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学困生转化水到渠成

2024-06-30 17:39吴雅玲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1期
关键词:学困生班级家长

吴雅玲

一、现象描述

两年前,我到一所乡村小学支教,任教全校最“有名”的班级。首堂课上,我发现有学生缺席,其中有2名学生在厕所里玩,另外3名特殊儿童不知道上课应进教室。学生都到齐了,我开始上课,结果不到5分钟,3名特殊儿童便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其中1名甚至还躺在地上唱歌。当我试图引导他们回到座位时,他们并未予以理会。与此同时,班级内的其他学生也心不在焉,读课文时常出现读错或漏读的情况。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因而大打折扣,我深感班级问题严峻。

二、行动设想

班级29名学生中有5名特殊儿童,智力残疾的孩子无法控制自己,常在教室里乱转或乱说话;多动症的孩子容易分心;孤独症的孩子则喜欢趴在窗台向外看。其他24名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基础薄弱,家长也不够重视。怎样才能转化这些学生,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呢?我不断思索着。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有了解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才行,这也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于是,我决定走近他们,想办法了解他们,尝试转化他们。

三、探索历程

(一)谈心引导心相通,上门家访促合作

鉴于班级学生现状,我把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作为头等大事。首先,我请教前任老师们,从他们那儿了解到班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方法不被孩子所接受,比如小姚的妈妈要求比较严格,过多地让孩子做课外练习;小晴的妈妈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坚决反对小晴唱歌。接着,我利用一周时间与学生逐个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困惑,鼓励他们。家访让我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无奈,我承诺与家长合作,定期反馈学生的情况。这种沟通加深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了解。

(二)夺星竞争化动力,获得奖励共成长

在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后,我制定了语文学习要求,并组织小组竞争。全班分为7个小组,其中1—6组为正常小组,第7组由我担任小组长,成员为5名特殊儿童。竞争内容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倾听等,每项任务达到要求可获得一颗星,并在夺星榜上公布。量化竞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开始发生变化,注意力转移到小组夺星上。我每天安排互评环节,每周五统计得星情况,评选获胜小组,获胜小组可发表获胜感言并减免作业。未能获胜的小组需为下一周夺星献计献策。我每月根据星星的数量颁发奖品,激励学生成长。

(三)分解任务增信心,分层作业显成效

就这样,我们班的学习氛围逐渐变得浓厚,学生开始喜欢学习。当然,我明白喜欢学习和真正学会学习、学得好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我发现一节课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部分学生似懂非懂。于是,我改变了策略,紧扣教学重难点,放慢节奏,确保所有学生掌握。我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型,将学习任务细化到每周、每天、每节课,精选练习,设计分层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课堂检测中必做题正确率提高,分层题受到欢迎。任务的分解不仅体现在课文教学和古诗背诵上,也用于作文教学中。最初学生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作文,我将其分解为两周完成,逐步引导他们。分解任务降低了学习难度,更适合学困生。

(四)多彩活动乐参与,差异优势尽展现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采取了引领学生参与活动的策略。例如,带领学生制作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书签,组织故事表演和知识竞赛活动;劳动节开展刷鞋子比赛,组织编织手链、体验农耕;鼓励学生写运动会加油语和观赛体会;感恩主题活动中,引导学生制作卡片送祝福。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节假日仪式活动等。这些活动为学生带来了快乐的体验,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写作积累素材。

四、实践成效

两年来,学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除了2名特殊学生外,其他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动脑,大胆发言。与家长交流时,他们反映孩子们喜欢阅读,并保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学校里越来越多的老师喜欢来我们班上课。在学习中,学生的表现也相当出色。

五、总结反思

回顾这两年的经历,我从茫然心痛到坦然面对,用心摸索再到收获惊喜,一路辛勤付出,收获诸多成长,也有诸多启发。

(一)深入了解,寻找原因

要想转化学困生,寻找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至关重要。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教师接手新班级时,需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判断是智力、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因智力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有的学生课后未能及时巩固,学得快忘得快;有的学生做事马虎,常误解题目要求;有的学生沉迷于手机和电脑,对学习缺乏兴趣;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长期思维懒惰,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有的学生意志力不足,容易受他人影响;有的学生来自特殊家庭,缺乏关爱陪伴或被溺爱。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困生的状况和成因,这样转化工作才能更具针

对性。

(二)倾注爱心,及时鼓励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罗森塔尔“期待效应”实验也表明:如果老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

对于学困生,教师的接纳与肯定至关重要。善于捕捉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并给予诚恳而具体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意义重大。学困生的进步和习惯培养需要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发现和激发他们的潜能。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理解他们的难处,相信他们不甘落后。老师要尽量避免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而是适时反馈孩子的进步,让家长也来表扬孩子,家校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学困生受到关注、爱护、信任与鼓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地接受教育

帮助。

(三)分解任务,量化进步

任务分解法起源于人类认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任务分解法有助于将教学目标细化为易于理解的子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困生而言,快速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分解学习任务,降低短时间内的学习难度。比如,一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几节课或几天让学困生掌握,因为有了适切的分解目标,他们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

我们班的小陆同学是孤独症儿童,一开始上课总是关注窗外,后来得知他的家庭情况,作为第7小组的小组长,我逐步提高对他的要求,从坐好到集中注意力,再到按照参考样式写作业,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完成语文作业了。在处理学困生问题上,我采取分解任务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任务细化为个性化表格,完成当天任务即可打钩。若未完成,则进一步分解任务,直到学生能够逐步完成。一旦完成当前任务,我会调整难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解任务和量化进步,我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一步步跟上班级整体进度。

(四)借助外力,推动成长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巧妙地借助外力,会助推他们的成长。

1.组建学习小组

除了极特殊的学困生外,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将学困生安排到各个小组中。

各小组水平要均衡,以确保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可以把学困生的进步纳入小组评比的重要项目,调动小组内所有人帮助学困生的积极性。学困生也渴望进步,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小组中,学困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产生归属感,从而一点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在学习小组中,学困生遇到困难能够及时得到真诚的帮助,出现走神的情况能够及时得到组内伙伴的友情提醒,取得点滴进步时能够得到认可。总之,有了团队的帮助,学困生会进步得更快。

2.鼓励参加活动

“双减”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变轻了,亲近自然、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变多了。我认为,对于学困生来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适时点拨指导,不仅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真切的活动体验,还能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也会为语文学习提供积累习作素材、活用语文知识等方面的帮助。

支教乡村小学、接手特殊班级、转化学困生的经历会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一段难忘的记忆,因为它告诉我,转化学困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要全力以赴寻找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要因材施教,用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开展转化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信心满满,方法得当,我们一定能成功转化学困生。

猜你喜欢
学困生班级家长
班级“四小怪”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不称心的新班级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