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内生动力的培育路径探究

2024-06-29 11:16和洁静
公关世界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治理内生动力文旅融合

和洁静

摘要:乡村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培育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有助于增强村民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促进乡村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及村民持续增收。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归纳丽江文林村培育文化治理内生动力的做法与成效,总结经验和启示,提出可通过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制度体系、建立多元共治文化治理格局、培育文旅融合人才队伍、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5个方面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内生动力的培育,为同类乡村文化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治理;文旅融合;乡村;内生动力

引言

文化是乡村的根脉,乡村文化能够作用于个体思想与行动,是联结乡村社会的符号象征和精神纽带,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1]。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通过文化软治理的优势,有助于规范社会行为、构建社会价值、塑造社会精神,提高乡村内生秩序,提升乡村治理成效。文化与旅游相互嵌入、深度融合、协同并进是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2]。乡村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民俗传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从系统内部生成推进自生长、自增强与自增长,强调不依赖外部环境,并充分利用、吸收、消化外部输入要素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3]。鉴于此,有必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以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动力,多措并举激发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推进善治乡村建设,形成文旅融合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有力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扎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林村培育文化治理内生动力的做法与成效

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文林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东部,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地之一,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渊源深厚。全村共334户980余人,除原住居民外,外来商户有142户390余人,村内有纳西、汉、藏、白、普米、傈僳等10余个民族。过去的文林村以种植销售蔬菜为主,因人多地少贫穷落后,如今文林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凭借丽江古城的旅游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旅游村落,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古城后花园。文林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文林村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基层行政主体、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等内生主体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多措并举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一)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助力内生动力提升

文林村明确发展定位,将集体经济所得投入到改造公共设施中,完善乡村旅游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恢复祠堂戏楼、古宅民居、水巷古街等村落标志性建筑群,打造三眼井和“小桥流水”等特色景观。(2)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修建民族文化园、家风文化广场、民族团结文化广场、“花雨东林”文化走廊。其中的民族文化园是丽江古城文化院落之一,园内建有村史馆、藏书楼、非遗传习馆、文史馆、书画展厅等,设立“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热美磋”“勒巴舞”“东巴文化”5个非遗传承点。通过深挖文化内涵与旅游功能,营造文化空间,形成富有活力、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的化育功能,增强村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二)发掘乡土人才,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的治理离不开乡村场域中参与生产生活人群的内生动力,文林村有效整合文化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活力。

(1)培育乡村民间文化组织,组建非遗传承队和乐舞队,坚持定期学习、展演和传承。(2)组建议事会、乡贤会、老协会、客栈协会等自治组织,吸纳乡村精英参与文化治理工作,鼓励村内设计师、彩画师、厨师、制醋人、木匠等手艺人服务乡村文化建设。(3)动员外来商户“新村民”参与村务文化管理,为乡村的发展建言献策,并把讲团结、善经营、讲诚信的商户吸收为“荣誉村民”。村民在参与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存在感强,参与度高,在宣传和弘扬乡村文化的同时,也传承和守护着乡村文化。

(三)融合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释放内生动力

文林村注重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要素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积极角色,紧密融合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充分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

(1)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培育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适时举办元宵节、三多节、火把节、中元节等节庆活动,将“花雨东林”火把节打造为丽江节庆文化品牌,火把节活动以东巴祈福仪式、歌乐舞比赛、长街宴、服饰展演等形式开展,各族居民、商户和游客通过共庆佳节,感受团结情谊。(2)多形态展示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强化文旅互动,景区带动,节庆拉动,多主体、多形态促进非遗活化。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村民的乡土情怀、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力激发乡村文化治理内生动力。

(四)带活庭院经济,增强内生动力

文林村依托靠近城区及景区优势,保护纳西族特色村落风貌和田园风光,修复明清时期的老村落,同时建设文林新村,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将新老村落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装饰艺术等融为一体,建设乡村宜居家园,发展庭院经济。

(1)规划庭院经济区,建成300多个纳西族特色庭院,出租部分庭院,有选择地引进特色客栈119家、餐饮店41家和商铺54家,严格审核、规范运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2)坚持绿色可持续生态发展理念,增加公共绿化面积,改善乡村环境,创建绿美庭院。通过带活庭院经济,促进村民持续稳定增收,使乡村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五)加强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建设,培育内生动力

文林村历史上就有比家训、赛家风的传统,如今文林村将优秀家风家训纳入家谱村史、融入村规民约,激活乡村自有文化内涵,形成乡村文化的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

(1)在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建设中融入尊重自然、团结互助、国家认同等内容,在文化走廊、广场公园、宣传栏等场所展陈,引导村民、商户和游客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2)村支部每年举办“优秀家风家训传承示范户”表彰活动,以身边典型传播正能量,引领乡村风气向上、向善、向美。通过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培育,增强村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二、经验与启示

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文林村通过发掘并培育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治理动能

文林村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优势叠加,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1)发挥区位优势谋发展。文林村地处丽江古城,自然环境优美,保存着纳西族古村落原始风貌和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培育强劲文化治理动能,助力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2)以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治理。通过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让非遗在与旅游的融合中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有序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文林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对保障村民文化需求、凝聚村民意识、稳定乡村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活力

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习得者和传承者,也是乡村善治的“主角”。文林村积极引导村民树立主体意识,激发村民文化自治活力。

(1)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协商机制,拓宽村民自治渠道,构建自治监督机制,保障乡村自治有效实施。(2)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成立议事会,探索多元平等对话机制,让村民参与议事决策,广纳村民意见建议。(3)坚持村务公开透明。强化群众监督、村务公开,促进助推“阳光村务”建设,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文林村把乡村文化治理与每位村民联系起来,让村民看见发展远景和利益,从根本上调动村民参与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力争实现治理为村民、治理靠村民、治理成果村民共享。

(三)强化村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促进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催化剂”,使其能够加强乡村文化自信及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4]。文林村注重增进村民文化情感和价值共识,强化村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活村民主动创造力。

(1)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公共文化更具吸引力,让村民切实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通过凝聚文化共识,激发文化认同,提升村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自觉性和自信心。(2)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传承。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也让村民更加了解乡村的文化,塑造村民的观念和思想,在增进村民文化认同中培育文化自觉,坚定村民文化自信。

三、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内生动力培育的推进路径

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应培育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注重发挥企业、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外生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的作用。

(一)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制度体系

为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保障乡村文化有序治理,应立足乡村文化实际,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乡村文化治理制度体系,充分释放乡村文化治理效能。

(1)完善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保障制度,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2)为乡村的文化发展提供扶持性优惠政策,如提供资金资助,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等相关制度。(3)建立相关监管机构,增强制度执行力,营造良好的乡村文旅发展环境。

(二)建立多元共治文化治理格局

乡村文旅融合是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文化治理格局,共建善治和谐乡村。

(1)发挥市场主体力量,在相关部门规范和监督下,鼓励社会组织、优秀乡贤、商户、村民等积极融入乡村文化与旅游发展建设。(2)注重多元主体间的协作与调适,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服务理念,培育共建共享意识,弘扬公共精神。(3)创新合作形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与服务提供方式的多元化,鼓励多元主体提供创意、服务、赞助项目等,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培育文旅融合人才队伍

培育文旅融合人才队伍对于乡村文化治理和民风民俗传承发挥着关键作用,要通过培养爱乡村、爱乡民、懂管理的高素质文旅融合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

(1)完善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政策体系,优化人才结构,细化工作职责。(2)搭建乡贤志愿服务平台,吸纳返乡创业能人、知识分子和退休教师等文化能人参与乡村文化治理。(3)号召村里有才艺的村民组成文艺队,组织开展日常性的文化活动,开设培训班,培养文化传承人。(4)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打造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为推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旅游消费不断升级,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结合当地实际和已有文化属性推陈出新,培育和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1)打造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2)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3)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式,依托网络平台,利用技术和产品创新,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让乡村旅游市场释放更大的动能。

(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旅游已经从往日的观光式游览逐步转型为综合体验的新型旅游模式,数字技术的创新将赋予文化新的动力,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应加强数字化服务应用。

(1)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5G、AR、VR等技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数字乡村、数字文旅发展。(2)通过新技术和手段创新文化业态,提供云展览、云旅游、云图书馆、云艺术馆、网络直播等数字文旅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满足村民和游客多样化的文化新需求。

结语

文林村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充分释放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乡村文化治理不是简单的“办文化”与“管文化”,关键在“治文化”,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应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资源禀赋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乡村文化自觉,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品牌,以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本文系2022年度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课题项目《民族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项目编号:LJMZ2022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贺芒,李心雨.外生赋能与内生激活:新内生发展视角下乡村文化治理机制研究[J].决策与信息,2023(10):22-30.

[2]张丽娟,吴海英.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究——基于Y县的考察[J].老区建设,2022(11):28-35.

[3]吕培亮.多措并举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J].当代贵州,2022(52):48-49.

[4]蒋楠楠.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决策与信息,2022(28):134-138.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文化治理内生动力文旅融合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尊重规律与回归本源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学战略规划与大学治理文化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与政策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