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素养培养要从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配置及考核与毕业要求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认同思想,为学生步入教育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将在介绍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素养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生职前素养,树立学生专业认同思想,希望能够为广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供浅显的意见。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职前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G6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49-03
引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所需要的专业素养而言,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第一个层面是客观认知,第二个层面是情感认知;第三个层面是主观认同。客观认知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指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比如专业教育情况、专业未来发展等;情感认知则上升到了主观质疑层面,即在客观认知上存在自己主观的见解,能够浅显地分析学前教育的现实影响因素及积极意义;主观认同则是学生通过相关专业知识树立了正确的观念,认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学习能够促进自我发展,树立学生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认同思想。当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素养不仅仅包含思维层面,还有知识层面和心理层面。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主体因素
1.日常表现
第一,学生的日常表现是体现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形式之一,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日常表现更加良好,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刻苦,因此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也会更加全面。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精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日常表现良好的学生职前素养发展更好。
第二,学生的日常表现是体现学生提升自我认知的表现形式之一,促进学生学习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兴趣引导,后文会详述;二是明确自己的不足,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认知,当然认知自我的不足还不够,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来分析。认知不足的学生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度过学期,第二种就是奋发向上,不断通过自我学习完善自己的不足,这两种学生所呈现的日常表现是不同的。
第三,学生的日常表现是体现学生未来良好规划的表现形式之一,只要有期许,有未来规划就会促进学生认真学习,这类学生的日常表现往往都是积极向上的,并且乐于接受知识[1]。
2.价值认同
学生的价值认同也是影响学生职前素养发展的因素。价值认同指的是学生自身价值观与社会共组价值观相契合,众所周知,学前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利他主义,而不是利己主义,但是在当前很多学生的价值观更多的是倾向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养成又受功利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当下不少学生崇尚消费主义、物质主义,这都是受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不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价值认同度不高也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二教育场所,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深受家庭教育影响,同样学生的种种素养也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学历高的会提前向学生讲述相关专业的情景,并对学生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至于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快地融入知识领域中,这对学生的职前素养良好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父母精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接触和认识也相对较少,再加上家庭因素的影响,就算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熟悉,家长也很难抽出大把时间向学生讲述专业相关的知识。
2.家庭经济
家庭经济对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影响主要是来自心理层面,我国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去外地务工补足家庭,就算上学也给家里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尤其是农村学生,经济不好势必对其心理造成压力,从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学习中会瞻前顾后。
(三)学校教育
1.专业教师水平
不可否认,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但也不得不承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在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对社会大环境的理解,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可极少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并没有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因此从师资角度出发分析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
2.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目标定位
现如今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较为看重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其他领域涉猎较少,教育目标的整体定位不太明确,只能在自身所在专业或领域中倾注所有的精力。一部分高校学前教育工作教学比较注重理论,而没有过多的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导致很多学生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必定导致学生自身的目标不明确。导致目标定位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宏观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轨。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国家宏观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现实需求的实际情况,它和其他专业教学的出入很大,不仅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也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这势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教学方式要求很严苛。
3. 学前教育专业主修课程偏多,选修课程相对较少
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要需求,但是很多高校只是将这种人才培养当作是教育教学的宗旨,却没有实际践行。现如今,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业,所以很多高校较为重视学前教育工作专业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相对较少,这样的课程体系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始终是基于理论知识之上的,而没有跨学前教育工作的思维跨越,这对于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限制很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分析需求,规划改革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国家宏观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国家宏观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需求调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架构和教学方式。针对当前国家宏观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需求,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就会更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以此实现校园知识学习和学前教育的衔接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前素养。另外,在教学规划改革上还需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宏观动向,重视相关政策,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契合国家政策的大动向。同时在进行教学规划改革上还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条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所以以生为本显得尤为重要,在评估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分别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实践技能发展情况。一是通过摸底考试,即采取考试的形式,从学生分数上分析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当然在其中还需要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综合评价;二是通过学前教育实践评估学生实践技能发展情况,即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结合实际学前教育案例,以此评估学生实践技能发展情况[2]。
(二)依据产教融合理念,增设实践课程
众所周知,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相较于其他教育,高校的专业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契合高校教学专业对口的特点,针对性地增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当然在增设实践课程上也需要讲求一定的原则,需要在理论课程教学学时充足的情况下开设实践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了,教师不仅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流程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有效增设实践课程的方式。在增设实践课程上主要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中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分析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直接开设实践课程,即以学生动手为主,在实践中印证理论知识,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学前教育综合素养。
(三)以生为本,强化专业价值观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个围绕人和人、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开展的工作的专业和职业,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要求更高,更加重视学生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前素养和专业认同度,就需要重视价值观教育。
在价值观教育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重视人和环境之间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强化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环境,并对我国学前教育环境下学前教育人员相关技能的需求进行思考。二是融合思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具备增识、铸魂的特性。“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当中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在增识、铸魂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政”课程的启迪理念会不断丰富,“课程思政”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注重“增识”与“铸魂”,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此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作用;可以更加深度地促进思想理念的提升和发展,从而让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塑造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培训,提升专业教师教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对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提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的,因此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思想认知,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不仅是学校整体教学实力的提升,更是促进学生职前素养的重要方式。在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水平上,需要借助学校力量,校方领导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从培训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理论水平的提高。在增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研意识上,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利用学校朋辈资源,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习资深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态度。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思想认知上,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肯定,即肯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效,由内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成就感,从而转变为思想认知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
转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教学中紧随“三教”教学理念,调动教师积极提升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为学生更健全地发展提供师资保障。转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紧随新课改教学理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调动青年教师自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具体的方式就是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并有意识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三教”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五)校园合作,共同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开发制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德”的培养,“德”即职业道德,这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课程体系中要涵盖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素质”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体现,良好素质的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际教育工作之后懂得“何为?何不为?”,所以在课程体系中要设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当然,“心理”作为学生健康指标之一,在课程体系中也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内容、开设学期、教学过程等方面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产教融合、动态调整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解读最新的教育政策,与幼儿园教育实际案例结合,高校领导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投放,专业教师、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实现“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实现课程资源的互惠共享[4]。
(六)构建多元并存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都是一种,要么是终结性评价,要么是即时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模式各有优势,但是也各有缺点。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教师直接在学生最后一堂课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成效,虽然此类评价方式简单,操作难度也不高,但是不排除有异常情况的产生,就好比在最后评价中某位学生因为身体不适导致成绩不理想,这就显现出弊端了。即时性评价主要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素养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评价准确,缺点在于操作难度大[5]。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上可以将此两种评价方式进行融合,这样既可以避免第一种情况弊端的出现,又可以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策略前瞻主要有六方面,涵盖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多个要素,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盈悦.基于学生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以H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21(35):105-108.
[2]高东磊,毕彩云.浅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40.
[3]易俊雅.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3):133-134.
[4]罗金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以昆明市D中职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5]王小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33):208-209.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2.06— ),女,汉族,安徽省芜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1+x证书制度试点幼儿照护课证融合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ZPY005);
2021年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胎政策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研究”(项目编号:XYK20211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