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县域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改善对策

2024-06-30 12:34郭晨曦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县域

郭晨曦

[摘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在中小学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源于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强化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教师自我调节机制,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县域

新时代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的知识储备。然而现实情况并不理想。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提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呈逐年下滑趋势,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培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

一、提升县域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其次,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在情绪、心态稳定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悦纳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再次,教师心理健康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才能享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反之,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会对家庭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当前县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解桃源县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课题组编制了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调查对象为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有效人数776人。其中,男教师176名,女教师600名;中学教师260名,小学教师516名。首先,本次调查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其次,基于自主设计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涵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收入待遇、职业成长、社会接纳,以及家庭影响五个方面。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有466人的心理状况正常,占比60.05%;另有310人表现出阳性症状,占比39.95%。

中小学教师因子得分情况数据表明(见表1),县域内教师因子得分落在1—2分的范围内,显示出他们存在轻度的心理困扰。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惧、精神病性等8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得分都偏高。这揭示了与普通人群相比,该县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及得分情况分布结果显示(见表2),十项因子的检出率都超过了1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因素的检出率占比甚至超过了30%。强迫症状检出率占比最高,接近50%。

躯体化则是个体自以为得了某种身体疾病并求医,但经过医学检查之后并未发现相应的躯体病变,一般认为这是个体在心理社会应激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强制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抗强迫并存;人际关系敏感是指自卑、沮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情沮丧、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认知功能受损等情况。解决县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需重点关注这几种心理问题。

三、县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原因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部分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我们发现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负担过重(工作量大,经常需要加班等)(80.95%)、学校与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69.52%)、工作岗位竞争(59.05%)、职称评聘(39.52%)、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27.62%)、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相应的回报(26.67%)、经济负担(包括住房和收入问题)(24.76%)等。

总之,县域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学压力、职业发展、社会认同、经济待遇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社会层面:教师社会角色定位失当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传统观念对教育的推崇以及社会少子化等原因,公众对教师角色期望过高。在社会主流观念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社会责任被过分看重,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被忽视。当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容易成为“替罪羊”。一些观念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无限扩大教师的责任边界。“高期望—低地位”的现实处境容易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引起心理不平衡,给教师带来高压和焦虑。

(二)组织层面:外在压力加重职业倦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而学校也出台了复杂的考核办法。有的学校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薪酬直接关联,使得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处理许多其他的工作,工作负荷过重,容易产生消极、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三)个人层面:教师心理调适能力不足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教师自我认知模糊,长期的情绪困扰又会影响教师的角色认知;教师角色定位失衡可能会引发人格障碍;性格偏内向的教师,其情绪反应激烈且长久,恢复的时间也较长。教师同时是社会和家庭的一部分,来自经济、家庭角色等各方面的压力,也对其提出了挑战。

四、县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解决县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事情。由于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源于社会、组织和个人层面,因此可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高,因此,当极少数教师出现有违师德的行为后,部分媒体会过度渲染,而大部分敬业勤勉、尽职尽责的教师却被忽视,这不仅削弱了教师的工作激情,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教师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社会氛围,倡导社会多关注、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推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完善教师评价系统,尝试实施积分制量化管理方法,通过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评估方式激励教师。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由教师专业委员会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减少与教学工作无关的工作。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落实,不能用行政性任务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再次,学校应当建立教师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积极推动和创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教学工作。对于那些在工作、生活、家庭方面有困难的教师,学校要给予关心,并为其排忧解难。

(三)构建教师自我调节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教师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并秉持“工作与休息同等重要”的观念,每天预留放松的时间,进行锻炼或做自己喜欢的事等,这个方法有助于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其次,教师也要加强情绪管理,提高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面对负面情绪,教师应该尝试转变自己的认知,寻找有效路径。排解压力的方式有很多,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向他人倾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教师缓解负面情绪;最后,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获得心理支持。不仅与同事,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在新的时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比过去任时候都更加重要。中小学教师是提升国家教育教学素质和整体实力的基础性力量,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玉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07).

[2]张玉,荆玉梅,陈明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03).

[3]俞国良,靳娟娟.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J].今日教育,2021(10).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试论高职志愿者的职业指导及社会支持对策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