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2024-07-01 19:47张榕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游戏探究

张榕

【摘要】幼儿的游戏是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有独特的视角、体验、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基于幼儿的视角,支持幼儿尝试解决问题,推进游戏发展,从而引发幼儿在游戏中深度学习。对幼儿而言,深度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关键词】游戏;探究;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幼儿高阶思维和提升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将多领域知识相互融合,帮助幼儿实现迁移和拓展知识,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深度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渐进的构建过程。以往在班级区域游戏中,往往容易出现游戏趣味性不足、浅尝辄止、教师解读幼儿能力不够、教师急于告知答案、活动过程流于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粗浅、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园正在开展的“STEM教育”课题研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和实践,通过提供有教育意图的游戏材料、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游戏情境、聚焦问题的游戏分享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独立自主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幼儿“好问”“好思”,从而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深度学习。

一、抓住契机——激发幼儿主动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能促使幼儿以十分投入的状态,积极地在各项活动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幼儿的行为,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发现幼儿真正感兴趣并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探究内容。

如: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对小球的滚动产生了兴趣,教师及时鼓励幼儿寻找身边的材料,自由探索小球的滚动;当幼儿对滚动的轨道产生兴趣时,教师又继续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建构技能,搭建不同的轨道来感知影响小球滚动的变量,从而激发幼儿持续的探究兴趣。又如:幼儿在游戏中对从镜子里能看到身后的同伴和远处的景物产生了兴趣,教师及时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语言肯定幼儿的创新想法,给予幼儿支持,引导幼儿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倒车时通过镜子可以看到后面的车或人,从而自发生成了“倒车比赛”的游戏。幼儿在引导和鼓励下不断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新游戏的创设。这种源于幼儿自发的活动,更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给予支持——鼓励幼儿深入探究

在幼儿的深度学习过程中,强调的不是学科的重要性,而是重在如何让幼儿通过探究、操作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幼儿对问题解决的思考。当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时,幼儿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1.材料支持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发展目标,我们在区域环境中提供更多的是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自主探究、思考创造的空间,引发深度学习。

如:中班开展“宠物游乐园”的游戏时,幼儿出现了:宠物乌龟需要游泳,可是宠物游乐园里只有跑道和滑梯的问题。于是教师及时提供多种建构材料,引导幼儿用建构材料搭建游泳池。游泳池建好后,幼儿又发现—用积木搭建的游泳池很容易倒、不牢固;游泳池建得太小放不下宠物乌龟等问题。于是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幼儿调整并增加材料,用大乐高积塑进行改造。幼儿再次搭建了一个大的椭圆形“游泳池”,这次幼儿解决了积木容易倒和游泳池太小的问题。之后幼儿又提出了新问题:“我们平时去的游泳池都有跳水的跳台,乌龟也需要。”接着又继续增加米字积塑、易拉罐、泡沫地垫等材料,支持幼儿改造游泳池,最终一个有跳水台的超大椭圆形“游泳池”就在幼儿的手中“完美”地呈现出来。可见,丰富的材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又如:大班开展“奇妙的电”的游戏时,幼儿在“灯泡亮了”的实验成功后,提出了制作“台灯”“霓虹灯”的想法,于是教师及时提供了灯泡、电线、开关、纸盒、电路底座、电池盒、木棍、气球杆、“全家桶”、泡沫胶等材料,支持幼儿尝试制作“台灯”“霓虹灯”。幼儿从尝试连接一个灯泡亮,到实验几个灯泡串联一起亮,再到探索让几个灯泡能在不同时间前后发亮,幼儿在探索中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灯泡与电线及开关之间的关系,最终完成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

2.提问支持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立足过程的学习。幼儿在不断努力寻找并尝试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知。要促进幼儿自主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猜想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增强幼儿探究的目的性,帮助幼儿将已有经验与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联系,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持。

(1)发散式提问。思维始于问题。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通过各种发散式的提问,能更有效帮助幼儿不断深入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

如:幼儿在探究“会跑的小车”时,幼儿出现了小车只能跑出一点点的距离,于是教师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什么方法能让小车跑的远些?”这样发散式的提问,能有效帮助幼儿扩散思路,于是就有了很多种不同的猜想:“要用大轮子”“是因为电池的电量不够,要加多一点的电池”“是因为轮子没有固定,会歪掉,所以跑不起来”“是因为轮子跟齿轮对不上”……有了这种种不同的想法后,幼儿随之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试验,由此推动着幼儿不断深入探究,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2)探索性设问。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才能真正地引发幼儿持续、深入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本质,对幼儿提出更开放式、探索性的设问,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引发幼儿持续、深入的学习。

如:在科学区“倒车请注意”游戏中,出现了幼儿只使用平面镜,游戏进度一度停滞不前的问题。教师及时抓住重点,对幼儿进行探索性的设问:“哪种镜子能看得(后面)更多更广?”引发幼儿主动尝试、对比、发现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不同镜面成像不同的现象;在幼儿探索用一面镜子倒退的基础上,又以问题“几面镜子能让你们倒退时看到更多的位置?”引发幼儿尝试解决用一面镜子倒退容易互相碰撞的问题,到探索两个人合作用三面镜子倒退时不仅能看到背后的物体,还能关注到脚下的“地雷”;当幼儿两人合作倒退出现不合拍的情况时,又以问题:“怎样能解决一个人就能用三面镜子倒退?”引发幼儿继续探索一个人独立使用三面镜子倒退。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导致幼儿产生了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及时以开放性的问题给予引导,鼓励幼儿思考:“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把镜子固定在我们面前又能看到镜子?”“什么东西也能像他们的帽子一样代替手,帮我们拿着中间的这面镜子?”“还可以用什么不同的方法拉开镜子与眼睛之间的距离?”等等。幼儿在这些具有探索性问题的启发下,又唤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继续开始尝试模仿消防员的帽子、制作带镜子的帽子,又通过调整方法和材料,不断优化帽子上镜子的位置,最终制作出帽檐上带镜子的“镜子帽”。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都是以探索性设问为抓手,鼓励幼儿从猜测到尝试、从试误到多次操作验证,都是幼儿自主探究、主动获得;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勇于探索、不断试误的科学精神。

又如:在科学区“电力小车”游戏时,出现了车轴来回偏移导致马达和齿轮卡不上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幼儿思考:“需要固定车轴吗?什么材料更适合固定车轴?”于是幼儿有的尝试用吸管来固定车轴、有的用车轴穿过纸盒固定、有的用橡皮筋来卡住车轴、有的用小软塞来固定车轴……在教师不断的设问中,引发幼儿不断思考、亲身操作实践,完成了知识与经验的自我建构。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延伸性引问。幼儿的深度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不断循环的。因此教师要顺应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认知结构、思维模式的发展状况,对幼儿进行延伸性引问,促使幼儿的持续探究。

如:班级女生每天起床后出现的梳头、扎头发等待时间长的问题,教师在幼儿自己尝试扎头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头发要怎么梳顺?”“怎样使用皮筋捆绑?”“怎么编辫子?”“有哪些不同的发型?”等延伸性的引问,鼓励幼儿不断了解新方法、尝试新发型。幼儿从一开始的不会扎头发到现在的每个女生都能自己梳头、扎好头发,甚至有的男生也能非常积极为女生设计发型并扎好发型。可见,设计延伸性的引问,不仅能调动幼儿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不断地持续探究学习。

3.时间支持

深度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幼儿的认知水平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都还未完全成熟,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探索活动中的复杂性问题。因此,教师应给幼儿充裕的时间支持,让幼儿充分操作、充分交流,以保障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如:在“滚动的小球”游戏中,幼儿想用直木条改变小球滚下来的转弯路线,教师并没有否定幼儿的想法,而是支持幼儿大胆尝试;幼儿在经过尝试后发现:直木条无法让小球顺利转弯,反而限制了小球的滚动。发现问题后,教师也没有急于直接给幼儿答案,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鼓励他们多次调整、不断尝试,促进了幼儿持续、深入的探究。

三、积极评价——引导幼儿持续探究

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幼儿的游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时候,重要的是教师要有STEM的意识。通过问题的不断聚焦和积极有效的分享评价,能让幼儿更自主的与其他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收获的经验,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角色,支持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幼儿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持续探究,获得成功。

如:在建构区里,幼儿合作用木制积木搭建亭子,前两次都出现了亭子容易倒的现象,教师及时利用分享评价环节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亭子容易倒?”“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亭子更牢固?”“如何解决平衡问题?”接着,幼儿重新调整了四个支柱的距离,又加上了四个方向的横梁,每个横梁下又增加了两个柱子。最后,幼儿完成了一个下大上小的六层结构、相对牢固的亭子。教师通过每次活动后的分享评价时间,引导幼儿不断观察对比作品的不同之处、优点及需改善的地方,帮助幼儿提升了新的建构经验—从大到小、从下往上的隔空垒高、逐层建构的方法,并引发幼儿持续探究。

又如:在“机场”的主题建构中,幼儿第一次用长板积木交叉的方法搭建了候机楼的三角楼顶,出现了三角楼顶很容易倒塌的问题。于是幼儿就用方块积木围在长板积木的底部两边用来加固,可尝试后却发现:方块积木太小又轻,起不了作用。在分享评价时,及时引导幼儿思考“哪些材料适合用来加固?”在第二次的游戏时,幼儿再次尝试用轮胎放在长板积木的底部两边进行加固,但在分享评价时,幼儿又提出了轮胎太大、太占位置,还影响整体作品的美观,提出要用相近的材料进行加固。但在分享评价时,幼儿又提出了轮胎太大、太占位置,还会影响整体作品的美观,还是要用相近的材料进行加固。接着在第三次的游戏时,幼儿又尝试用长方形木块直接压在长板积木的底部增加重量,达到稳固的效果。通过对幼儿的游戏过程、游戏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维评价,使幼儿不断思考、解决了建构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坚持探究,不断创造,深度学习,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四、结语

总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对幼儿而言,获得主动探究、深度学习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幼儿的游戏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游戏现场,而是一个有关联的整体,它呈现出连续性和渐近性的特点。因此,教师作为幼儿的“引路人”,更应开拓思维,“蹲下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对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度挖掘,捕捉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游戏材料、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不断提高对幼儿行为的解读能力,及时以问题去引导、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持续性,更有效地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赵艳.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引发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13).

[2]陈淑丽.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8).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游戏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