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规则行为的干预策略

2024-06-30 12:34金辉召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1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特殊教育

金辉召

[摘要] 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障碍,特殊学生在认知、情绪、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很难像普通学生一样独立并有效地理解规则并执行。为了更好地帮助特殊学生提高集体生活适应能力,本文在实践中围绕“干预准备期、干预适应期、干预稳定期”三个阶段,制定了特殊教育下小学生规则行为干预的实践策略,通过三要素切入、多主体示范、运用代币制的方式帮助特殊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规则行为。

[关键词] 特殊教育;规则行为;干预策略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了学生适宜发展方面的三项关键指标,即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旨在促进特殊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学科基本知识。

小学生规则行为是指小学生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之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乎规范的外显性行为。规则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知识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为了引导特殊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为其融入普通集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干预三阶段”为切入口(如图1),梳理并构建特殊教育视域下小学规则行为的构建策略,为特殊学生规则训练提供内容参考和理论借鉴。

一、干预准备期:三要素切入,训练日常规则行为

由于特殊学生认知、动作、情绪均落后于普通学生的发展进度,在小学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无法理解规则,不具备规则执行能力。作为影响特殊学生规则行为发展的主观要素,三要素相互影响、促进,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干预准备期,教师应将动作、认知、情绪三要素作为干预的内容。干预准备期的目标为训练交往、学习规则行为,增强特殊学生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一)动作训练

动作是特殊学生认知、情绪有效发展的基础。皮亚杰曾提出,早期感觉运动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学生动作发展完善之后,其认知、情绪会获得一定的发展。因此,应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两个方面对特殊学生实施干预,以此实现特殊学生力量、控制与协调三个方面的有效锻炼。在此过程中,采取慢走训练的方式,帮助特殊学生提升有意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增强特殊学生遵守规则的能力。首先,教师要为特殊学生提供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指引,陪伴特殊学生建立对“行为规范”的认知。如果特殊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则给予学生物质方面的奖励;假如特殊学生并未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指令,则要耐心地要求特殊学生重返原地。其次,当特殊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后,逐步减少教师示范,建立拍手与行走之间的关联,让特殊学生专注于听拍手的声音,听到声音就走,声音消失就停。最后,教师要逐步撤出动作示范,以语言的方式为特殊学生予以动作提示,让特殊学生自觉养成听指令行动的习惯。例如,当遇到智力障碍学生举手不规范、抢答问题时,教师既要示范正确的举手姿势,也要配合类似“上课发言要举手,老师批准再张口”的举手儿歌。每次学生不规范举手,都要示范正确的姿势并用儿歌强化。当学生能规范举手时,要及时肯定与奖励。随着学生规范举手行为增多,逐渐撤出示范与儿歌强化,直至学生行为养成。

(二)认知训练

规则认知是特殊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的关键条件。认知活动包含学习策略、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认知发展等多个范畴。语言作为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真正体现出特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基于此,在干预准备期,教师针对特殊学生进行了语言方面的训练,包括仿说、主动说、理解说三个部分,其主要目标为提升特殊学生的认知,强化其语言表达、理解能力,从而使特殊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规则。首先,通过教师的辅助以及实物的刺激,激发特殊学生仿说的兴趣和动机,以此帮助特殊学生构建起行为与语言间的条件反射,让特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其次,教师应根据特殊学生所表达的词汇,选择特殊学生所喜欢的儿歌,丰富特殊学生的词汇量。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引导、提示撤除的渐进方式,提升特殊学生理解规则的能力,强化其理解语言的能力。例如,针对排队时躲到教室角落的特殊学生,班主任可在教室地板上贴上学生感兴趣的地贴,当体育老师下达排队指令和手势时,班主任陪着学生边踩地贴边数数,进而排队。通过多次强化之后,学生能自己踩地贴出门排队时,逐渐减少地贴提示数量,直至学生规则认知的形成。

(三)情绪训练

良好的情绪是特殊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动力。特殊学生最大的特征就是自控能力相对较低,情绪不稳定。因此,对于发育迟缓的特殊学生来说,情绪的管理与控制也是规则行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以“吃零食”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绪训练。当特殊学生看到喜欢的零食却又无法马上吃到时,容易情绪失控,常伴随“大哭”“尖叫”“打人”等行为。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但要示范正确的动作,而且要强调礼貌表达。当学生表达合理时再给予零食。同时,要逐步延长零食等待的时间,帮助学生训练延迟满足,培养特殊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正确示范”“强调礼貌表达”“延迟满足”三者不断交互作用,使特殊学生本能情绪的产生从高频降为低频,稳定的情绪能够为遵守课堂纪律和教师指令打下基础。

二、干预适应期:多主体示范,形成良好规则行为

在干预适应期,特殊学生会陷入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特殊学生的秩序感相对较弱,规则感尚未完全建立,会在教室中不合时宜地大声说话,并且课堂专注度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课堂中的教具、课本也会引发特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欲望,从而出现行为急躁的表现。因此,在干预适应期的主要目标为稳定特殊学生的情绪,形成和巩固其良好的规则行为。在这一环节,需要家校协同,以教师示范、家长辅助的方式,使特殊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常态化。

(一)教师示范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以示范、提示的方式陪伴特殊学生熟悉学校中的人、事、物,帮助其建立规则意识。比如,上课铃响起,教师提示学生两遍“该上课了”,学生不予理会,仍然在操场上玩耍。这时,教师可以尝试牵住学生的手,看着学生的眼睛再次提醒,引导学生跟随教师回到教室。合适的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有助于安抚特殊学生的情绪,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家长示范

为了帮助特殊学生做好身心过渡,减缓不适感,养成良好的规则行为,家长示范必不可少。而且,特殊学生思维固化,总结和概括事物的能力、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家长引导特殊学生将学校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配合教师,以生活中规则的示范,让其真正理解、遵守规则,内化规则,形成规则行为。例如,特殊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在集体活动中要保持安静”这一规则,那么,在看电影这一活动中,家长就要继续示范,帮助特殊学生进行迁移,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

三、干预稳定期:运用代币制,融入普通集体生活

在干预稳定期,特殊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秩序感不断增强,规则行为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该阶段的干预目标为促使特殊学生进一步融入普通集体生活当中,增强特殊学生的独立性。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代币制,让特殊学生真正学会等待、分享与合作,以此巩固特殊学生良好的规则行为。

(一)建立独特规则

代币制的运用需要全面考虑特殊学生群体的特征。特殊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缺失,存在着对新事物认知速度慢、理解能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在代币制的实施中,要尽量做到具体和形象。在班级公约的制定中,代币和物品兑换、学生名字均应以“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示,并将其张贴在教室内,让特殊学生深入了解,时时巩固。

(二)开发潜在功能

在运用代币制维持学生良好规则行为的同时,教师还应开发其特殊功能,思考代币制的附加功能,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特殊学生在形成持续良好的规则行为的基础上习得知识。比如,在数学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代币引导特殊学生主动学习数数、概念交换、使用人民币等相关知识。以集星代币为例,在奖品兑换的环节,让学生来说一说今天获得了几颗小星星,想要兑换什么奖品,以及还差几颗小星星。这一过程中既提升了特殊学生的学科素养,又增强了其自尊心与自信心。

同时,教师要重视代币制隐性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将其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生品德的塑造。教师可以将特殊学生情有独钟的奥特曼、佩奇等形象作为代币人物形象,以其代表的精神影响特殊学生品德的形成,发挥代币形象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特殊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

(三)调整变化规则

在代币制体系的运用中,奖品的兑换是重要环节。奖品兑换的时间与物品应根据特殊学生的想法、需求而变化,并且要重视兑换时间的合理性。在代币制运用的初期,兑换时间可以短一点,以此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熟悉代币制的实施过程;后期可以适当延长奖品兑换的时间,以此实现特殊学生等待行为的培养。

(四)培育积极心理

特殊学生规则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则行为的持续更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抓反复,反复抓”的过程中,代币制是特殊学生规则行为养成的强化系统。这个系统在强化规则行为产生与养成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培育的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程度,对症下药,设立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代币激励机制。成就动机理论指出,个体有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对于敏感的特殊学生来说,代币制应当起到激励其追求成功动机的作用。我们应该以积极奖励为主,尽量避免使用惩罚。在干预稳定期,特殊学生的规则行为会产生场域迁移。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尽量给予更多“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代币奖励。尤其是当特殊学生能在变换的学校场域、家庭场域和社会场域中,不依靠提醒和辅助,就能完成之前训练的规则行为时,更要及时给予肯定与激励,以此进一步培养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强化其不同场域中的正向规则行为。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视域下,特殊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行为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认识到特殊学生在规则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抓住教育契机,以恰当的方法,为特殊学生提供适宜、有效的协助,引导特殊学生自觉遵守规则,萌发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促使特殊学生逐步融入普通学生的集体生活,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小茵.浅谈运用音乐指令对特殊学生进行常规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23(01).

[2]康月清.融合教育视角下特殊学生教育初探[J].新智慧,2022(34).

[3]李潇.小学中年级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课程的开发[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特殊教育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