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疲劳应对策略探讨

2024-07-02 08:46卢青燕周小雪李蕾鲜
国际公关 2024年9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

卢青燕 周小雪 李蕾鲜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渐频繁,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也给学校管理及各项教学活动带来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疲劳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以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着眼点,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疲劳的表现和原因,全面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而探索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疲劳;应对策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疲劳的表现

(一)担忧安全防范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潜在的对大众造成危害的突发事件。[1]我国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晚,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意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2]2003年 “非典”事件后,我国开始着力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分级预警制度的构建。虽然我国高校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充分暴露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弊端。[3]如专业人才和技术的匮乏、基础设备的不完善、防范意识薄弱等,不成熟不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应对千变万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棘手问题蜂拥而至,危及社会功能的安全运行。高校属于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大大提高,鉴于高校群体的特殊性,防控举措尤为严谨,会给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各种消极状态接踵而至,使其陷入紧张、焦虑和压抑的心理疲劳状态中。

(二)担忧校园正常秩序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专业化场所,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会严重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及各项活动的秩序。尽管网络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学生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弥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种种障碍,但无法真正满足理论深入社会实践运用的需求,学生的日常社交、毕业设计、求职和社会实践等均受到很大的影响。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大学生无法有效掌控自己的节奏,因此产生了较强的负面情绪,甚至满满的无力感油然而生。

(三)担忧未来职业生涯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它给整个社会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均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日常社交、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和升学以及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都受到影响,各类大型的线下团体活动均无法正常开展,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而言将是巨大的困扰,以往线下的双选会、现场面试等活动可能会以云方式替代。可借鉴的经验十分欠缺,各种未知性突发性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恐慌感。此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的危害性颠覆了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接触和沟通的频率,阻断了大学生与外界链接、探索自我的途径,为此个体很难理性定位自我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无法有效地制定科学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种种的不确定性使学生的焦虑、恐慌、压抑等疲劳情绪油然而生。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心理创伤

高校大学生群体呈现聚集性强、来源广、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容易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产生身心疾病。[4]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由一系列风险因子引起的,如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集体中毒、群体外伤和群体心因性疾病等,严重影响高校运行秩序和师生身心健康。[5]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和稳定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经历的不仅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抗疫大战,更是一场心灵考验。在其心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的状态下,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不足,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左右。当个体在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内心所遭受的冲击很难承受,很容易产生心理应激障碍,甚至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识及应急管理措施理解不深刻

高校本身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意识不强,缺乏配套设施,提供给学生的应急教育不足,应急教育过于形式化,当突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学生难以科学理性地应对。例如,2020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中,在对新冠肺炎各个阶段的发展状态、危害及防范重点的判断上,大学生能够作出科学理性判断的比例较低,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判断容易受自身经历和臆想猜测的左右,也容易受他人意见或谣言的影响。[6]

大学生正值成年初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依照假设进行严格推理的形式,当面临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于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预判的准确率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他们做出理智、清晰的反应,看待问题也容易倾向于表面化和片面化,对于应急管理措施和防控常识认识不到位,践行能力不足,往往以暂时性的临时举措仓促应对,那么就很容易引发各种不良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二)心理抗挫能力不足

研究显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总体情况良好,50.20%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抗挫折心理能力,但是抗挫折心理能力处于较弱及其以下水平者占总体的6.64%,这是一个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数字。[7]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自杀轻生者大都是因为生活中遭遇困境而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陷入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挫折或心理异常而选择自毁行为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由于对疾病缺乏认知、隔离、消息封锁等原因容易造成个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神经衰弱、焦虑等,这是诱发自杀等不良行为结果的影响因素。[8,9,10]

大学生身心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学生的 “三观”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自制力、意志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还有欠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他们身处高压环境中,无法理性、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所造成不良影响,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

(三)心理援助力量的不足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力感呈现出 “多”而 “大”的特点。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未能解决好心理压力而活得很累,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健康知识相对贫乏,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因而表现出逃避甚至以极端方式应对。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反复和不确定性,学校的工作重心侧重于突发事件防控的具体化事务上,学校难以及时、全面地对学生开展细致的心理干预工作,因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就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很容易陷入消极、疲惫的困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疲劳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高校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必须总结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把握学生的身心规律,探究学生不良状态的原因,切合学生现实特点,创新原有的工作模式,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疲劳的表现和原因,从四级预警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宏观统领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领下,以任务为导向,以处理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事务为主要任务,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队伍水平,提升学校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品质,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建立重点关注人群的跟踪辅导及危机干预机制。此外,增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线上线下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降低网络不当舆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时期,有效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稳步发展。

(二)二级院系统筹协调

制订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计划,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好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团队的建设、培养和管理,多渠道多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积极配合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完成各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如新生心理普测、心理危机排查和干预、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等。同时,要时刻关注心理危机重点人群,定期开展心理跟踪辅导服务。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因此,二级学院要注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健康的学习生活模式,进行必要的娱乐运动,及时有效地疏解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积压的负能量。

(三)班级的组织实施作用

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心理保健员和班干部联手关注班级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协助带班老师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接受学校、学院组织的突发应急管理业务能力培训和心理主题讲座,提升心理服务能力。与各宿舍长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通过日常的沟通交流洞察班级同学的心理异常状况,积极正向引导班级同学,以真诚、热情的心态服务班级同学,坚守尊重、保密、积极关注等服务原则。

(四)宿舍相互支持和配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很多大型团体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落实特殊时期 “暖心”行动,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主要联络人,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了解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动态,第一时间反馈宿舍成员的心境状态及突发心理状况,配合班级心理保健员、带班老师做好宿舍成员心理疏导工作,坚守四位一体心理支持系统中最基层、最关键的一环。此外,还要为同学们积极搭建电话、微信、QQ等线上沟通平台,传达有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身心保健方面的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力,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专题能力培训和学习,协助辅导员或心理老师对重点关注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四、结束语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高校要在加强全体师生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意识的同时,围绕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群体性及危害性等特点,制定和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措施,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急物资保障,提升预防预警能力,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

参考文献:

[1] 原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及处置策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2):101-102.

[2] 耿晨皓,付祎然,董春栎,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22(12):35-37.

[3] 杨宏山.构建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J].人民论坛,2020(S1):110-112.

[4] 麦剑荣,黄洛莹,吴丹莹,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研究: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9):16-18.

[5] 李桂霞.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分析、预防和应急处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4):84-85.

[6] 李永鑫,陈珅.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现状及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3):20-25.

[7] 张丽萍,周广亚.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5(01):138-142.

[8] 李殿江,王琴,尉力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1, 48(8):430-434.

[9] 符国帅,莫圣开,徐玉婷,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广西高校学生心理反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9):307-310.

[10] 张淑娟,王晓薇,桑林,等.吉林省15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128-129.

基金项目: 1.疫情常态化下高职学生防控心理疲劳的预防和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21FD01);

2.高职院校学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和引导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2021FD03)。

作者简介: 卢青燕,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周小雪,女,汉族,内蒙古敖汉人,硕士,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蕾鲜,女,汉族,河南西平人,硕士,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
心理干预对传染病院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探讨
从辅导员角度谈高校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试论新闻记者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正能量的传播
浅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