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在班级行动中的实践研究

2024-06-30 17:39张兵徐萍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实践路径

张兵?徐萍

[摘要] 文章阐述了王阳明教育思想新的当代价值,并从“班级行动”层面,探索了落实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通过共建实践团队,“身心融合”创新德育实践活动、“知行合一”探索班级活动新路径、“四立教育”拓宽班级活动新空间、“六维三级”创新育人新评价、“心物一体”打造学生成长新场域,使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更好地落地生根。

[关键词] 王阳明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班级行动;实践路径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思想历经500多年而不衰,影响深远。王阳明教育思想来源于王阳明哲学思想在教育上合乎逻辑的延展和王阳明的办学讲学实践两个方面,主要包含“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心理教育思想和蒙学教育思想。其中,“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其思想的精髓。王阳明教育思想不同于阳明学派的教育思想,它是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的源头与核心。王阳明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启发性,对当今教育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一、赋予王阳明教育思想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自2009年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2014年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015年进一步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2020年指出“要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总书记之所以多次强调“知行合一”,并不是要我们照搬王阳明的思想,而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号召我们既要加强理论学习,走在前列;又要结合实践,干在实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知行合一”被确立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这使得我们对“知行合一”的认识和实践,必须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上,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宏大视野中,融入当代教育的丰富内涵里。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对王阳明教育思想与地方文化、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进行探索、实践与创新,并赋予其新的当代价值:第一,其“良知”面前、学习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观,可转化为现代民主的平等教育观;第二,其“心上用功”即“事上磨炼”的“知行合一”教学观,可对接现代教学中的“知行合一”与“做中学”;第三,其“下学而上达”“他人点化不如自家解化”“学贵精”“学贵得其源”的学习观,可丰富现代学习观的内涵;第四,其“学、问、思、辨、行”,即“能其事”(能做成事)、“解其惑”(解决问题)、“通其说”(通晓事理)、“精其察”(精细观察)、“履其实”(切实践行)的教学功能观,对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仍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五,其“学贵得之心”“狂者胸次”的精神,可转化为批判性思维和解放思想的宝贵资源,对培养当代创造型人格具有启发作用;第六,其“尊德性”“道问学”合一的思想,可创新转化为德性与智性的融合、五育并举的内在联系,为大德育在学校中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本土资源。

二、王阳明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班级行动

为了让王阳明教育思想当代价值更好地落地生根,学校主要从“课堂行动”“班级行动”“课程行动”等方面对王阳明思想在当下学校行动方面应用的基本路径和育人范式进行创新实践。本文主要介绍“班级行动”方面的创新实践:

(一)个人与团队协作,共建实践团队

学校成立“班级行动”实践团队,由学工处牵头,带领班主任与班级导师团队开展王阳明思想在班级团队建设中的实施策略研究,采用个人和导师团队相结合的方式,并与“新六艺”“水文化”等跨学科活动相融合,主要进行“四立”(立志、立学、立诚、立行)实践研究。实践团队挖掘阳明思想中教师成长、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的核心因素,进行“四有”好教师团队和导师团队建设,从关爱、责任、好学、创造共同体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实践行动。“四有”教师团队建设与班级导师团队建设为推进“班级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确定“班级行动”的实践内容后,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解读,组织教师和班级导师团队参与实践探索;学校明确了“班级行动”的实践进度和目标,分别在教育教学研讨会和“龙江问学”讲堂上进行研讨交流,提升老师们对王阳明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认识和实践热情。

(二)行动与活动同行,创新实践路径

王阳明教育思想当代价值落实到班级行动中,就需要结合当下班级管理和发展现状,探索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1.“身心融合”创新德育实践活动

班级围绕王阳明教育思想中的“学、问、思、辨、行”,即“能其事”“解其惑”“通其说”“精其察”“履其实”,开展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在班会课和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创新实践。例如,学校举行的“模拟法庭”庭审展示活动,以“学、问、思、辨、行”五个基本要素设计和开展活动,活动将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熟悉司法审判的程序、过程;利用身边的人和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分析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庭审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我展示,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

2.“知行合一”探索班级活动新路径

从认知与体验相统一的角度,把“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与新时代精神融合,实践创新与班级活动相融合,创新班级活动路径,在促进学生发展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

各班级从学生的基本学习行为入手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从书写、诵读、品赏(或唱歌)、行礼、健身、做人,逐步形成立书文化(从写字到书法)、立言文化(从说普通话到演讲)、立美文化(从品赏到鉴赏)、立礼文化(从礼节到礼义)、立身文化(健身)、立心文化(从做事到做人)的“六立”文化,通过“艺”,导向“行”;通过“行”,导向“德”;通过“德”,导向“能”,提升了学生的德育品格。在班主任主导下,各班级整合班级学科资源,进行跨学科整合,组建了以体验为主的“教育戏剧”活动小组(语文课本剧、英语情景剧、历史剧);以探究为主的“水文化”活动小组(化学、生物、地理);以学生活动策划、开展、成果总结、学生评价等为主的“新六艺”活动小组,通过体验、探究的形式育德于行,落实知行合一,初步形成“六立”实践活动范式(见表1)。

3.“四立教育”拓宽班级活动新空间

学校为各班级配备了班级导师团队,开展“四立”(立志、立学、立诚、立行)德育实践活动,以“四立教育”为重点,创新育人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志”主要是立志教育、国防体验式教育、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等;“立诚”主要利用晨会开展诚信教育、礼仪规范教育、通过青春仪式和毕业典礼进行的感恩教育;“立学”主要开展各类型的学习讲座、“龙江问学”讲堂学习经验分享、劳动心理教育等;“立行”主要强化体育锻炼、指导假期生活、开展“知行合一”研学旅行课程。初一年级沿长江步行,开展“龙江问学”研学旅行;初二年级学习陶行知精神,前往安徽歙县陶行知故乡,开展“走好行知路”研学旅行;初三年级学习王阳明思想,前往浙江绍兴王阳明故乡,开展“走好阳明路”研学旅行等。通过拓展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资源,丰富了学生多样化的活动体验。

4.“六维三级”创新班级育人新评价

阳明先生“尊德性”“道问学”合一的思想,可创新转化为德性与智性的融合,为大德育实践提供实施路径。学校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育人实践紧密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学校“1+6”毕业评价体系引领下,各班级对学生实行“六维三级”评价:六维即“始于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健于身、笃于行”;三级是“外塑形、内化心、成自然”(见表2)。

5.“心物一体”打造学生成长新场域

王阳明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只有身体力行和“事物”,才能将心与物联通。品格是无形的、内隐的、精神的;环境则是有形的、外显的、物化的。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就需要从心与物的关系探索课程实施的物境、情境、意境三者的创设与转换,尤其是探索“意境”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情来磨炼学生品质的。

各班级借助学校建设的书法、礼仪、诗歌、艺术、体育、行知六个长廊,以及学校新建设的讲述阳明先生师生问学过程的“龙江问学”雕塑,记录阳明先生在龙江登龙舟提出立志等学说场景的“龙江之会”,让学生“志于学”、诚意正心的“志学园”“诚行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养,促进学生做“行知合一”的阳光少年。

总之,王阳明教育思想对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路径,以使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真正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