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的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群建设研究

2024-07-02 16:29:14李鸽
求知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碑刻校本课程小学教育

摘 要:济宁有着丰富的碑刻资源,教师可以碑刻为载体构建相应的特色校本课程群。分析了济宁汉代碑刻的教育价值及其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契合性,提出了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群开发原则,探讨了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群的构建,研究了校本课程群的实施效果与影响。

关键词:碑刻;校本课程;小学教育

作者简介:李鸽(1990—),女,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其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被赋予了更多使命。建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1]。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济宁有着丰富的碑刻资源,这为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研究以济宁碑刻资源为核心内容,对特色校本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厚植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供参考。

一、济宁汉代碑刻的教育价值及其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契合性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汉代经济文化繁荣,儒家思想的传播较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汉代碑刻从宏观上看分为三类:汉碑(墓碑、记事碑)、汉题记石刻、汉画像石(包含汉画像石题记)。据统计,济宁境内现存汉碑有39块,占全国汉碑存量的半数以上,堪称国内之冠。邹城博物馆《莱子侯刻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汉碑隶书;曲阜孔庙所藏的西汉《北陛刻石》《五凤刻石》,体现了汉字由篆入隶的变化;收藏于济宁市博物馆的西汉《景君碑》是我国较早的定型碑之一;曲阜孔庙所藏的《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为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碑刻;济宁市北郊萧王庄东汉任城王墓,保存有黄肠石题刻七百多石,集中向世人展现了汉代民间书法的独特风貌,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2]。这些历史悠久的碑刻珍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书法艺术,以及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水平的宝贵资料。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济宁这块具有丰厚人文积淀的土地上熠熠生辉,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挖掘[3]。

地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有一定难度。相较于一般教育资源,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知识性、工具性、技能性的特点,我们很难通过简单的教学活动完全展现其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因此,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课程设计,使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合理、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目前,以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进行课程化组织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等方面,尚未有以济宁汉代碑刻资源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而济宁地域文化资源在教育方面又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的特色校本课程群建设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围绕济宁汉代碑刻资源,开发了相应的校本课程群,以此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素材的教育价值。

二、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群开发原则

在构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群时,明确设计原则至关重要。设计原则不仅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方针,更是提升课程质量、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基础。对于以济宁碑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群而言,设计原则更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地方性原则:植根济宁,弘扬地域特色

遵循地方性原则开发校本课程群,能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同时,这样不仅能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能为地方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在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群时,我们必须紧密围绕济宁地区的碑刻资源,深入挖掘济宁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弘扬济宁的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地方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二)文化性原则:传承文化,深入挖掘内涵

在建设校本课程群时,我们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弘扬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在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建设校本课程群时,我们要注重对济宁汉代碑刻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对碑刻的历史背景、书法价值和审美价值等进行深入研究,将济宁儒家文化融入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济宁碑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三)教育性原则:符合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在建设校本课程群时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群要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我们在构建校本课程群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4]。

(四)实践性原则:强化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在建设校本课程群时,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碑刻临摹、创作展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济宁碑刻的艺术魅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群建设

笔者所在学校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整合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济宁汉代碑刻文化资源,构建了目标定位清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实施方式多样、课程评价多元的校本课程群。

(一)系统规划,构建科学的校本课程群建设模式

首先,我们要明确校本课程群的开发理念,强调其在文化传承、教育创新和社会参与方面的多重价值,积极打造课程建设联盟,构建学校、博物馆、实践基地等多方联动的联合开发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还能提升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我们要整合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济宁汉代碑刻文化资源,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确定相应的教学主题,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济宁汉代碑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为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四个方面,明确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策略,建立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最后,我们要打造相应的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更便捷的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同时构建课程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高效利用。

(二)策略先行,提炼校本课程群设计策略

背景分析,需求对接;立足本土,专业引领。在课程设计之初,我们要细致分析教育背景和学生需求,以确保课程内容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契合。同时,我们要充分结合本土文化特色,以专业视角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聚焦发展,体系构建;纲要编制,实践检验。我们要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精心编制课程纲要,并通过实践应用来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

问题导向,反思优化;多维合作,质量保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反思和调整,以确保课程质量不断提升。同时,我们要积极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合作,构建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以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三)内容整合,打造富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该方案所强调的整合性教育理念,在校本课程群的构建中应得到有效体现。对于校本课程群内容的规划,我们不仅要注重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和学生个人经验的融入与整合。笔者所在学校以济宁汉代碑刻为基础,确定了六大校本课程主题,分别开发了“走进汉碑”“汉·乐舞”“汉画像石上的史诗”等校本课程,这不仅凸显了地方文化和历史特色,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索、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得课程更富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以“走进汉碑”课程为例,该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原则,以书体演变历程为基础,以隶书《乙瑛碑》为基本临习范本,以拓片制作为切入点,以刻碑、拓碑、临碑等活动为表现形式,同时融入了博物馆“访碑”研学实践活动,能引领学生了解汉碑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逐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四、校本课程群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群自实施以来,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与较大的社会影响,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分析。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该校本课程群的实施有效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通过相应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不仅提高了人文素养,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学术性角度来看,该校本课程群的实施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通过深入研究济宁汉代碑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师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该校本课程群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部分学生对碑刻文化理解困难,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引导。

五、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济宁汉代碑刻作为济宁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我们要围绕其建设特色校本课程群,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以济宁汉代碑刻为载体系统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群,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促进济宁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这样的校本课程群能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的机会,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下一步,笔者将深化对该校本课程群的内容建设的研究,同时关注校本课程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此外,笔者还会对该校本课程群的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地方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提供更为严谨、科学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李取勉.天下汉碑半济宁[J].走向世界,2018(36):44-45.

龚莉娜.让课堂走向家乡:基于花园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J].中小学校长,2023(10):62-65.

胡广跃,孙坤.汉代碑刻研究概论[J].大众文艺,2016(4):49.

方宇.谈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8):95-96.

猜你喜欢
碑刻校本课程小学教育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4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0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5:51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5:11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2:34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0:38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