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

2024-07-01 15:28沈艳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减核心素养作业

沈艳

【摘要】数学课堂中,作业是课堂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内容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基于“双减”政策的颁布和相关作业管理的要求,即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该如何调整和优化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这一问题真切地摆在一线教师的面前。现笔者结合教学中的相关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以此抛砖引玉。

【关键词】“双减”;作业;核心素养

2021年,“双减”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什么是“双减”?“双减”是指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减”主要包含两点: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作业负担的措施,包括量化各个年级的作业时间,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等诸多方面。于是,如何真正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陈旧又崭新的课题。

在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结合“双减”政策下5+2课后延时服务方案的切实实施,如何合理利用好课后延时和回家后的时间,设计布置有趣的数学作业,让低年级孩子主动喜欢做“作业”,值得一线教师去思考。

一、适合年龄特征,让作业具有趣味性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作业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数学知识借助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和内化,无疑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一项作业了。如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后续计算学习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的训练量和速度,并能坚持持续不断的练习,才能使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得到提高。所以适当的重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这样的反复练习也很容易使学生失去练习的兴趣,以应付的态度去完成每天的口算练习,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所以教师就要变换练习形式,如课前口算小练兵,课后与父母对口令,利用多媒体互动游戏(对对碰、找朋友、摘苹果)等多样化练习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以保证学生在作业中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涨主动的学习热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关注的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所以要经常变换练习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即使是枯燥的作业内容,他们也会做得乐此不疲。

二、紧扣课标教材,让作业具有关联性

课堂教学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实施媒介的教学活动。而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业的布置也要紧扣课标教材,让作业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关联性。

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主要是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在课后就可以布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相关图形的作业,学生就会从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中去寻找相关的平面图形,在长方体中可以找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中找到正方形,从圆柱中可以找到圆形等,教材的编排就是体现的“从体到面”思路。该实践作业遵循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等操作作业,让学生体会到了从“体”到“面”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学习完这一内容后,拓展性作业可以继续延续从“体”—“面”—“线”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数中初步感受“线段”的存在,为后续学习线段做好预设和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但作为教师则要有意识地将这种关联性渗透到作业的设计中去。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作业具有实践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到了数学知识,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作业的方式让孩子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游戏性作业、生活化作业、合作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等。

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元、角、分”这一内容时,作业的生活化实践性特点分外明显。在学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到超市去逛一逛,大概知道一些商品的价格,从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对人民币先有个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了“元、角、分”之后,再布置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快乐的购物过程中,既巩固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体验了购物的过程,一举两得。

再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钟表—时、分、秒”这一内容时,游戏性作业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在认识时分后,可以布置“你说我拨”的亲子互动游戏作业,根据家长说出的时间让孩子在模拟钟表上快速地拨出时刻;在体验1小时、1分钟、1秒钟的长短中,可以布置孩子过程性的体验性作业,说说自己分别在1小时、1分钟、1秒钟内都能干些什么事?还可以跨学科布置相关的综合性实践作业,如参照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上“动手做”自制简易日晷,并用它估计相应时间。甚至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古代人类是如何掌握时间的,钟表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当数学作业由课堂延伸到家庭、走进超市、走向田野、走进生活,对孩子们而言,这样的“作业”是多么与众不同!

四、尊重个体差异,让作业具有层次性

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然而班级制的教学模式也局限了作业的布置方式,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虽能快速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也是阻碍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吃不饱”和“不消化”也就成了“一刀切”作业模式下的常态问题。因此,分层作业的设计就变得迫在眉睫,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分层式的作业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和发展。分层作业的层次性设计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为例。教材编排的活动过程也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在“比比想想”环节,充分了解七巧板中七块板的形状和大小特征。只有将七巧板的每块板的图形特点和大小关系搞清楚,才能为后面用七巧板拼图形的活动奠定基础。“想想拼拼”中的拼搭要求遵循了学生由易到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用2块、3块、4块……拼出已经认识的图形,在不断增加块数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选的块数越多,拼法也越多。最后到“拼拼说说”环节,以生活实际为依托,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一副七巧板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甚至可以用拼出的图形编出一段故事。教材编写的课时为1课时,但是对于这个内容的课后延续却还在继续,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我们开展了“七巧板大练兵”活动,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出已经认识的图形,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与想象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不硬性规定所用的块数,只是在活动前对于比赛规则的制定时,需要预先分层设定项目级别,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挑战级别,可以直接挑战高级别,也可以从低级别开始层层过关。这样既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勇于突破自我的信心。

五、注重因材施教,让作业具有选择性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性差异,人的能力的层次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正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就不能将作业“一刀切”地布置下去,这样很容易导致“半生不熟”的局面。因此,笔者将作业分为“必做”和“想做”两类,“必做”就是基础知识,所有同学必须完成并且都要掌握到位,这类题一般都是以教材内容为准;而“想做”就相当于可做可不做,这需要根据学生各自情况进行选择。这类题的设计就要考虑诸多因素,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数量适中,要给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权利。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课时,教材中例1通过对一些图形的直观观察和实践操作,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具体特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例2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然后判断剪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些知识点对优等生来说即使不教也能掌握,但对于一些空间观念不太强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此笔者设计如下练习:(1)必做题,需要学生直观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比如对一般图形、英文字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判断。(2)选做题,分为实践类和拓展类,实践类作业可以设计为:到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而拓展类作业对空间观念的要求就要高一些,如(见下图)再添上一个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选做题中的实践操作类作业是非常有兴趣完成的,从设计到制作再到最后的作品出炉,满满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勇于探索的孩子来说选做题中的拓展类作业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和征服欲,他们会努力寻找多种方法,直到解决问题,会非常享受成功后的喜悦。

再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了解,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就出它们的周长并且优化到最优方法。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分别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对优秀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概念后就已经能独立解决了。因此在设计作业时笔者就分为以下3层:学困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出基本图形的周长,如教材“想想做做”的第1、第2题;而中等生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绕着操场跑三圈是多少米?又如计算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的长度等。直接进入教材第3、第4题的练习;优等生则可以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如求出一个靠墙菜地的周长,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出一个大长方形,求出周长,或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后求出它们的周长,再思考怎样拼可以使周长最短,等等。

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要让智力水平相对弱势的学生也能自信主动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削弱懈怠感。要为智力水平较强的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的思维更广阔,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尽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作业选择权,力争让自己都有突破自我的勇气和能力。杜绝“填不进”“吃不饱”的情况存在,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的劳动果实。

六、发展核心素养,让作业具有综合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中就专门设有“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苏教版教材中关于质量单位的知识体系有着独特的实践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仅仅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质量单位的理解往往不够。如何解决概念理解与实际操作,认知内涵与外显可知的矛盾,笔者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秤心如意话‘轻重”跨学科主题综合课程。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从“阅读—实验—游戏—生活”四个方面与多学科融合学习,让学生从多维度、多角度进入对质量单位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实践。如与语文学科融合,开展主题阅读,探寻重量的起源与演变,阅读有关质量单位的典故来历等,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成语接龙、讲故事等比赛,既拓展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与科学学科开展“秤的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的秤,知道他们的名称及使用方法。与数学学科开展有关质量的体验活动,真切的感受1克、1千克、1吨以及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的重量体验。与劳动学科融合,了解海门本地的特色菜肴,开展“我最拿手的一道菜”的劳动实践活动,从材料准备到成品出锅,到分享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多学科的共同融入,作业的框架已被打开,作业的形式已不再单一,作业的目的已不再只是为了检测。

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学生乐意主动学习的媒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则应重新切换思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作业的模式,赋予作业新的内涵,让学生对作业产生新的认识,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做作业。

【参考文献】

[1]韩敏,万东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主题分布研究—兼及教学建议[J].教育视界, 2022(29).

[2]陶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你知道吗”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3(23).

猜你喜欢
双减核心素养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