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史料实证”的初中历史教学

2024-06-28 07:15:25郭田甜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1期
关键词:王导兰亭集序史料实证

郭田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并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近些年,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愈加成熟,但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则探究不足、研究不深。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独有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史料认识和了解历史。基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初中学生的学情等方面,笔者从“文史互证”的角度出发,以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中心,涵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并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一、教学思路

如何使本节课走出传统历史教学的桎梏,打造出有趣味、有高度、有深度并且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历史课堂,笔者尝试从以下路径确立本课教学设计思路。

1.基于教科书和课标的研读。教科书将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此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移和区域开发。如何将本课内容有机融为一体?教师寻找出最佳“课魂”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以学生所熟悉的王羲之作为主线,以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作为辅线,双线交融,贯之以本课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打造出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新内容。

2.基于历史课堂主体。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积极热情,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教师应该具备稚化思维,从学生的思维特点考虑问题,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从而打造最适合他们的历史课堂。笔者了解到学生对王羲之早年的经历比较熟悉,如“入木三分”“以鹅换书”“洗砚池”等故事,因此笔者以熟悉的人物和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笔者重点从“史料实证”之“文史互证”的角度出发,希望能让学生既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浪漫与感性,又感受到历史的客观、严谨与理性。行云流水的课堂和纵横贯通的历史相互交融,历史课堂的魅力彰显于此,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

4.基于历史的细节。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细节能让学生不断亲近历史、融入历史、感悟历史,而历史细节的重点之一就是“历史人物”。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断问史寻人,寻人问路,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在历史情境和历史细节中形成一种具有人文性的宽容与理解,也能感受到历史思辨性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

以朗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欣赏《兰亭集序》的摹本导入,并提出问题:

1.大家知道王羲之是哪个时期的人物吗?

2.他为什么要写《兰亭集序》呢?

3.他的一生又有哪些鲜为人知且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事情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羲之,了解他是如何“一生沉浮”写兰亭的。

◎第一篇:生于琅琊,长于建康

教师展示西晋地图,与学生共同寻找琅玡所在地。(今天山东一带)

教师简单介绍王羲之早年的经历:

曾祖父王祥——西晋的开国元老。307年,王羲之随父亲王旷和伯父王导来到建康。310年,王旷在保卫上党的战役中失踪。311年,永嘉之乱。316年,匈奴围攻长安,西晋灭亡。

随着西晋的灭亡,北方迅速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中原百姓为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开始到处迁徙,大多数人都迁到哪里了呢?

材料一: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难江左者十六七。

——《晋书·王导传》

与学生一起解读材料:

“江左”即江东,特指江南这一带。当时和琅玡王氏一起来的还有琅玡王司马睿。双方交好,关系密切,司马睿正是听取了王氏家族的建议才南下建康。司马睿即位后,在王氏家族王导、王敦的帮助下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

材料二:(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司马睿感激并信任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的时候,还邀请王导一起坐御床,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势力最大的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或与王家相关的人。王家与司马家的关系也正是东晋“门阀政治”的折射。

(设计意图:通过王羲之的早年经历让学生了解西晋灭亡东晋建立的过程。)

◎第二篇:勉强出仕,终写兰亭

年幼的王羲之在王导的抚养之下长大,他要当一个书法家却遭到王导的拒绝,因为王导早已对王羲之的人生作出了规划——做官。尽管王羲之表达“素无廊庙志”,但是为了家族利益,他勉强出仕。他做官的生涯,在会稽最久,所以人称“王会稽”。会稽虽好,但也是第二故乡。无数像王羲之一样由北方南迁的中原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收复北方失地,完成山河统一。

其实在东晋建立之初,王羲之出仕之前就有一个代表——祖逖。

材料一: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中夜闻鸡鸣……因起舞……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失败,东晋偏安江南,局部统一。前有祖逖北伐,后有王羲之好友殷浩北伐。公元353年(永和九年),殷浩北伐失败后被贬为庶人,作为好友的王羲之也受到了政治牵连。官场失意,他心灰意冷,有人提议一起出去散散心,于是永和九年民间祈求风调雨顺的三月初三,中国书法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聚会发生了,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军政高官在会稽山阴兰亭齐聚,曲水流觞,王羲之写下了《兰亭集序》。

材料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教师展示《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并提出问题:“此地”是哪里呢?

江南胜地会稽,让王羲之为它留下千古名篇,而无数的诗人也为江南其他胜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笔者为学生展示“诗中江南”的部分诗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

材料三:(汉代)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民)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四:(南朝宋)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宋书》

提问:1.江南一直是胜地吗?

2.两则史料描绘的江南有何不同?

3.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提供不同史料,引导学生研读史料,论从史出。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展示《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得出结论: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以王羲之成年后的经历为主线,以《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为辅线,向以“会稽”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讲解自然过渡。学生会随着王羲之的人生起伏而有情感触动,为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联系而触动。陈寅恪先生治学主张“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的诠释方法,笔者提供了很多学生较为熟悉的古诗来描绘江南,让学生从“文”中感“史”,感受“文史互证”的魅力。)

◎第三篇:辞官为民,淡泊余生

公元355年,53岁的王羲之正式称病辞官,游历名山大川,林下论书,泉边垂钓,好不快活。临终,他交代儿子们:他死后,如果朝廷赠官,拒不接受。361年,王羲之在会稽安逝。

(设计意图:不愿从官又不得不当官,最终辞官的王羲之结束了余生。任鹏杰主编曾说:“历史课堂应有能耐使历史生活‘死去活来,学生身处课堂中,历史当事人所想、所说、所做的利弊得失,可知、可思、可论、可鉴。”从个人命运过渡到国家命运。)

◎第四篇:喜忧参半,故土难全

王羲之去世后,东晋王朝还在继续,此时的东晋喜忧参半:喜的是东晋的“被动北伐”——淝水之战,成功了。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局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忧的是,东晋被大将刘裕灭国了。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刘宋政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完成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图”)

(设计意图:从王羲之的个人命运过渡到纷乱复杂的政权分立局面,同时也将下一课的“淝水之战”提前简要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

◎第五篇:有感斯文,再叙右军

材料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今天距离王羲之写《兰亭集序》已过去1600多年了。今人再读《兰亭集序》,再看一生沉浮的王羲之,是否有所感悟呢?如果你是王羲之,能否为自己撰写一份墓志铭。

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曾说:“当你把授课的内容建立在学生的个体意义之上时,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个环节,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代入,为王羲之撰写墓志铭,将自己与王羲之融为一体,动情之处甚有泪光泛起。

(设计意图: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交互,此环节的设计希望学生能在历史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

三、教学思考

历史要有味,课堂要有形,思维要有理,教学要有魂。一堂好的历史课是富有情感的,它是有历史情境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中学生不仅可以“嗅”到历史的味道,而且对现实也充满了无限期待,这就是兴趣指引的课堂,它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李惠军老师说,从历史高处眺望,从历史深处沉思,从历史细处雕琢。笔者在备课及授课中不断思考探究修正,设计适合初中生的历史课。

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致力于将“史料研读与历史叙事有机融合,让史料研读服务于历史叙事”,通过不同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作者意图和语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文学史料的丰富性、生动性、情境性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必不可少,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教师在选取文学史料作论证时还要具有谨慎精神,客观求证。初中历史教育肩负的使命是让学生能够喜爱历史并为高中历史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大道至简,操作实难,初中历史教学的精进还有赖于更多一线教师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王导兰亭集序史料实证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代作家(2024年3期)2024-06-29 22:18:20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发脾气也分境界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31:57
ТРИ ШЕДЕВРа
中国(俄文)(2016年7期)2016-09-18 01:22:08
王导的“糊涂”有境界