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2024-07-02 08:13王子健秦祉怡
国际公关 2024年9期
关键词:框架理论北京冬奥会国家形象

王子健 秦祉怡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多层次交往日益密切,研究中国在拉美媒体中的形象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框架分析理论对拉美7家主流媒体涉北京冬奥会报道进行解析,探究拉美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新闻框架,拉美媒体构建了国际竞争力提升、经济全方位发展、共享发展红利、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在环保事业中担任重要角色的中国形象。本文结合拉美社会实际和中国对外传播现状,为中国国家形象在拉美地区传播提出相应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北京冬奥会;拉美;框架理论

一、拉美主流媒体涉北京冬奥会报道三层框架分析

通过各家媒体新闻网站历史报道数据库,我们分别以 “Pekín 2022”“Beijing 2022”“Los Juegos Olímpicos del Invierno 2022”和 “los JJ.OO”为搜索关键词,共收集到144篇报道。经过样本清洗,将144篇报道中部分广告信息、非中国籍运动员获奖新闻和无关报道剔除,余下共计100篇符合条件的报道。

(一)宏观层面分析

小组先根据时间对其主题、数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并将报道按主题分为各方态度、赛事筹备、文化宣传、环保、奥运会意义、冰雪运动、运动员、中国国家发展八个议题。

各方态度:世界各国对于北京冬奥会的总体态度;赛事筹备: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文化宣传:开闭幕式、吉祥物等内容;环保:人造雪使用、清洁能源的使用等问题;奥运会意义:北京冬奥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冰雪运动:“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等内容;运动员:主要包括对谷爱凌、朱易两位运动员的评论等内容;中国国家发展:包括中国国情、国际地位等内容。一篇文章可涉及多个议题,统计发现,赛事筹备 (58篇)在所有议题上占比最多。因此,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涉赛事筹备报道数量进行了整理,有以下发现。

关于该议题的前期报道 (2015—2019)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对于举办冬奥会的基础设施准备情况。《时代报》在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北京市在成功取得冬奥会承办资格后掀起的建设热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拥有654个冰场,是2015年的三倍,政府计划再建400个。”同样,还有媒体在报道中提到了场馆的高效重复利用:“中国首都将能够 (在2022年冬奥会)重新利用部分2008年的设施。”部分媒体在交通建设方面也有所提及,如 《宇宙报》在一篇文章中提道:“开往张家口的高铁正在建设中,可将旅行时间缩短至50分钟。”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如何控制疫情并保障赛会的顺利开展、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稳定运行成为赛事筹备的新挑战。因此,关于赛事筹备这一议题的后期报道 (2020—2022)的焦点也有所转移。2021年7月至8月,因疫情而被迫延期的2020东京奥运会举办。在东京奥运会后,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政策的关注。因此,在9月有两篇报道指出 “(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控将比日本更严格”;10月,北京宣布将加大疫情防控力度以避免大规模疫情暴发。《宇宙报》的一篇报道提到中国政府采取该政策的 “首要任务是根据其他体育赛事的经验和中国目前实行的防疫政策,保障所有参与者以及中国人民的安全和健康”。2022年2月,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各国运动员相继来到中国,各媒体对运动员关于运动会防控措施的评价进行了报道,而拉美七家主流媒体对疫情防控主题的报道也迎来了最高峰。

(二)中观层面分析

1.报道篇幅分析

本文将新闻报道的篇幅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500词以下为短篇报道,500—800词为中篇报道,800词以上为长篇报道。

在所有100篇报道中,有一半是短篇报道,长篇报道略多于中篇报道。短篇报道以硬新闻为主,主要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直接报道,典型的有 《基耶尔莫·拉索总统抵达北京商谈债务问题》。中长篇报道则以软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文章中不仅体现了主要的新闻事件,而且还对这一新闻事件的背景进行了介绍,且花大篇幅加入了媒体自己的分析与观点。这一类报道中典型的有 《奥运会与中国的地缘政治》。

2.倾向分析

“正面报道”的报道内容为正面和积极的部分;“负面报道”则相反,关注点为社会中的反面事件。“中性报道”介于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中立性、客观性,是报道中最为广泛的形式。[1]在报道倾向性的分布上,中立倾向的报道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正面报道,最后是负面报道。

3.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赛事筹备和文化宣传两大主题

在赛事筹备方面,一些媒体赞扬了我国防疫成果,认为我国成功在境内控制了病毒的蔓延传播。例如,“得益于严厉的措施,中国成功地在其领土上控制了疫情”。媒体还指出,正是中国有效的防疫措施才使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由于中国人民以如此出色和安全的方式搭建舞台,奥林匹克精神才能如此闪耀”。

在文化宣传方面,不少媒体赞扬了中国为举办冬奥会做出的准备。一些媒体对壮观的开闭幕式进行了描写,还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在会场的应用:“会场中央舞台设有 11 600 米的高清 LED 屏幕”和 “使用实时运动技术的人工智能”。一些媒体还对吉祥物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介绍:“冰的中文意思是‘冰,意味着纯洁和力量,而‘墩墩则意味着真诚、活泼和健康。”

拉美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则集中于各方态度和赛事筹备这两大议题。同时我们发现,负面报道大量引用了西方通讯社的报道内容。经分析,拉美主流媒体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主要分为独立撰稿和转载外国通讯社报道两种,其中转载外国通讯社报道数量略多于独立撰稿报道数量,且转载的外国通讯社无一例外全部属于西方通讯社。如果以新闻媒体为单位,我们发现阿根廷 《号角报》独立撰稿比例最高,达到100%,而该家媒体的报道均为正面报道和中立报道;然后是哥伦比亚 《时代报》,独立撰稿比例接近50%,正面报道和中立报道比例分别为20.4%和61.2%。

(三)微观层面分析

1.标题分析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对读者产生阅读兴趣以及对于内容的关注程度产生重要影响。[2]

多个标题运用反问句,如 《北京 “绿色奥运会”真的是绿色的吗?》,引发关注的同时暗示报道立场,即 “绿色冬奥会”并不如所想的那样绿色。还有些标题选择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如 《奥运抵制会如何影响本已紧张的中美关系?》。

在标题的用词方面,有的标题使用了带有价值判断的语汇,体现了对所报道内容的感情倾向。《奥运抵制会如何影响本已紧张的中美关系?》使用 “tensa relación” (紧张的关系)来描述中美关系;《谷爱凌,2022年北京奥运会上的 “雪公主”,最终卷入中美地缘政治之战》,更是直接使用 “la batalla geopolítica entre EE.UU.y China” (中美地缘政治之战)一词。

2.词句分析

通过AntConc的词频统计和词丛功能,我们在涉华语句的分析方面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涉北京冬奥会的大量报道被置于中美冲突大背景下。大量表示冲突的词汇出现在报道中:其中 “美国”出现了174次,“俄罗斯”出现了114次。而在描写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后的国际政治形势时,媒体多用 “紧张”“冲突”“竞争”和 “抵制”等词汇。尽管冬奥会本身是一项体育盛事,但许多拉美媒体倾向于使用冲突框架对其进行报道。

第二,多数媒体认可中国自2008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但对其有不同理解。在描述当今中国时,媒体多使用 “增长”“发展”等词汇。这两个词汇不仅经常和 “经济”一同出现,而且也常同 “科技”“可持续”“关系”等词语共现。另外,也有部分媒体使用 “威胁”“武装/武器”等词语,常常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如 《信使报》在一篇文章中提道:“自2008年以来,中国更公开地进行对抗。”这体现了拉美对中国发展的一种复杂态度。

第三,拉美媒体报道中展现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成果,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本次冬奥会上,许多地方都展现着独有的 “中国气派”和 “中国风格”,拉美媒体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中国元素并向读者进行解读。如阿根廷 《号角报》在解读闭幕式 “折柳惜别”这一幕时说道:“他们会从树上折下一根树枝,这样的离别就不是‘永别,而是‘再见了。”这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和平友好的精神特质。

二、拉美主流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

(一)政治形象

在拉美主流媒体眼中,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巨大的、多方位的提升,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并且有能力代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展开 “竞争”。如 《号角报》在一篇报道中所说 “北京冬奥会时的世界……与以往西方单极化不同”。

(二)经济形象

在拉美媒体眼中,近年来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这将为中拉经贸合作提供良好契机。有媒体指出,中国在 “进行经济改革,追求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且 “通过开发计算机芯片等产品,努力减少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技术依赖”。另外,大多数媒体认为拉美应当抓住机会,积极寻求拓宽同中国的合作。正如厄瓜多尔总统提道:“我们确信,(合作)结果将是积极的,并将使厄瓜多尔人民受益。”

(三)文化形象

在文化传播方面,拉美媒体在中华文化语境下,对开闭幕式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度解读,展现了中国 “团结”“吉祥”“幸福”的精神特质。有媒体引用了对开闭幕式导演张艺谋的采访,对 “简单”这一理念进行了解释:“简单……但具有超凡的力量。”对文化意涵的解读还包括场馆的建设理念:“‘雪如意不寻常的跳台滑雪场地,设计成传统的‘如意权杖,象征着权力和好运。”拉美媒体在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中看到了不同的理念:“北京2022年的口号是‘一起向未来,这指向一点:中国这个大国,正在寻求共同繁荣。”

(四)环保形象

在环保议题上,拉美媒体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践行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充当着关键角色。如 《号角报》提到 “(北京冬奥会)实现 100%的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供电,这将是历史上第一届实现这一目标的奥运会”。尽管仍然有拉美媒体对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否真正环保提出了一定的质疑,但是在总体上,拉美媒体仍然对中国在环保方面做出的努力持肯定态度。

(五)体育形象

拉美媒体对中国不断蓬勃发展的冰雪运动表现出极大兴趣。《号角报》一篇文章中注意到,在做出 “三亿人上冰雪”的承诺后,中国掀起了 “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雪上运动热潮”。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媒体不仅注意到了冰雪运动本身,还注意到了冰雪运动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如 《时代报》在一篇文章中反复提到的河北小镇太子城。文章提到,冰雪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促使村民摆脱了 “极端贫困”,因为 “快速增长的旅游业吸引了年轻人,也肥了他们的钱包”。

三、结束语

(一)促进多主体传播,优化话语表达系统

中方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当注意转变话语表达系统,除了政府部门话语,还可以加入更多民间话语元素,促进 “可亲、可爱、可敬”、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建构。如在一篇报道中,参与北京冬奥会主题歌曲录制的阿根廷女歌手Sofía Vicente Resk讲述了在中国长达十年的生活经历,描述了她眼中的中国,这既增强了真实性和趣味性,又引发了观众共情。

(二)增强差异化传播,根据各地特点定制传播内容

拉美各国民族结构与社会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各国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也不同。面对这种情况,中方要以受众为中心,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从收集到的报道来看,在经济相对落后、白人族裔占比相对较低的国家,发展传播学理念更深入人心,媒体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能否为地区和国家带来红利。如秘鲁 《商报》的一篇报道中就指出了中美崛起的不同,并且捕捉到北京冬奥会 “热爱和平”和 “共享发展”的理念。针对这些国家,我们的对外传播议题就应当集中于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发展能够为拉美带来的红利,增强对外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积极主动出击,通过争夺议程设置权增强国际话语权

由于众多西方媒体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在这一话语体系下的拉美媒体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弱势地位,自己的声音难以被外界所了解。两个因素相交织造成了中国在拉美地区对外传播的相对弱势地位。在我们收集到的100篇报道中,发现了一篇从中国立场出发的涉冬奥会报道。该报道由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撰写,极为详细地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办赛理念和办赛特点。因此,中方应当更加主动出击,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在各国本地的媒体上直接传递中国的态度与声音,而非被动地等待其他媒体转载引用。

参考文献:

[1] 张潇.基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 “绿色北京”城市环境形象建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2] 郑媛.《纽约时报》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课题项目: 项目来源:吉林大学2022年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 《拉美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北京冬奥会为例》 课题,项目编号:S202210183037。

作者简介: 王子健,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西班牙语语言学;

秦祉怡,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西班牙语国家研究。

猜你喜欢
框架理论北京冬奥会国家形象
北京地区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冬奥会对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北京冬奥前期长春市冰雪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基于框架理论的隐喻翻译
浅析框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困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