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弈宇 阴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巨大的变革,政治话语也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长期探索和实践经历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其话语变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从文本、话语、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展开研究,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以及内容分析,剖析了 《人民日报》自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中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变迁及其所达成的社会功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批判性话语分析;话语变迁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 “四个现代化”基础上提出的明确概念,是党历经百年沧桑磨砺,在历史长河中所寻觅的时代答案。《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承担着建构社会共识、引导社会舆论等重要功能。[1]在改革开放45周年和 “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交汇之际,以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日报》中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话语的变迁。梳理其话语变迁脉络,有助于迎合国家、社会与群众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科学内涵的信息需求。
一、《人民日报》“中国式现代化”报道话语的分析框架
本文从三个向度来对 《人民日报》报道中 “中国式现代化”报道话语进行解读,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间段内相关报道话语的变迁,以及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建构。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1978年12月18日—2023年10月22日相关报道。以 “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词,借助Python及后羿数据采集工具,获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 (1946—2023)”中相关报道共计657篇,并用ROST CM6分析。根据 “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与年报道数量变化,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日报》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报道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繁荣阶段 (详见表1)。
二、《人民日报》“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新闻报道频率:由低到高,频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在萌芽阶段与探索阶段,每年的相关报道数量较低,其变化幅度较小;在繁荣阶段,有关 “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呈现爆发式增长,与前两个阶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萌芽时期,主流媒体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探索阶段,随着党和政府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探索,报道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年平均相关新闻报道数量达到21篇,2018年之后出现涨幅;繁荣阶段,整体的报道数量有大幅度提升。截至2023年10月22日,2023年的报道数量达321篇,占总报道数量的48.9%。表明在繁荣阶段,主流媒体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的关注程度有了大幅增加。
(二)新闻报道高频词:由广及深,情感态度愈发旗帜鲜明
新闻报道中的高频词能够较好地反映所获取的新闻报道样本的报道重点、中心思想、重点信息和态度倾向。[2]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新闻报道样本进行分析,形成新闻报道样本中的高频词表 (详见表2)。
从萌芽阶段到繁荣阶段,主流媒体针对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报道的重点有所偏移。在萌芽阶段,名词有 “军队”“农业”等,动词有 “建设”“发展”等,形容词有 “扎实”“稳妥”等,清晰地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现状,反映出该阶段主流媒体对 “中国现代化”新闻报道的探索是稳步推进的。
探索阶段关注的重点进一步深化,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及其成效,凸显了当时新闻报道的全局性。名词有 “思想”“道路”等,动词有 “推进”“治理”等,形容词有 “平安”“友好”等,彰显该阶段主流媒体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在报道重点上的人文性转变和全局化趋势。
在繁荣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的发展视野呈现全球化趋势。名词有 “人民”“世界”等,动词有 “推进”“贯彻”等,形容词有 “和谐”“复兴”等。该阶段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的辐射范围增强,呈现旗帜鲜明的积极转变趋势。
《人民日报》就 “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的信息和态度的变迁:在内容范围上,完成了从深度向广度的变化;在情感态度上,实现了从积极稳健向旗帜鲜明的积极转变。表明主流媒体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新闻报道服务于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
三、《人民日报》“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的话语表征
话语表征是文本实践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纽带。[3]对相关新闻报道话语表征的分析,能够反映话语生产与传播的过程,探索其发展变迁的规律。
(一)新闻报道中“中国式现代化”报道中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指 “在一个文本的空间里,取自其他文本的各种陈述相互交叉、中和”。[4]《人民日报》“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新闻报道,大量引用领导人及权威专家的话语。通过互文性的修辞手法,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新闻话语表达更加贴近受众。
在萌芽阶段,新闻报道在选择上会更偏向于有关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如在 “谋求跨越式发展 推进现代化建设”[5]中,指出我们党所发展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探索阶段的新闻报道更多的是对现代化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如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6]中,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在繁荣阶段的新闻报道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范围进一步扩大。如 “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行”[7]一文立足国际视野,阐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价值。
互文性话语在主流媒体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报道中具有回应社会关切、彰显报道话语的权威与政治性的重要作用,其互文性话语变迁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内涵的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报道中的话语修辞
通过对于三个阶段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较多的话语修辞手法以对偶、设问为主。
对偶的使用在探索阶段和繁荣阶段的新闻报道中出现较多,萌芽阶段偏少。此类话语一般在段首的位置,起到概括整段的作用。对仗整齐的结构和高度凝练的表达能够帮助受众迅速了解该段意义内涵,激发读者的共情。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8]中使用了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的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
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萌芽和探索阶段较多,繁荣阶段较少。设问通过作者自问自答的形式,将重点问题解答,使新闻报道的内容聚焦。例如,在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道路”[9]中使用了 “还是选择救亡进步……自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表述,将文本的重点以疑问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展现更加清晰。
四、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的社会实践
文本分析和话语表征都是服务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则是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映,其对于社会具有共识形塑的作用。[10]通过对 “中国现代化”新闻报道在三个阶段所形成的语义网络结构分析 (详见图1),发现随着时间的推进,各个时间段的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层面也逐渐深化、网络节点的数量也呈现增长态势。
(一)以“发展”为主题的意识形态变迁
在萌芽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主流媒体有关该议题的建构紧紧围绕 “农业、军队现代化”进行报道。社会语义网络结构图中心位置则为较具象的词汇,反映了该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探索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主题更加宏观,凸显中国的发展特色。语义网络结构更为紧密,中心位置词语主要为 “道路”“体系”等更加具备全局性的词汇;在繁荣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主题更加立足国情,以 “中国式”链接 “人民”等词语,更具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更多作为实践活动的纲领,作为标准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从萌芽阶段到繁荣阶段,主流媒体对 “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的更新从未停止,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报道主题一以贯之的主旋律。
(二)网络节点的多元化趋势
社会语义网络结构图中,节点的数量多少与新闻报道的议程结构复杂与否、关键概念的数量多少都有着强关联性。[11]
从图1中可见,萌芽阶段有32个节点,核心词汇主要是 “军事”等6个关键词,主题是现代化对象的诠释;探索阶段有35个网络节点,其核心词汇也拓展了 “新时代”等8个关键词,主题增添了对于现代化实现路径的探索;繁荣阶段有39个网络节点,核心词汇补充 “思想”等12个关键词,其主题在原有的基础上,诠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活动。
通过对社会语义网络结构图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主流媒体针对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报道的议题建构是以 “发展”为核心要义,对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诠释也是逐渐深入的;纵向对比三个阶段的社会语义网络结构图,网络节点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关键词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五、结束语
《人民日报》作为 “中国式现代化”新闻报道的排头兵,其话语的变迁将 “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阶段时的意涵准确传播给读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话语表达的重点也从微观具象转为宏观全象的内容,其话语变迁也伴随着社会现实的嬗变而发展,其根植于社会语境,具有鲜明的现实特征;也在社会现实中发展,以促进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不断优化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主流媒体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有文本话语实践和意识形态社会实践双重属性,是权力的一种符号表征方式,并将表征与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紧密联系起来。
主流媒体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变迁,一方面是基于党和政府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释程度的不断深化,摆脱了 “他述”的思维逻辑,实现了真正 “中国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环境的不断前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以 “中国的方式”实现 “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想新战略,主流媒体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变迁应顺应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不断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深刻认知。
参考文献:
[1] 林晖.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02):41-47+94.
[2] 陈刚,石晋阳.《人民日报》大气污染报道(1996—2020)的话语变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6(03): 103-115.
[3] 朱桂生,黄建滨.青年医生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从语言偏见到信任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18(03):12-18.
[4]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83.
[5] 冯顺桥.谋求跨越式发展 推进现代化建设[N].人民日报, 2002-9-29(005).
[6] 沈壮海,刘灿.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观察者说)[N].人民日报,2021-4-16(009).
[7] 杨耕.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行[N].人民日报,2023-9-14(004).
[8] 本报评论部.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人民观点)[N].人民日报,2023-8-24(006).
[9] 左宪民.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道路(人民观点)[N].人民日报, 2001-6-30(006).
[10] 李明德,赵琛.当代中国共产党使命建构与变迁的媒介话语分析:基于1978-2020年 《人民日报》 “7·1”社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4):116-124.
[11] 黄河,李政,杨小涵.西方媒体奥运报道的议程网络特征及北京冬奥会传播对策:基于近6届奥运会新闻报道的语义网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05):10-20.
基金项目: 1.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媒体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变迁研究” (项目编号:XCX20230185);
2.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 “全媒体语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2023JSJYDJ1019)。
作者简介: 朱弈宇,男,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阴健,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