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小学高年级“人人岗位责任制”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步骤。从包容性、参与性、培养性的理念原则出发,阐述班主任尽责培养的实践步骤,通过建立岗位责任评价体系,对“人人岗位责任制”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将其融入小学高年级的班级管理体系,推动班级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人人岗位责任制
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管理方式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纪律性管理,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质的充分关注。“人人岗位责任制”作为新型的班级管理理念,强调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拥有自己的责任和角色,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领导潜能。[1]班主任通过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成绩、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责任心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理念定义:小学高年级“人人岗位责任制”的基本内涵
“人人岗位责任制”是指以班级个体为单位,尽可能地让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有其相对应的岗位,每个人都能够在其岗位上担负起应尽责任,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班级管理意识。
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岗位制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管理,有利于班级的和谐。[2]在班级中开展“人人岗位责任制”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具体岗位,由学生自主选择岗位,班主任在获得学生同意后,也可指定学生担任相应岗位,以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岗位可以实行“合作制”和“轮流制”。针对工作内容复杂繁琐的岗位和学生喜爱的岗位,可以实行“轮流制”。
二、理念原则:小学高年级“人人岗位责任制”的设计初衷
(一)包容性原则:按组赋予学生具体责任岗位
在“人人岗位责任制”中,班主任给每个学生设置具体的责任岗位。“人人岗位责任制”具有包容性原则,其内涵在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不应将学生简单划分为“优等生”和“普通生”,而是应通过合理的分组,给予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机会。班主任通过“包容性”原则,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让学生在不同的责任岗位上发挥所长,实现班级成员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形成相互尊重、协作共赢的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参与性原则:促使学生勇敢承担责任岗位
参与性原则体现了“人人岗位责任制”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理念。参与性原则的重要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承担责任岗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领导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承担责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意识。[3]
(三)培养性原则:注重提高学生责任担当能力
培养性原则强调“人人岗位责任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能力。这一原则强调要通过实践,使学生逐步提高责任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任务和压力时能够主动负责,积极解决问题,形成稳健的心理素质。此外,培养性原则将责任视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通过在责任岗位上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在班级管理中不断提升担责本领。
三、尽责培养:小学高年级“人人岗位责任制”的实践步骤
(一)“分组”——基于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划分岗位小组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人人岗位责任制”为每位学生创造了特定的责任岗位,根据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各个岗位小组。[4]其中,班级主管负责集体管理,起到引领和组织的作用;中队长(班长)和副中队长作为班级的核心管理者,负责协调课间安全、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相互协作的领导团队。这种管理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管理和领导的实践机会,也确保了班级管理的高效性。在此基础上,将班级学生分入学习组、生活组、纪律组、文化组等不同的责任小组。学习组设有学习委员、课代表和小组组长等岗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生活组则包括劳动委员、卫生委员、图书管理员等,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生活技能;纪律组和文化组分别负责管理班级的纪律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兴趣爱好。将学生按照特长和兴趣划分到具体的责任岗位,促使每位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挥所长。这种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潜能,还能够建立起“集体是我家”的班级认同感,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定标”——筛选组内岗位责任成员,明确责任目标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在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的过程中,需要清晰制定班级责任标准,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范围和标准,以确保整个体系的运作有章可循。其中,中队长(班长)、副中队长(副班长)主要负责课间安全、纪律、卫生、班队会等,起到班级带头作用,贯彻“集体是我家”的管理理念,为“人人岗位责任制”的践行奠定基础。在管理架构的基础上,针对学习组、生活组、纪律组、文化组等不同的组别,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标准和目标。例如,在学习组中,学习委员需要认真学习,树立榜样,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课代表则需要根据各任课老师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在生活组中,不同岗位的责任目标也各具特色,如劳动委员负责教室内外保洁、个人卫生检查,图书管理员管理班级图书,绿化小卫士管理班级绿化,节能小卫士负责及时开关教室的灯,物资补充员负责管理垃圾袋、粉笔等班级物品,电脑管理员负责开关电脑、电视与投影,值日组长则负责带领值日生做好教室打扫工作等。在此基础上,根据责任标准和岗位目标,通过选拔、投票或其他方式,学生自主筛选组内岗位责任成员,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人人岗位责任制”中,并且能够胜任自己的责任岗位。[5]通过这种方式,班级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在特定岗位上的协作或领导能力。
(三)“实行”——形成班级协作轮换机制,落实具体任务
实行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的“人人岗位责任制”需要一系列有序的实践步骤,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挥特长、承担责任。首先,班级主管在制定这一制度时,需要与全班学生充分沟通,明确各个岗位的设置和职责,突出“我们是一家人”的理念,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班级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都应该为班级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其次,实行“人人岗位责任制”需要形成班级协作轮换机制,每个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有机会轮换不同的岗位,从而能够全面发展其个人能力。例如,生活组的电脑管理员在下次轮换周期中成为纪律组的纪律委员,来督促同学遵守纪律。在轮换机制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理解和履行自己的职责,学生们需要进行集体讨论班级主管再明确说明,确保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例如,学习组的语文课代表要明确了解老师的教学要求,协助其他同学解决学科问题。在轮换之前需要进行“工作交接”,在交接班会上,之前负责该工作的同学与下位同学进行交流,帮助新任者了解岗位内容,从而共同建立起班级的协同合作机制。
(四)“养善”——开展责任心培训活动,促进班级分享
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专门的责任心培训活动,通过邀请老师、学长、学姐讲解案例、分享经验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中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也可观看专家视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责任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并增强学生在责任承担上的意识。
为了促进班级内成员的分享,教师也可以设计主题交流活动——“故事大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担任责任岗位中的成长经历、面临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功。通过公开交流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他人的责任担当,还能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和借鉴,构建班级中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社交网络,形成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氛围。在交流活动中,班主任通过小组座谈、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在责任岗位上的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助,使学生深刻理解责任心的内涵,从而形成更加和谐、有序的班级生态。
(五)“立德”——基于班会专题教育形式,尽责品格教育
以“立德”为核心,以“责任担当”为主题,展开深入的品格教育。首先,利用班会导入班级岗位责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岗位的重要性,通过情境扮演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以“一次英语公开课”为例,让学生们模拟各岗位的工作,英语课代表需要在课前做好接洽工作,电脑管理员需要提前打开电脑,物资补充员要检查粉笔是否充足,纪律委员则需提前做好纪律工作等,让学生感受到责任担当的实际场景。随后,进行专题教育,通过讨论、互动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责任的内涵,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影响,强调每个成员在班级中的独特贡献。借助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责任担当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做眼保健操?为什么需要安排岗位监督做眼保健操?”最后,进行班会总结,通过学生分享和集体讨论,让学生总结“责任担当”品格教育的收获和体会,强调“每个岗位都很重要,班集体离不开每一个人”,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承担责任,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推动班级的发展。
(六)“拓展”——勇于承担个体、集体责任,强化社会担当
实践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人人岗位责任制”,需要通过“拓展”这一步骤让学生勇于承担个体和集体责任,以强化学生的社会担当。
组织班级社区实践活动是有效的方式,通过具体的活动设计,凸显学生的个体责任和集体岗位的作用。以“清理小广告”为例,委任纪律委员作为活动的负责人,协调各个小组的工作,让各小组的学生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比如劳动委员、绿化小卫士、废品回收员等。各组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制定清理计划,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比如劳动委员负责组织同学清理教室周边的小广告,绿化小卫士关注并维护校园的绿化环境,废品回收员负责分类和回收废纸等可回收物品。通过活动,学生既负责了各自岗位的工作,承担了个体责任,又共同为清理校园环境做出贡献,意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此外,宣传委员和文娱委员利用这个机会,负责宣传活动的意义和效果,组织同学共同反思小广告的存在对校园环境的不良影响,并通过黑板报、班队活动等方式进行文化宣传,引导同学共同关注和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这样的班级社区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增强了对社会的担当感。
(七)“核查”——建立岗位责任评价体系,定期总结反馈
全面的岗位责任评价体系应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其他相关评价因素。在每学期结束时,对岗位责任人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评价部分包括各学科教师对课代表、班主任对班干部等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评价;学生评价部分则涉及学生对各岗位责任人的评分。通过核查岗位工作是否顺利完成,总结出每位岗位责任人在学科工作、班级管理、纪律执行等方面的表现,从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为下一学期的岗位责任分配提供借鉴。基于评价结果,选出在各自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榜样,为其他学生提供奋斗目标,助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四、总结反思:小学高年级“人人岗位责任制”的改进建议
(一)化干戈为玉帛:营造和谐班集体,实现协作管理
强化团队协作理念。“人人岗位责任制”中的责任分工更注重协同合作,强调每位学生在责任岗位上的贡献对整体班级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从竞争转向协作,共同建设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团队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强化班级凝聚力。比如,在岗位分配时,引入集体协商和同学间相互协助的理念。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协同担任某一领域的责任,促进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定期举行集体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在责任岗位上协作和相互支持的意识。
(二)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参与积极性,促进综合发展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师需鼓励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能够主动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申请,通过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对自身兴趣和成就的反馈,激发学生对责任岗位的兴趣和投入,从而提高其积极性。此外,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了解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促使学生理性、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责任岗位,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兴趣导向”的岗位选择阶段,允许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责任岗位。组织“责任日”或“体验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促使其理性、主动选择岗位,并加深对所选择岗位的认同感。
(三)化春风为雨露:激发学生责任心,培养担当意识
“人人岗位责任制”不仅仅是分工和组织结构,更是培养学生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机制。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班级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所承担责任的深刻认识。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学生责任态度、担当精神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认识到每个责任岗位都对整个班级有着独特贡献。比如,通过班级活动中的反思和分享环节,让学生讲述在责任岗位上的成就和困难,促使学生对责任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对自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自我评价环节,激发学生对责任的自我认同,以及对自我成长的自觉追求。
五、结语
“人人岗位责任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领导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今后的实践中,教师应当加强班级协同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教师也可借助在线平台建立实时互动和反馈机制,促使学生深入参与到责任岗位的工作中,培养更多具备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的优秀学生,打造和谐班集体。
参考文献
[1]王军晓.小学班级社会化立体管理的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8):49-50.
[2]陆艳芳.一年级“班级人人岗位责任制”的开展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6(4):137-138.
[3]王淑娴.浅析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与运用[J].华夏教师,2022(31):29-31.
[4]饶思思.班干部“四权分立”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才智,2020(16):216-217.
[5]赵文军.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20(30):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