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胜甫
摘 要: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是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优势以及提升育人效能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统合内容、载体、过程、效果四个维度,全面理解和把握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体系。最后,文章尝试从建立评价责任机制、完善评价运行机制和健全评价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全方位、系统化构建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机制,以期为高校打造思政课“金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红色场馆;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评价
红色场馆是纪念革命烈士、展示红色历史、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场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1]。红色场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述说着发生在中华大地上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育素材。深入挖掘红色场馆的教育资源,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内容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探寻实现文化育人的有效实践路径,既是回应思政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也是把红色基因种子深埋当代大学生心中的时代诉求。[2]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红色场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理论视野来加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理论成果。通过对国内学界关于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理论。渠长根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后,形成的可利用的物质、精神等形态的历史产物。[3]卢蔡、程世利、杨波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时代性、教育性与传承性等鲜明特征,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价值,了解红色文化的特征。[4]②功能应用。郑洁、苏雅雯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承载着革命史、奋斗史等内容的宝贵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助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时代新人的优秀教育资源和生动教材。[5]③开发利用。吴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形式方法要与时俱进、灵活多样、突出特色,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对策和路径。[6]黄建军、陈群提出,加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让学生去实地了解红色事迹与人物故事,有利于激发和培育新生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7]
(二)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角度和路径角度两个方面:①价值角度。纪秋颖主张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高校思政课,可发挥优化认知、激发情感、强化信念、指导实践等功能,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成效。[8]任云高、王倩颖、冯哲认为,红色文化凸显了鲜明的政治作用以及强烈的思想引领作用,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和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9]②路径角度。刘建平、周蓓、莫丹华提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要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要立足中华民族话语体系,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10]朱芸莹认为,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需立足传统课堂教学讲好红色故事,通过实践基地教学弘扬红色精神,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1]
总而言之,国内学界关于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离散性,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研究,对于二者融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研究方法更多倾向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红色场馆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应如何有效运用红色场馆这一资源宝库,建设好高校思政课程,充实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发挥红色场馆的教育价值,也是当前学术界需要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开创未来。红色场馆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挖掘其中良好的思政教学元素,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亲和力和思想性,而且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情怀。红色场馆可分别从提供优质资源、创新传播载体以及拓宽育人途径等方面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助力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
(一)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优质资源
红色场馆内丰富且多样的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创新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思政课教师通过将各场馆内良好的红色案例与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入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有效弥补单一课堂理论教学的空洞,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让学生在红色案例故事和展陈场馆创设的情境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红色场馆具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直观立体等显著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案例与文化资源,高校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红色场馆的文化内容可以作为优质的教学素材,展馆内的互动展品,如触摸屏、音频导览等设置,可以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随着时代条件的不断变迁也在变化发展,在政治判断和价值选择上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困境。因此,将红色场馆加以有效利用,通过成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与高校思政课结合,开展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切实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的感召力、亲和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教育载体
红色场馆不仅能够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红色场馆,记录着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的革命先烈和时代劳模的人物故事,他们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坐标”。红色场馆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理应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教育载体。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全面讲解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三进”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的教学方式,将红色场馆转化为思政教育课堂,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经典育人教材,推动人文教育与理性思考有效融合,完善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体系。
在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微课教学、参与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形式,将红色场馆打造成校内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运用虚拟现实(VR)、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数字技术,开展体验式教育教学,创新高校思政课的传播载体,以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不足,引导学生理解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人物故事和理论知识,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的育人效果,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系。
(三)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拓宽育人途径
课堂授课是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方式,红色场馆包含着大量真实的革命案例和感人的红色故事,各个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红色场馆的建设,都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提供新的素材。各地区高校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当地的红色场馆,持续开展如讲座、讲解员解说等类型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使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更加生动具体,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色场馆、聆听革命故事、参与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红色文化的强大力量。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红色场馆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想的侵蚀,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使其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高校应该在促进课堂理论教学与红色场馆资源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将网络、课堂、实践一体化,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方法[12],进一步拓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育人途径。
三、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体系
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是由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决定的,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打造高校特色思政“金课”的重要途径。[13]统合内容、载体、过程、效果四个维度,来全面理解和把握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体系,以探究红色场馆功能发挥的实效性。
(一)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容评价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就必须对其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分析,选择有价值的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首先,从红色场馆资源的选择角度来看,在思政课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察红色场馆的内容,挑选有代表性且具备说服力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将有价值的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其次,从红色场馆资源的传播效能角度来看,红色场馆资源服务于思政课程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度——红色场馆资源经过教学传播渠道讲授给学生时所具有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效度——红色场馆资源能够有效地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精度——红色场馆资源能精准地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年龄层次等差异,选择恰当的融合渠道,实现精准服务;广度——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范围覆盖各方面、各领域,帮助高校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再次,从红色场馆资源的学习路径来看,主要包括红色场馆中文化资源的内部展示学习以及外部传播学习反馈。内部展示主要体现在学生实际参观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解读—提问—触摸—总结”五大环节,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外部传播主要体现在红色场馆资源被学生接受后,注重学生在实践后的反馈,旨在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二)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载体评价
红色场馆在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利用类型多样的载体开展教学工作,体现为有针对性地将其教学内容融入理论学习、日常生活、课余活动等环节,打造多维互动、综合融通的育人格局。第一,文字信息。主要体现在当前红色场馆利用网络媒体,通过文字材料的形式,广泛宣传红色文化资源,较为直观地服务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第二,声像信息。红色场馆的文化资源借助声音、图像等符号形式,实现对高校各领域、各成员的全面覆盖,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第三,数据信息。依靠算法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牢牢掌握红色文化资源在生产、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权,在终端通过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准确计算并了解目标学生的基本需求,根据其实际需求实现精准教学、精准传播。
(三)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评价
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传播为前提条件的,在不断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后,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并将其在思政课堂中展示出来。首先,在资源挖掘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土的、有代表性的先烈事迹,以活动旧址和烈士纪念馆为载体宣传革命精神,让各个地区红色场馆的文化资源发挥出不同功用,增强高校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和认同,通过课堂汇报、理论宣讲等形式,将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融入学生群体的思想之中。其次,在资源传递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将红色场馆中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象的、可直接讲授的教学资源,收集相应的红色文化,充实并完善教学内容。再次,在资源教学方面,作为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环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内容,将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事件,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对红色场馆理解得更加深刻。
(四)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效果评价
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效果与效能,涵盖了学生层面、教师层面、高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第一,从学生层面来看,红色场馆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前往红色场馆实地参观以及聆听讲解,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接受生动、鲜活的红色教育,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精神洗礼,进而落实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上。第二,从教师层面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将红色场馆的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挖掘其丰富内涵与价值,既要讲准、讲深,又要讲活、讲透,让红色场馆更好发挥其重要作用。第三,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将教学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利用红色场馆中的实物展示、历史字句、人物解说等教学媒介,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第四,从社会层面来看,红色场馆在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借助各类新媒体渠道及以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加大了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汇聚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红色主题素材,实现借助网络搭建转发和分享的无障碍平台[14],增强场馆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四、构建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机制
红色场馆的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优质素材之一,具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和精神价值,使其在服务于高校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运用好红色场馆的文化资源,其实质就是要将其蕴含的内涵和价值贯穿于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科学构建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机制,让场馆的文化资源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红色场馆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建立评价责任机制
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责任机制构建是全局层面的首要问题,是推动红色场馆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赋责机制、履责机制和尽责机制。具体来说,在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强调责任落实,要切实将红色文化资源贯穿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第一,建立赋责机制。在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厘定各个参与主体的重要作用,整体构建学校党委领导、思政教师负责、青年学生参与的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主体责任体系。第二,建立履责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评价巡视制度、评价公开机制等制度体系,对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责任主体进行周期性监督检查,确保高校思政课能够合理运用红色场馆资源,提升各参与主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第三,建立尽责机制。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从红色场馆中收集红色文化资源,完善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强思政课的建设质量。红色场馆对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应做好服务工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媒体技术,向学生传达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提升宣传的感染力和广泛性。
(二)完善评价运行机制
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运行机制包括横向运行机制、纵向运行机制和内外反馈机制。其一,完善横向运行机制。围绕评价计划、评价运行、评价核查、评价反馈等评价流程,构建包括红色场馆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相关责任主体在内的横向运行机制,实现参与评价的多元主体,既各司其职,又分工合作,确保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够在各项内容、各个环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其二,完善纵向运行机制。依照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流程,按照赋责、履责、尽责的责任体系,建立完善的“学校党委—二级学院—思政教师—青年学生”四级纵向评价运行机制。红色场馆通过全面梳理总结文化资源,对接所在地区高校,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纵深层面发展,建立和完善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乃至红色文化建设的垂直运行机制。其三,完善内外反馈机制。针对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针对优势领域继续做好做强,这就需要构建及时有效的内外反馈机制,运用评价结果来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以优化具体实践。可通过闭卷考试、随堂测试、专题论文等形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红色场馆资源知识学习情况的反馈评估[15],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立足本地特色,扎实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三)健全评价保障机制
构建经费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和评价交流“四位一体”的评价保障机制,为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首先,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强化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的经费保障,夯实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物质基础,从而推进红色场馆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其次,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教师和聘请社会名流等方式,在理解和把握红色场馆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和充实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的专家团队。通过专业学习和委托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专家团队的理论水平和评价质量。再次,健全技术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利用智能媒体技术,积极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际评价实践中,构建数字化、智慧化的评价机制。最后,健全评价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举办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的学术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相关评价主体的行业交流与经验共享,助力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的互鉴共进。
五、结语
红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场馆的内容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不仅可以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创新方式,而且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把红色精神内化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全面掌握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开发设计评价体系,构建评价运行机制,是建设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作,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周期性的监督检查,不断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动态跟踪与整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
[2][5]郑洁,苏雅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6):143-152.
[3]渠长根,闻洁璐.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综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79-187.
[4][15]卢蔡,程世利,杨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60-62.
[6]吴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红色文化学刊,2019(3):81-86,112.
[7]黄建军,陈群.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J].活力,2022(22):27-29.
[8][12]纪秋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1):110-115.
[9][14]任云高,王倩颖,冯哲.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价值、困境和实施路径[J].办公室业务,2023(2):184-186.
[10][13]刘建平,周蓓,莫丹华.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25-27.
[11]朱芸莹.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8):204-206.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