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综合素养

2024-07-01 02:06赖世平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赖世平

【摘要】教师具备学情调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创新组织游戏活动形式,不断提升课程游戏的契合性、趣味性、开放性、启发性,为幼儿带来更多学习契机,让幼儿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成长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

幼儿的直观思维较发达,生动、立体的游戏活动更能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实践体验。教师注重幼儿探索欲、好胜心的激发,将游戏融入课程环节、户外活动、区域活动、拓宽训练中,增加实践操作活动比重,促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为幼儿搭建更多感知平台,为提升幼儿认知水平、积累学习经验提供助力。幼儿课程游戏化是系统性较强的教学体系,教师对整合游戏载体内容、探寻游戏创设切点等方面做出全新探索,促进课程游戏化发挥更有效的助学作用。

一、整合课程游戏化资源,提升游戏契合性

整合课程游戏化资源时,需要更多的参数支持,教师解读幼儿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探析幼儿的心理特点,为课程游戏化建设提供更多选项,精选契合性更高的游戏内容,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

1.开展幼儿学情调研

幼儿对未知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深潜幼儿群体,了解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围绕幼儿的心理特点,整合游戏活动资源,以幼儿感兴趣的多元化新颖元素为切入点,构建系统性教学体系。教师筛选游戏内容、设计游戏方案、准备游戏材料等,需要建立在幼情基础上。站在幼儿的角度筛选游戏形式,能够将最大限度激发幼儿兴趣和启发幼儿思维成长的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活动,构建契合性更高的课程游戏。

教师关注幼儿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挖掘幼儿的兴趣点科学调整游戏内容,以提升游戏的契合性。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展示用纸箱、彩条、树枝、报纸、瓶盖等废旧物品制作的小型游乐场,引导幼儿探寻其中可以动的部分。幼儿对“游乐场”的制作产生浓厚兴趣,纷纷要求参与制作。教师顺势组织“环保手工秀”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利用生活中的易拉罐、布条、水果核、废纸等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创作。部分幼儿动手能力较弱,无法独立完成制作,教师将其划分为若干制作小组,让其集合集体的力量完成创作,并适时给予技术指导,引导其构思作品的外形和摆设,鼓励其通过绘制设计图纸,建立系统的制作思路。幼儿通过一番努力,能够制作出不同的手工作品,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实践体验和成就感。

2.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其兴趣爱好、心理诉求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只有丰富游戏活动形式,融入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元素,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学习思维得到启发,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在多人游戏活动中无法同时关注所有幼儿。为了及时了解幼儿的活动表现和学习需求,教师将幼儿划分为若干小组,层次性设计活动内容、活动任务,保证活动的有序推进,为幼儿个性化发展作好铺垫。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幼儿经历思考后所呈现的学习成果。教师关注、解读幼儿的行为,分析不同幼儿的学习诉求,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推出层次化学习任务和活动目标,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足够的成长锻炼。在“交通工具识别”的游戏活动时,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喜欢模仿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有的幼儿喜欢用彩笔绘制不同的车辆;有的幼儿喜欢用粘土塑造不同的交通工具形象等。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成长需求,教师设置“创新展示”环节,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多样化表现形式呈现一款交通工具。幼儿积极展开创作,各式各样的作品不断呈现。教师从美观性、实用性、创造性、技术性等专业角度肯定幼儿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支持,促使幼儿建立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二、构建课程游戏化体系,体现游戏趣味性

蕴含丰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师结合游戏特点和幼情,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优化游戏课程设计,将分角色演绎、科学实验操作、故事分享会等游戏形式纳入园本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游戏化教学体系,凸显游戏的趣味性和幼儿的学习地位。

1.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无法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教师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合理调整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在游戏规则、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讲解完成后,将主要操作环节放手给幼儿,投放自主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引导幼儿在游戏实践中感知相关知识,初步建立认知基础。适当的活动留白,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对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为了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游戏中投放多元化材料和道具,为幼儿搭建直观的思维碰撞平台。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游戏课程中的有机渗透,为游戏活动涵盖面的拓宽提供了有效支持,教师对接不同课程内容,开展“传统美食节”“红歌欣赏节”“赛龙舟”等主题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自主探索学习机会。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妨将幼儿纳入材料、工具收集的行列,邀请幼儿在生活场景中搜集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提升幼儿的参与效度。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课堂留白处理,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幼儿参与活动材料准备、活动程序设计、活动成果展示等环节,为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脚手架。

2.优化游戏课程设计

幼儿对分角色扮演游戏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情景再现、创编剧目等游戏形式。教师结合幼儿认知水平,针对性筛选操作难度适宜的游戏活动,并对游戏程序、游戏目标、游戏内容做详细解读,提升游戏的可操作性,让更多幼儿在实践体验中建立丰富的生活认知。为了维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创新游戏课程设计,结合幼儿的生活认知基础,为不同的角色赋予更多内涵,为幼儿提供更多实践契机和学习机会,促进游戏活动顺利推进。

为了强化幼儿的学习体验、引导游戏顺利开展,教师不妨加入角色扮演,与幼儿展开互动操作,传递积极、正面教育,以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如教师开展“家里来客人”的游戏,组织幼儿模拟家中来不同客人的情境。为了活动能够顺利推进,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片段,为幼儿传达礼貌待客的理念,让幼儿对待客和做客建立正确的认知基础。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幼儿分为不同的表演小组,鼓励幼儿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幼儿接受游戏任务,表现较为积极,纷纷举手要求率先开始表演。为了营造较为直观、真实的游戏情境,教师准备各种道具和材料,并加入不同表演小组,与幼儿展开互动表演,引导幼儿提升角色完成度。

三、创新课程游戏化活动,凸显游戏开放性

一成不变的游戏形式难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课程游戏化活动形式,对接课程主要知识、设置游戏活动主题,以多元化、多样性的游戏内容,提升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游戏活动注入更多新颖元素。

1.设置游戏活动主题

教师结合健康、艺术、科学、语言、社会的知识,立足于不同学科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游戏活动与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团队协作等多种课程活动载体有机融合到一起,设置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主题,并增加开放性游戏活动主题的比重,使游戏活动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锻炼幼儿能力提供便利条件。在游戏活动主题设计时,为了给幼儿带来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根据幼儿成长情况,动态调整活动主题内容,为幼儿创造更为丰富的锻炼机会,帮助幼儿在多重互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在“搬豆子”主题游戏时,教师要求幼儿自行组队,两两一组扮演“毛毛虫”,将作为“豆子”的皮球抬到一定距离外的收纳箱中,比一比在一定时间内,哪个小组搬运的“豆子”数量更多。幼儿对于竞赛性质的游戏表现出更强的参与兴趣,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这个游戏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配合能力,以及提升幼儿的体能基础,由于幼儿缺乏体育锻炼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年龄特点,很快表现出消极参与状况。教师适时邀请其他幼儿扮演专吃“毛毛虫”的“小鸡”,追击各比赛小组,或是用增加人数的办法将“毛毛虫”的体型增长,以增加比赛难度。

2.对接课程主要知识

课程游戏活动不是单纯地带领幼儿玩耍,而是以游戏活动为载体落实课程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推动幼儿学科知识认知体系构建和综合能力成长。教师对接不同学科的主要知识,针对性设计个性化活动主题,为不同幼儿群体布设不同的游戏任务,引导幼儿发挥学习自主性,避免幼儿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倦心理,助力幼儿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如在“交通安全”主题游戏活动方案设计时,教师带领幼儿制作代表不同交通工具的头饰,以及各种交通指示牌和红绿灯,并选择一块空地进行布置,模拟真实的交通状况。幼儿自行选择扮演交警、行人、车辆、指示牌等。多样化的角色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选项,为顺利推进游戏进程奠定基础。扮演交警的幼儿需要熟记交通规则,批评教育违规人员;扮演车辆的幼儿发生碰撞,需要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沟通,划分责任;扮演行人的幼儿,需要观察红绿灯变化,避免闯红灯等。复杂的环境布置和情境创设,能让幼儿真实体验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幼儿对各种交通标志的记忆,促使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成长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四、延伸课程游戏化训练,增强游戏启发性

教师关注幼儿的游戏思维启发,摒弃传统单一的训练模式,延伸训练活动维度,增强游戏的启发性,为幼儿提供具体的思维引导,帮助幼儿解决疑点、难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完善知识建构。

1.打破传统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幼儿的模仿能力为基点,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效度,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整合游戏内容、增加互动频次、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家园联动的教学角度出发,延伸课程游戏活动的训练维度,推动幼儿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的开发进程。

传统的“折纸”课程是教师讲解折纸步骤、做示范折纸,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学习。为了有效启发幼儿的学习思维,教师在活动中增设创意作品评比环节,评比的作品不限定题材,比一比谁折出的作品更有创意。在竞赛机制的刺激下,幼儿的好胜心得到激发,纷纷认真对待自己的折纸作品。在参与评选时,教师邀请幼儿参与自评和互评,在自评环节,鼓励幼儿主动分享自己的折纸思路、经验、技巧,以及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法等;在互评环节,引导幼儿从外形、颜色、特点等角度分析他人作品的优、缺点;在师评环节,教师梳理幼儿的评价内容,从专业角度肯定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我反思精神,并在评语中渗透善于观察、乐于分享、热爱劳动的情感教育内容,实现课程游戏化教学的情感升华。

2.关注幼儿思维启发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从而影响学习主线的推进。教师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操作表现,适时融入新颖元素,对幼儿的思维进行适当引导,保持幼儿专注力停留在学习主线上。有的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幼儿遇到暂时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技术指导,鼓励幼儿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与幼儿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幼儿突破思维禁锢,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较少,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容易遭遇各类问题。部分幼儿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选择逃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观察幼儿的情感变化、行为变化细节,找准切入点给予幼儿思维引导,帮助幼儿完成学习任务。在“拼积木”的游戏中,幼儿在观察不同建筑图片、选择合适形状积木的前期活动环节较为顺利,但由于小组成员缺乏规划意识,没有打好“地基”,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积木挤不下的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情绪出现波动,有的幼儿甚至放弃搭建房子,而改玩其他玩具。在这种消极状态下,严重影响幼儿的学习体验,教师及时将小组成员聚集,带领幼儿一步一步分析是哪个步骤出现问题,引导幼儿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教师的积极介入下,幼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依照解决方案再次尝试搭建,并顺利完成游戏任务。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学习诉求,对提升教学品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把握游戏化课程内涵,结合幼情基础,推出更多契合性、趣味性、开放性、启发性更强的游戏活动,搭建多元化学习交流平台,让幼儿在多频次的实践操作中成长各项能力。在游戏内容渗透时,教师紧抓幼儿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组织丰富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建立崭新学习起点,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秀霞.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模式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4(01).

[2]周效成,刘爱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J].家长,2023(35).

[3]王越.多元整合,有效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J].读写算,2023(35).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