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萍
摘 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具有情境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教师在设计该任务群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整体化设计,并创设真实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制定精准的评价规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并进行创意表达,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1]“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它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深入研读、创意改编、表达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文学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点,深入研究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阅读、积极分享、创意表达。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基本特点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具有情境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充分认识并把握这些特点,对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进任务群实施、达到语文课程目标、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
(一)情境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强调了主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3]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学文本的形象、情感和语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综合信息资源、多样人生经验参与理解和表达,有助于融合各种阅读策略和学习方式。情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真实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具有真实性。这个真实性既包含现实的真实,即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也包含虚拟的真实,这种“虚拟的真实情境”是属于文学体验的情境,是心理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实。它通过言语情境、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等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享受文学阅读的快乐,激发创意表达的欲望。
(三)关联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是输入,“创意表达”是输出。阅读与表达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后,必须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有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成果,并且这个成果要带有自己的思想。要以阅读促表达,将“读”的知识“用”起来。
(四)实践性
《新课标》提出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具有实践性,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4]教师在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时,必须转变观念,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新路径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语文核心要素编排了四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依次为《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和《小毛虫》。这四篇课文都以动物为主人公,文字幽默风趣,情节妙趣横生,都采用了反复的结构并配以对应的插图,有利于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体会童真童趣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重要载体。下文以这一单元为例,阐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一)整体设计任务群,让教学结构化
整体设计任务群,需要综合考虑如何以学习主题为统摄,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统整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关键要素。在本单元设计中,教师立足于整体,从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统整设计,解决以往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碎片化的问题,以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图(见表1)。
任务一“童话故事我来读”,旨在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任务二“童话故事我来讲”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提示有创意地讲故事,带动知识由积累到应用的有效转化。任务三“童话故事我来编”
是教学难点,主要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结构的特点,发现童话故事的奥秘,并展开想象创编故事。任务四“我的童话‘大分享”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分享,发挥创造力,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围绕学习任务,笔者实现了学习任务活动化,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链。[5]图表中这十个不断进阶的学习活动,带动学生主动认知、自主探索,将四个关系紧密的任务群落到实处。
(二)创设真实情境,让学习趣味化
任务群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融入学生真实的情感,贴近学生既有经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6]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将文学世界与学生语文生活勾连起来,让课堂阅读教学和学生真实阅读生活有效对接,实现学以致用。学习过程也会因情境的融入,更显趣味化。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根据童话的特点,教师创设“漫游童话王国”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童话的世界,去沉浸式体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符合低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点燃了。
“角色代入”是创设真实情境的一个好方法。教师赋予学生具体的职业或人物身份,让学生获得“角色认同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童话故事我来读”中,让学生去参观动画厂,化身“配音员”为动画片趣配音;在“童话故事我来讲”中,让学生化身“小故事家”去进行故事PK赛;在“童话故事我来编”中,让学生化身“小作家”去创编童话故事等。学生以各种角色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通过朗读、讲述、交流等具有真实意义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
在整个设计中,情境的创设贯穿于每个任务。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层次地参与与体验,让枯燥的被动学习变成充满趣味的主动学习,让浅层的学习变为深度的学习。
(三)搭建学习支架,让训练策略化
1. 圈点批注策略
圈点批注策略就是在阅读中,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用符号在书上画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并用眉批、旁批、总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圈点批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呈现学生的思维动态,促进阅读深度发生。[7]在文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记、边读边思、圈画关键词句和表达感受。圈画重在感受,批注则重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表达。在“童话故事我来读”中,《大象的耳朵》一课中有大象和小动物的许多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圈画出他们说的话,并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做好批注。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借助提示语等充分地体会了大象和小动物们对话时的内心活动。他们又通过抓住语气词、标点符号等,将小动物们和大象的特点通过朗读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在品读圈画中感受到了童话语言独特的魅力,读出了童话的味道。
2. 思维导图策略
思维导图策略就是通过使用关键词、图像和符号等可视化元素,将复杂的信息整合成一张图表,以较为直观和清晰的方式展示知识,帮助人们实现思考和记忆的学习策略。在“童话故事我来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将文中散乱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联结,再绘制成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情节,为讲好故事作铺垫。如在学习《蜘蛛开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蜘蛛开什么店”“卖什么”“顾客是谁”“结果怎样”画好思维导图,可以是图画式的、文字式的,也可以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式的,形式多样,为讲好这个故事搭好学习支架。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 迁移运用策略
迁移运用策略就是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并解决问题的策略。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写作技能。”[8]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的迁移。在“童话故事我来编”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反复”的结构,在迁移运用中促进表达方法的吸收和内化。如《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中的情节类似,都是按照“青蛙吆喝—动物来买—不买走了—青蛙做了什么”的顺序展开的。在动物说不买的原因时,言语形式表达也相似,都是先写泥塘的优点,再写缺点,然后提建议,中间用“不过(可是)”等词表示转折。这些相似的句式和构段方式有利于学生创编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结构来续编故事,并让学生在故事会上分享,分享者会在同学的认可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在分享、倾听、评价中,学生获得了表达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文学阅读创作的浓厚兴趣。
4. 产品发布策略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指出,鼓励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9]产品发布策略就是学生用听、说、读、写、演等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作品。“我的童话大分享”这个任务其实就是最后的产品发布,在发布会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朗读文章、讲故事、拍视频、演童话剧等都可以。如有的学生选择“童话表演”的方式,从剧本的编写到服装、道具的选择等都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从伙伴身上得到启发。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阅读者、分享者与表达者。
(四)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科学化
《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建议:“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10]过程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1. 评价方式多样化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重视过程性评价,它改变了以往凭一张试卷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单一的、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不是用刻板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评价的方式更多样化。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各种评价工具,如建立学习档案袋、开展故事展示会和成果发布会等,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评价量表精准化
任务的设计、达成需要用评价来进行驱动。有了精准的评价,教师就能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也能清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才能更好地评价自己与同学的学习效果。在本单元的任务群设计中,每个任务的实施都设计了评分规则。如何读好课文?怎么讲好故事?编写故事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些评价规则不只注重结果、对错,更注重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
三、结语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遵循《新课标》理念,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思维定势,结合单元文本内容,从目标的设定、任务的创设、学习活动的规划、评价工具的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落到实处,让学生逐渐成长为有文化、有创造力的思考者,进而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3][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于瑜.论“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特征[J].语文建设,2022(7):37-39.
[5]管贤强,徐迎梅,王爱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内涵理解、实施探索与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2023(14):32-36.
[6]李菊红.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情境创设误区及矫正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3(3):17-21.
[7]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7.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