:“我们和大人一样也可以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解决的办法。”

3.议事赋能。通过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小议员掌握了议事的具体流程及原则,社工引导小议员发现社区内存在的问题,征集议题,提出解决方案。小议员在社工的陪同下,分为三个小组,到仕林街、书香大地、红星天悦小区进行走访调研,发现社区内存在的问题,经过归纳整合发现社区内主要存在垃圾处理不当、居民区噪声较多以及商业区交通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小议员根据议事规则集体投票,最终确定 “社区道路垃圾处理问题”为本次议事活动的唯一议题,并提出契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包括 “增设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社区组织居民按时间段进行清洁打扫”“开展讲座只是宣传”等。小议员投票通过了最终议案,交给云岭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进一步的商讨。

4.实践赋能。社区居委会对儿童议事会的议案进行商讨后,对议案中的问题给予重视,并采纳其中的解决方案。社工和小议员在社区内开展了清扫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的实践行动,并向居民分发宣传册,科普正确处理垃圾的方式;社区居委会充分调动辖区内的资源,增设了垃圾投放设施及垃圾分类宣传栏的告示。议案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成果,使儿童更加关注社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5.总结与巩固。在儿童议事会复盘总结环节,小议员积极分享了加入儿童议事会的心得和收获,社区居委会也为儿童议事代表积极参与本次议事项目、为社区献言建策而进行表彰。

五、项目总结

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在昆明市积极开展了儿童议事会的实践与路径探讨。第一,通过五节小组活动的实际操作,包括团队赋能、理论赋能、议事赋能、实践赋能以及总结与巩固,搭建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社工组建了儿童议事会队伍,通过签到、破冰游戏和职位竞选等方式,形成了具有团队凝聚力的平台。第二,在开展儿童议事会小课堂中,通过绘画和模拟活动,理论知识得以巩固。第三,在第一次儿童议事会会议中,儿童通过讨论提出社区内问题,并形成操作性的议题提案。通过实践赋能儿童社区微治理行动,小组开展宣传海报制作和社区实践,将议题方案付诸实践。第四,在总结与巩固阶段,社会工作者回顾活动内容,巩固儿童学到的知识,并为组员颁发荣誉证书,完成了一次充实而成功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之旅。

六、项目评估与反思

(一)评估

1.推动了社区社会工作与儿童社会工作相结合,形成了共同配合的良好格局,助推了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在项目开展期间,社工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技巧,为儿童参与社区行动开辟了路径,打造出适合儿童的议事平台。同时,社工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出勤率进行评估,关注组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表现,每节活动结束后收集儿童、家长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反馈,适当调整活动的内容和进度,以助力项目预定目标的达成。

2.贯彻落实儿童友好理念,为儿童参与社会治理赋能,给儿童提供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整个项目开展期间,社工注重以儿童的需求为导向,将话语权交给每一位参与的儿童手中,为儿童在分析问题、共商策略、解决问题、成果转化等方面赋能,提升儿童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儿童作为新时代新生力量的作用,将儿童力量融入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与发展。

(二)反思

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易混淆。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支持者与引导者的身份,但是由于儿童参与议事会的经验不足,在前期开展项目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产生过度干预的状况,难以实现深层次的儿童参与。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衡量好自己在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在尊重儿童权利的前提下,真正呈现儿童视角,发现儿童社区参与的价值。

2.儿童议事会的运行机制尚不成熟。儿童议事平台的搭建在该社区是首次尝试,尚未形成成熟的标准和体系。儿童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累积过程,需要长期陪伴和支持,坚持多方协作,共同为儿童打造长效、可持续的参与平台和机制。[2]社会工作者应该连接不同专业领域的力量支持,依据社区实际情况为儿童参与社区行动搭建稳健的平台,实现儿童自身的权利,推动儿童议事会项目常态化运行。

七、结束语

本文以赋权理论为基础,将儿童议事会作为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赋予儿童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增强了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社区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视角,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规划和建设,从而创造一个更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同时,回顾和反思社会工作在儿童领域的服务历程,结合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实践,社会工作者为儿童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需要灵活调整视角,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服务模式,营造出更适宜儿童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社区空间。

参考文献:

[1] 孙奎立.“赋权”理论及其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制约因素分析[J].东岳论丛,2015,36(08):91-95.

[2] 王纯.儿童参与视角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冯颖,女,彝族,云南楚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