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耀锋
【摘要】教师从精选问题资源、设计问题方案、组织问题讨论、升级问题探索的教学角度出发,在教学活动中推出实验前置问题,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对实验内容、实验程序、实验操作、实验问题展开探索,引导学生建立实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塑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启动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前置问题;教学实践
化学实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化学反应积累更多认知素材,帮助学生降低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助力学生化学学科综合能力提升。为了顺利启发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教师创新化学实验方案,结合学生基本实验学情,对接实验条件,围绕实验内容、实验进程、实验效果等方面,针对性投放具有引导性、思考性的实验前置问题,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方向,为实验活动有序推进提供助力。
一、精选问题资源,解析实验内容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剖析化学实验内容,围绕实验内容中蕴含的知识重点和实验实践的操作难点,精选具有针对性、引领性的化学实验前置问题,为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梳理实验流程提供帮助。学生以这些前置问题为切入点,在实验活动中经历观察、思考、实践等操作,逐步理解相关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的规律特点等,进而内化相关化学知识点,为构建完整性、系统性化学知识认知体系奠定基础。
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眼界,教师增加实验前置问题的开放性、启发性,助力学生发散实验操作思维,锻炼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在“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组织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温水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者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在学生明确这个基础知识后,教师出示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角架、酒精、棉花、滤纸、火柴、剪刀、乒乓球、水等,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实验材料,并投放实验前置问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针对不同的火源,如何进行快速、安全灭火?学生接触到问题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激烈讨论,梳理出诸多探索实验方案。适宜的前置问题为学生指明实验探索方向,有助于学生在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程序的梳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内化化学知识。
为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实验活动中投放开放性实验前置问题,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验空间中展开探索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放性前置问题的投放配合小组合作实验方式,能够弥补学生思考的欠缺,提升探索方案的多样性、准确性,引导学生在碰撞出化学思维火花下完成疑点知识的解答。
二、设计问题方案,启动实验程序
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产生的反应物或反应速率会有一定的改变。教师以实验条件为问题设置的切入点,设计系统性问题设置方案,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实验变化、实验步骤等进行深入观察、研讨,以自主探索、团队协作、查阅资料、师生交互等方式展开深度学习。围绕实验条件设计的前置问题,让学生在认知实验特殊性基础上关注动手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教师将初中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围绕各类实验条件,以不同实验仪器、器材的使用方法为主题,设计系统性实验前置问题。如化学实验中涉及较多的“加热”操作,需要用到酒精灯或酒精喷灯,教师在组织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水的沸腾、燃烧条件等实验活动时,围绕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投放“酒精灯的点燃、熄灭时机是什么时候”“酒精灯的熄灭方法是什么”“酒精灯存放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等问题。学生通过解答问题,积累酒精灯的正确点燃、熄灭、存放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为实验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这些问题的难度较低,教师将其融入各类加热实验的前置问题中反复提及,对学生实验安全意识、规范意识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在需要加热操作的实验中投放有关酒精灯正确使用的前置问题,通过增加相同问题出现的频次,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特定实验仪器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规范操作保证实验安全的问题反复提及,能够对学生畏惧操作和随意操作的行为进行有效纠偏,强化学生规范操作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精神。
三、组织问题讨论,优化实验操作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学情,将实验前置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经历一番探索能达成的范围,并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实验问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知识迁移应用中探索化学新知。教师对讨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实验思想方法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解决实验难点、疑点,帮助学生夯实化学认知基础。
不同学生的学科认知基础、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以“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当的留白处理,鼓励学生小组内沟通、交流,提升迁移学习成效。在组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活动时,学生已经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对气体性质的探索和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收集气体方法具有一定了解。教师客观判断学生的实验认知水平,带领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不同气体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收集方法等知识,引导学生将不同气体的性质进行系统性梳理。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实验环节,教师投放实验前置问题: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区别之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有哪些收集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互动交流环节,讨论实验操作方案,为顺利推进实验活动作好铺垫。
教师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是为了在小组讨论、合作环节,表现优异的学生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后进学生,引导后进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确保实验活动有序、安全推进。部分小组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不妨为其投放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操作流程、排水法的实验原理、排空气法的实验原理和适用的气体范围等思考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实验探索学习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升级问题探索,促进实验内化
在实验活动组织时,教师对实验程序进行预设,对学生在不同环节可能产生的疑问、出现的操作错误、获得的反馈等做好客观预判,并事先设计好实验问题,在学生出现相应问题时进行投放,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启发学生化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新知的内化。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变化性的特点,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验体验,教师不妨对接学生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化元素,升级实验问题的深入探索,设计具有前瞻性的实验前置问题,对衔接实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实验成效、强化学生化学应用意识起到推进作用。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投放实验探索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实验操作,能够引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化学知识的内化成效。在教学“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延伸实验训练维度,投放“运用酸碱性检测方法检测小区绿化带土壤的酸碱性”“家里能找到哪些酸性或碱性的物品”“酸性或碱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等实验前置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探索,并将探索过程、实验成果反馈到家校信息交流平台。部分学生尚不完全掌握酸碱性的检测方法,对实验操作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搜集、筛选、整合相应的实验资源发放到信息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实验指导,为学生指明实验操作方向。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应用迁移,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教师以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主题,设计不同形式的生活化实验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场景中的物品完成实验操作,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实践中内化学科知识,掌握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学科特点。
学生的化学知识内化及应用、化学能力锻炼及提升、化学思维激发及拓宽皆可通过化学实验活动实现。为了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落实这些教学目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细致研读实验内容,结合学生化学知识认知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针对性投放具有层次性、前瞻性的实验前置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驱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探索实验活动蕴含的实验原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深度学习环节,以达到多层次、多维度训练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亮.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35).
[2]周晓倩.浅议如何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24(02).
[3]王萌.浅析初中化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及实施[J].学苑教育,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