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2016-11-24 10:53李彤彤
2016年34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城镇化

李彤彤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过快速发展,城市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城镇化野蛮扩张所引起的诸多城市问题,给居住在现代化城市的人们带来生活不便和健康损失。紧迫的现实要求我国城镇化进行战略调整,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就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进行探究,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居民福利;影响机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年到2015年仅仅三十几年的时间,城镇化率由17.9%增长到了56.1%。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口和资源向城市区域集聚,必然地引起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迅速变化;另一方面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城市无法承受人口、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结构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坚持人的城镇化的核心要求,实现人自身方方面面由农村到城镇的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200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居民福利的全面提升。因此探究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福利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吸取经验,从而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我国的城镇化切实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城镇化改变了什么

不同学科关注城镇化的视角的差异,使各学科对城镇化的定义也有所差别。经济学将城镇化定义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人们脱离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移并发生空间集聚的过程;而人口学更关注人口因素,将其定义为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地域转换过程,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地理学将城镇化定义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社会学定义的城镇化指居民生活方式由农村转为城市的过程。所以,城镇化过程所涉及的领域和内涵是多元的,表现为非农产业化、人口城镇化、地域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城镇化伴随着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质变,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

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对城镇化过程如何影响居民福利,这正是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是如何影响居民福利

要探究城镇化进程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必须先对居民福利的内涵做出界定。目前少有学者对居民福利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 “福利”一词更多地在管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中提及,与我们此处研究的居民福利内涵上相差甚远。罗尔斯J.Rawls、阿马蒂亚·森将居民福利定义为居民个人拥有的资源量,包括权力、自由、机会、收入、财富、价值以及能力和自尊等,是一个人耐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本文在此借鉴他们给出的定义。

讨论城镇化对居民福利的影响,需要从城镇化的作用和这个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城镇化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可以享受着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环境、卫生等资源,居民福利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内在的结构性失衡使房价上涨、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土地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居民的生活,拉低了居民的福利水平。城镇化本是象征着人类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现在似乎进入了发展瓶颈期,我们可以看到,前一时期只重数量和速度的城镇化政策的负效应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一)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整体上规模扩张与经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是城市经济周而复始地动态演化过程,集中体现在城市GDP水平的不断提升。不考虑制度因素,城市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收入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首先,城市经济的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是必然结果。阿玛蒂亚·森认为个人收入的增加是扩展社会成员享有的自由的手段,我们追求更多地收入或财富是因为它们是极好的通用手段,使我们获取更多地自由去享受我们想要珍视的生活。所以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居民福利提升的重要因素。其次,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正如经济学对城镇化下的定义,非农活动空间集聚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城市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发展,在此期间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增加了就业机会,城市进一步集聚,其规模进一步扩大。此外,城市经济增长扩大了城市的市场规模,可以促进消费,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城市经济增长给居民一系列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飞快,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野蛮。由于方法不得当,高投入和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也异常尖锐,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问题也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巨大桎梏。而恶化的城市环境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

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这已经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土地管理法》对此也做了同样的规定。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对居民的住房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尽管城市住宅高效且现代化,但是目前房价高企,并不是所有居民都有能力拥有自己的房子。“住有所居”是传统中国人的梦想,住房需求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商品难以替代的。

城镇化让居民享受和居住着现代化住宅,提高了效率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居民的生活空间被大大的压缩了。人们在狭小拥堵的城市空间里活动,身体得不到应有的舒展和锻炼,渐渐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生产和保障人民生活的一般条件,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给给排水、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环境保护,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在狭义基础设施上纳入了文化教育科教卫生。我们采用广义基础设施的定义,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对居民福利的影响。

城市排水、交通、能源、邮电通讯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居民福利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居民的城市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提升了城市居民福利。这些设施也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城市交通经济

城市交通经济也就是拥堵的经济学分析。城市的交通问题集中体现在交通的供给和需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交通拥堵不仅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危害个人心理健康。此外,交通拥堵还破坏着城市的人居环境,集中表现为大气污染。人们经济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私家车作为交通工具。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已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据伦敦20世纪90年代的检测报告,汽车尾气排放量构成了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交通拥堵导致机动车只能在低速状态下缓慢行驶,频繁地进行停车和启动操作不仅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和噪声污染。

(五)城市环境经济

城市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过度攫取,资源环境自身的更新净化速度难以维持生态平衡。城市环境问题较之生态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包含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

以上的各种污染中对居民影响最大的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地下水和江河湖海,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动植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结果就是水体富氧化导致鱼类的死亡,水中重金属超标导致人类患上某些“公害病”。烟尘、烟气和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使城市空气污浊,使人容易患上呼吸道系统等疾病,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最典型的后果是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各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活在城市的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环境污染也形导致了潜在的医疗费用支出,降低了居民在城市生活的效用。

四、如何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提升居民福利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问题,居民福利的提升也应该是发展的根本目标。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城镇化的速度快于居民福利提升的速度,而且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城镇化的野蛮扩展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愈加突出,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要求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和布局上突出提升居民福利的地位,不能只关注人获得收入和财富,而且着重强调对居民生活质量和实质性自由的发展。

(一)城市经济增长目标的转变

在城镇化发展初期,以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最初原动力的城市规模等级都比较小,需要加紧经济建设的步伐,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增强其经济上的竞争力,吸引劳动力和资源向城市地域聚集。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注重速度和效率,对质量和公平的关注并不多。但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味地强调增长速度和效率而罔顾质量和公平已经不再适用了,粗放的增长方式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交通、住房、环境等条件的恶化。逐渐尖锐的各种矛盾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追求社会分配的公平性,使人们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此新的社会经济形势要求转变经济增长目标,强调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化。

(二)科学城市规划,突出人居需求

城市土地本身的稀缺性给城市发展设定了天然边界。如何使人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需要城市管理者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城市是一个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区域,城镇化伴随着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减少、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等一系列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都要求在城市规划从宜居、发展和发展的视角出发,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上,注重居住区的区位选择,首先保证居住区的环境最优,同时注意配套相关公共福利设施和设置文化休闲地带。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形成了可观的规模,但一方面居民的需求高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存量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曾是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诸如城市基础设施存量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布局、质量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比较混乱,产业化程度低等,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是数量要增长;二是质量跟要上、规划要合理;三是管理要配套。

(四)加强交通管理规划,发展公共交通

在交通管理规划制定中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交通管理入手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鼓励和发展公交、BRT、地铁等公共交通,降低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增加供给只能带来一时的缓解,交通需求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跟着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因此我们要明确交通供给和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念,尽量使交通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均匀,鼓励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保持交通供给方向的平衡,;在交通需求的管理上体现社会公平,保证各社会阶层的交通需求;利用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交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五)城市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城市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城市活动的私人成本是低于社会成本的,因此均衡水平下城市活动量是大于最优城市活动量的。超出最优活动量的部分就造成了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改善城市环境、治理环境污染需要从消除外部性入手。目前国际间流行的排污权收费原则,几种具体实施形式有污染收费、押金制度、经济处罚、财政补贴等,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五、小结

综上所述,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居民生活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也到了战略调整阶段,要求更多地体现人民的诉求,追求人的自由和发展。本文对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各项活动都会对居民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未来的城镇化的推进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人的感受和发展,人应该是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

[2] 简新华,罗钜钧,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J].当代财经,2013,09:5-16.

[3]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03:28-39.

[4]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丁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杨爱婷.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福利增长的经济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6] 欧阳葵,王国成.社会福利函数与收入不平等的度量——一个罗尔斯主义视角[J].经济研究,2014,02:87-100.

[7] 李小胜,宋马林,安庆贤.中国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3,05:96-114.

[8] 郑思齐,万广华,孙伟增,罗党论.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06:72-84.

[9] 朱晖,政府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方案优选决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D]

[10] 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8,02:69-74.

[11] 王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城市规划,2000,04:36-38.

[12] 单卓然,黄亚平.试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调整、行动策略、绩效评估[J].规划师,2013,04:10-14.

[13] 吴德春,饶会林,郭鸿懋,雷仲敏.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06,07:29-37.

[14] 李桢业.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省际差异——沿海地区12省(区、市)城市居民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8,03:41-48.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城镇化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