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4-06-29 02:02翟玥乔耿希峰付景仁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应对策略

翟玥乔 耿希峰 付景仁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由于机体不健全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对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应对策略,为特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儿童;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91-03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强调了特殊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颁布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部署落实各地工作,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计划中强调了要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自身最大限度地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特殊儿童即身心发展上存在某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与健全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缺陷非常容易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经常面对各种困难状况,从而导致他们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进一步造成生活困境和发展障碍[1]。根据国内已有研究显示,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显著低于国内常模或普通正常学生,状况不容乐观[2]。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儿童的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及深远的影响。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特殊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特殊学校的学生们由于生理上存在不同的缺陷,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自身的缺陷,进而容易产生怨恨、愤怒、敌对以及暴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致使很多学生陷入自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之中,使他们的人格不能获得健全的发展[3]。通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根据特殊学生的需要设置适合他们的专题心理活动,可以帮助特殊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能正确地认知自身的身体缺陷,学会有效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来处理好自身的消极情绪,积极发现自身的闪光之处,获得他人理解和尊重,建立自信自强的信念,进而摆脱消极心理状态的困扰,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主题活动,学生与家长不断加深互动与了解,家长也能在活动中向专家寻求教育问题的解答和建议,学习到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方法,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学会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时,以正确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特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及相关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家长们不仅可以获得处理自身心理压力的正确方法和技能,还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其家庭生活品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特殊学生的教育公平

当前国家高度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陆续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确保特殊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拥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同时明确提出要根据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不同需求,通过提供专业系统的教育计划和辅助设备,开发特殊学生的潜力[4],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完善

当前,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普遍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设施及材料配备不完善,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单独的心理咨询室和团体心理活动室,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特殊儿童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缺少专门针对不同特殊学生的心理测量和评估工具,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学教具和教学材料陈旧,不能有效地对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缺乏对学生心理基本状况的了解和系统性评估。此外,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和有利于心理教师专业提升的培训课程和资源[5]。

(二)学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注重自身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老师们常常会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状况,但交流的内容主要还是学习方面的内容和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很少能关注到特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对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不够了解[6]。通过走访了解到,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是寄宿制,由相应的班主任和值宿教师负责所有住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导致教师们普遍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在校安全,而很难关注到每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波动,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觉察的敏感度,不能够意识到有些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其实是由于内在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不得当

很多特殊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合理,表现为教学对象范围较小,主要针对的是高年级的听障学生,对智力障碍的学生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每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学时数量较少,课程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发展需要,课程质量普遍不高,此外,还有些心理健康课程与班会课和思政课内容融合,且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教师说教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学实施效果并不好。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高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教教师,普遍为非心理学专业毕业,许多教师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7]。这些兼任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只是通过参加短期培训便接任教学岗位,他们的心理学理论并不扎实,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了解得并不深入,而且缺乏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的能力,课程活动设计不严谨,组织效果不佳,导致课程实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特殊学生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许多特殊学生家长的心理状况也需要得到关注,他们因为孩子的缺陷而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情绪易激惹,处理问题方式简单化。一些特殊学生的家长自身就是残疾人,不了解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而且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念,要么出于补偿心理而过度照顾、溺爱,要么出于厌弃心理而置之不理、冷漠拒绝。家长对于孩子心理的关注程度不够,特殊学生尤其是听障和视障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渐渐减少与家长的沟通。智障学生的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注意学生在心理方面可能产生的问题。

三、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选择

(一)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积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有效开展。同时学校领导要积极安排部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部门积极联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度,并定期对各年级的班主任教师提出不同的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保证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在课程建设方面,一是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保证学时要求;二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之中,通过各种专业课程来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提升方面,一是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聘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人士为学校的兼任教师或校外指导教师,同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成一支适合特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二是通过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学和培训,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专题讲座,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并使全校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再次,学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学设施上积极投入,从物质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生们营造平等与尊重的校园心理氛围,用环境的力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和幸福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环境支持[8]。

(二)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全体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首先,特殊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不仅要加强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注重提升特殊教育的相关专业技能,并根据特殊学生的障碍种类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9]。根据年级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形式,积极将最新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技术的多样化弥补学生的缺陷,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其次,各学科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增加育人的环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特殊教育专业化能力,如手语、盲文等,要积极与特殊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获得自信与成就感。

再次,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教师,既可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展现出自己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特殊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跟学生们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获得他人积极的心理支持,促进自身的心理发展。

(三)帮助特殊学生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经常为特殊学生家长传授实用的家庭心理教育的方法,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孩子的缺陷,不抱怨或苛责孩子,采取民主的方式来教养孩子,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在孩子有需要时予以支持和鼓励,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为特殊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家庭环境。

其次,家长要提高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要意识到孩子偶尔会出现学习倦怠、逃学等行为其实是由于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多倾听和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当前的所思所想,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和帮助。

再次,家长要调整自身的情绪和心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有需要时积极求助于专业人士,转变不良的观念想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经常与班主任沟通,努力为特殊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正向的影响。

(四)加强家校社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特殊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邀请高校心理专家为家庭和社区教育提供专业的知识咨询与技术指导。特殊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主题节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使全社会人士能够关注特殊学生,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支持。

其次,社会组织机构和社区发挥自身功能,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牵头,与妇联、残联、特殊学校共同构建特殊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定期组织社区活动,加强舆论导向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特殊儿童的良好氛围,让人们认识到,特殊儿童可以通过适当的康复教育自食其力,倡议全社会平等尊重特殊儿童,鼓励企业和个人给予特殊人群平等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再次,加强家校合作程度,共同推进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通过定期向家长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树立家长对心理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提高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培养特殊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学校,尽可能多地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制定中,增强家长教育自主性,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结语

特殊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特殊学生也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的教育,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有效开展及策略选择对特殊学生成长和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苗苗,张昱喆. 新疆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34-1238.

[2]王希海.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7):129-133.

[3]邵伟,武婧,王圣. 特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及对策:以陕西地区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10):154-157.

[4]黄小辉. 特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17-19.

[5]高俊杰,陈晓科,李祚山,等. 特殊儿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 9):1122-1125.

[6]周春英,马月丽,丁雅芬. 浅析“家校合作”在特殊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价值及策略:以学校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机制为视角[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28(12):145-146.

[7]蔡伟林.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208-211.

[8]李秋丽.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3(12):140-144.

[9]刘礼兰. 特殊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6(10):74-76.

作者简介:翟玥乔(1998.09— ),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耿希峰(1972.03— ),男,汉族,黑龙江省通河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付景仁(1968.05— ),男,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和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应对策略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